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璽瑤

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104-105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經歷韋恩圖的產生過程,理解、體會集合的意義和價值,初步學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來思考問題。
2、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韋恩圖的產生過程,理解、體會集合的意義和價值,掌握用韋恩圖解決一些簡單的重疊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體會用韋恩圖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選擇解決問題策略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課件、可移動的姓名卡片、空白統計表、集合圈模型
教學過程:
一、制造認知沖突,發現“重復”問題
1、出示統計表,收集信息
師:運動會要來了,體育黃老師想選一些同學代表班級參加比賽,從黃老師的統計表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
三(1)班參賽名單
跑步 熊浩 陳怡 陸陽 陳希 李彥 李薇 唐曉 魯皓 崔然
跳繩 陸陽 嚴輝 李東 王陽 陳希 王林 趙熙 胡凱
跳繩的有( ? )人
跑步的有( ? )人
一共有( ? )人參加比賽
2、制造沖突,發現“重復”
請參賽選手上講臺。
師:是有人沒來嗎?共有幾人參加比賽?那是怎么回事?
生:有人兩項比賽都參加,重復了。
師::“重復”師什么意思?
生:既參加了跑步,又參加了跳繩。
【板書:既……,又……(重復)】
一開始就說17人的同學,為什么錯了?
【只看數,沒看出有人重復】
二、整理報名表,感受韋恩圖的產生過程
1、活動:整理的報名信息,讓別人一眼就看出:
(1)9人跳繩:
(2)8人跑步。
(3)一共有多少人參加比賽:
2、匯報交流:
生1:把兩項比賽都重復的名字放在最后。(依然有17個名字)
生2:兩項都參加的同學名字出現了2次,應去掉一次。
師:為什么可以去掉一次?
生:我們班有1個×××,雖然他參加了兩個項目,但也只能算1次。
師:這幾位同學的名字現在只出現了一次,但他們確實參加了兩個項目,現在把他們的名字放在哪里合適?
生3:放在兩行名字的中間。
3、師:在數學上,我們把參加跳繩比賽的同學看成一個整體,叫做一個集合,把參加跑步比賽的同學也看成一個整體,也是一個集合。【板書課題:集合】
用一個綠色的圈把“跳繩的同學”這個集合圈起來,用一個紅色的圈把“跑步的同學”這個集合也圈起來,整理一下(動態呈現下圖),現在你還看得懂報名信息嗎?
(生指著圖,圈一圈、說一說)
師:中間這個部分表示什么?左邊呢?右邊呢?
生:中間師既參加跑步,又參加跳繩的人。左邊是只參加跑步的人,右邊是只參加跳繩的人。師:“只”這個字用的真好。【板書:只……】
三、依圖列式計算,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結合圖,請列式計算“一共有多少人參加”,并說說算式的意思。【結合學生回答,課件動態演示】
1、8+9-3
2、8-3+9和9-3+8
(8和9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都要減3)
3、8-3=5,9-3=6,5+6+3
(為什么這里反而加上3)
4、小結:這四個算式一看就明白,是什么幫我們搞明白了?這樣的圖更簡潔明了,叫韋恩圖。
四、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課本第105頁“做一做”第一題
2、課本“練習二十三”第一題
3、拓展:三(1)班有4位同學報名參加跳繩,5位同學報名參加跑步,你認為他們班一共有多少人報名參加這兩個項目?
五、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集合,用韋恩圖解決了幾個生活中的問題。有人說,韋恩圖就像一雙大眼睛,讓我們用發現的眼睛去尋找生活中更多的集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