張斌
摘 ?要:隨著時代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進入了“互聯網 +”大數據時代,開啟了全新的生活方式,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波及著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人群。中學生作為使用手機電子產品的重點群體,在享用手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種種問題,為了更好的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本文重點闡述中學生手機依賴的成因,并嘗試探究其產生的危害,從根本上提出了管理建議與對策,從學校、家庭和社會多個教育主體引導中學生正確認識和科學使用手機這把“雙刃劍”,對規范中學生不良行為和培養大批德才兼備高素質人才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中學生;手機依賴;成因;對策
全球進入信息時代后,手機在很多領域都有著很大的貢獻和價值,逐步成為人們學習新知、獲取信息、與人溝通、支付購買商品的重要途徑。根據 2020互聯網統計報告來看,我國有781.7百萬人使用智能手機,有一半的國人進入了手機時代,其中使用手機的青少年占總體48.9%”,然而中學生作為手機使用者的重點人群,對手機的使用卻很狹窄,主要用于溝通和玩游戲,容易被手機中多種多樣的社交、視頻或游戲所吸引并產生依賴。疫情期間,各地都推出了網課及網上作業,這要求學生需要通過手機等電子產品來完成,學生對手機的使用更是堂而皇之,時間也變得越來越長,幾乎人手一機,機不離身,由此,后疫情時代,分析學生手機成癮的原因進而如何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就更顯得更為重要了。
1、造成中學生手機依賴的成因
1.1社會因素
隨著網絡技術不斷更迭發展,人類進入了“互聯網 +”大數據時代,個人移動終端設備迅速普及,因手機功能性強,突破時空限制,靈活性和實效性都很吸引人,深受青少年群體的青睞,另一方面,手機上形形色色的APP對青少年來說就像是潘多拉魔盒擺在他們面前一樣,集聽歌、聊天、購物、游戲、拍照于一身,一把手機幾乎涵蓋所有的娛樂項目,也能將學習資源在線化,實現“碎片化學習”,除此之外,手機軟件技術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功能不斷增加,手機外觀也越來越時尚精美,非常符合中學生年輕群體的消費心理。總而言之,信息化時代,多元文化并存,各種價值觀念相互碰撞,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現狀,是非辨別能力尚不成熟的中學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侵蝕,誘發行為上的偏差、心理上的失衡,因而對手機產生了深深的依賴。
1.2自身因素
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渴望通過手機上的游戲和聊天社交等軟件來增進同學之間溝通交流;日漸繁重的學業壓力使得學生心理上疲勞,情緒焦慮不安,極易產生厭學等不良情緒,手機首當其沖就成為他們排解情緒的方式。與此同時,中學生由于生理心理尚未成熟,自控能力差、自律能力不好,不能正確的認識自我,對自己的評價很低,缺少自信心,一旦長時間使用手機后很容易產生依賴心理。尤其在遇到挫折時悲觀失望,從而產生強烈的失敗感、絕望感,最后導致自卑心理,因而手機成為中學生獲得心理安全甚至躲避現實的"港灣"。
1.3家庭因素
中學生的成長與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方式及言行舉止息息相關。父母的教養方式主要分為“忽視型”和“溺愛型”兩種。“忽視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只注重滿足自身需要,自顧自的玩游戲、刷朋友圈、看抖音視頻,幾乎不關心孩子的動態,也很少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往往導致中學生出現自制力弱和適應力較差的情況,進而表現出有樣學樣、情緒多變、易于沖動等現象。“溺愛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則是對學生有求必應,對學生玩手機沒有多加限制與注意,放任學生沉迷于手機。因此,父母無論是“忽視型”還是“溺愛型”的教育方式在某種程度上都會加深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甚至沉迷手機無法自拔。
1.4學校因素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學習之地,帶來的本該是銳意進取的積極風貌,良好性格的塑造,還有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然而一味注重知識教育,弱化了社會實踐鍛煉,重智力,輕心理的教育體制,全然不顧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對部分學生來說,這會讓他們不敢或不愿意嘗試去努力學習,對前途失去信心,沒有理想目標和追求,從而產生強烈的失敗感、絕望感,最后導致消極心理;另一方面,學校課程形式化,老師授課方式古板,對學生的關心不夠,對學生進行極端懲罰,都會導致學生將注意力轉到手機上進行發泄,手機依賴現象自然就出現了。同時,現在越來越多老師通過手機來布置學習任務和作業,很多學習任務需要學生或家長通過手機完成,讓學生也有借口玩手機。
2、手機依賴對中學生存在的危害
手機依賴對中學生造成的危害是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影響。首先,長時間按鍵會影響手指的靈活性,出現酸痛、麻木等不適癥狀,過長時間注視屏幕也會導致用眼過度、失眠、頭暈、注意力低下等癥狀的出現,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出現精神疲憊,神情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學習效果;其次,手機具有一定輻射,會造成大腦的記憶力衰退,睡眠紊亂等不良現象,容易引起體內功能性紊亂;再者,因手機依賴睡眠不足的多數人都會伴有焦慮、抑郁、沮喪這樣的消極情緒,再加之家長和老師頻繁的責罵,會導致這些學生心理上對自我責備與自我無法控制沖突,從而產生心理上的問題。
3、解決中學生手機依賴的對策
3.1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科學使用手機
身處“大數據”時代,完全讓學生避開使用手機是狹隘的極端處理方式,反而會激發中學生的逆反心理,我們可以針對中學生使用手機的不同程度加以正確引導,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媒體途徑加大力度普及不當使用手機存在的危害,比如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將手機教育滲透到具體學科教學中,充分挖掘德育學科本身獨特的育人功能,播放手機危害的相關視頻案例,找準各學科知識與手機教育的契合點,在知識傳授與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形成自愛、自信、自律、自強等良好的心理品質,養成科學使用手機習慣,同時,班主任作為德育管理者,有必要更應該將手機教育滲透到班級的日常管理中,比如制定相關班規加以約束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方式、用途,可以購買專門手機袋掛班級墻上,由班委課前監督準時上交,有寄宿學生的學生還應該密切聯系生管加強學生睡覺時間的手機管理,老師也可以適當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利用手機收集資料,線上刷題,在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和效率的同時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改變學生對手機僅僅用來娛樂的傳統觀念,引導學生科學使用手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2家校聯合,共同加強學生的自律意識
解決對中學生手機依賴問題,最至關重要和最行之有效的是加強中學生的自律意識,通過家校聯合讓中學生明確自身主要任務,提高管理手機的自覺性,
一方面,由于中學生身心尚未成熟,對手機的認識存在偏差,學校可以根據上級教育部門的規定,制定出更加嚴格的手機使用規章制度,從規范上樹立學生自律意識,在對部分手機違紀學生進行處罰的同時,學校要加強勞動教育,多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達到實踐育人的效果,豐富校園文化生活,讓手機不再成為學生唯一的娛樂方式,從學習上引導中學生牢牢掌握知識技能,全面和理性對待手機的工具屬性,依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強化學生的自律意識,堅守自身道德底線,抵制手機娛樂性功能誘惑,培養更為廣泛、有益身心健康的興趣愛好。另一方面,家長要轉變家庭教育方式,以身作則,不能在限制學生長時間使用手機的同時,自己卻沉迷游戲,刷劇刷抖音,玩得不亦樂乎。另外,也不能完全忽視或者溺愛學生,可以適當的和孩子一起玩游戲增進情感交流,周末還可以和孩子經常進行戶外活動,參加集體活動,不要沉迷虛擬的世界,但也要對手機的使用進行科學合理的限制和規劃,避免長時間沉迷其中,造成身心不健康的不良后果。
3.3社會多方參與,監管網絡信息安全
中學生沉迷手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暴力、色情等視頻游戲以及帶有賭博性質的網站,吸引學生的眼球。因此,國家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對網絡不良信息的管理,對那些謀取私利而發布不良信息的網站要加強整治力度,甚至可以依法取締,促進綠色網站的開啟,為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純凈網絡空間作為重要外部因素為中學生營造良好價值文化氛圍,引導中學生重視手機的正面效用。企業在進行軟件工程開發和信息傳播過程中,應始終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傳播主流文化,社會各界通過網絡安全監管部門的建設,著力打造出具有公信力和號召力,能激發正能量的主流綠色文化,形成育人合力,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逐步擺脫對手機的依賴。
綜上所述,中學生手機依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手機依賴對中學生的危害也是巨大和深遠的,中學生的手機依賴是影響中學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促進學生成才的道路上,我們要積極探尋解決手機依賴的多種措施,科學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綜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家校聯合強化學生的自律意識,全方位的幫助學生擺脫手機依賴,才能為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筑起健康線,凈化中學生成長環境,提高我國未來的人才培養的素質。
參考文獻:
[1]劉夏歡.泛在學習環境下使用智能手機對大學生行為影響之利弊分析[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8,(第6期).
[2]肖悅.淺談電子產品對未成年人成長的影響[J].好家長,2018,(第42期).
[3]劉佩芬,曾葵芬.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利弊談[J].青春歲月,2016,(第17期).
[4]馬德佳.摭談中小學生使用電子產品的利弊[J].甘肅教育,2020,(第8期).
[5]張鶴瀟1,鄭富2.中學生“手機依賴”的成因與反思[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第7期).
[6]姚斯明.大學生手機控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百科知識,2021,(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