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鑫蕓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穩就業政策的實施情況,并且專門針對農民工的就業情況展開討論。在經歷過大規模疫情爆發后,國內經濟受到猛烈沖擊,政府主動擔當起了宏觀調控、市場機制失靈局面調節以及促進中國的經濟復蘇和未來規劃發展。文本先通過農民工就業形勢呈現新結構,就業數據指標狀況,以及農民工就業需求變化三個角度對農民工就業的變化描述,在此基礎上搭配農民工穩就業政策和措施的實施情況進行總結。通過分析可知,雖然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工的務工收入,但多數人員就業情況穩定、未來潛力高,并且農民工群體因為穩就業措施的實施體現出更好的積極性,工作潛力被逐步挖掘,從傳統農民工逐步提高為新型技術型人員。我認為,我國應該更加重視農民工,加強就業措施以及崗前培訓,同時鼓勵農民工就業創業,提高勞動力素質。
關鍵詞:新冠疫情;穩就業政策;農民工;地攤經濟;崗前培訓
引言
受到疫情的沖擊后,農民工“反崗潮”延期,收入水平降低,同時由于全球疫情較為嚴峻的情況下,企業訂單減少,開業時間大幅度下降,因此失業率提高,不少農民工回到農村務工,使得城鎮勞動力缺失等問題的體現。我國政府根據實際情況,逐步開展各項穩就業政策,并獲得了初步的成功:即使接觸性行業恢復受阻,但其他非接觸性行業逐步回升至疫情前;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3萬億元,同比增長12.7%,可以看出我國經濟力量持續回溫。
在此篇分析的結果中,我們知道農民工前期失業率大幅度上升,后期隨著開展各類農民工穩就業措施政策,農民工群體擁有新的結構性特征,主要表現為勞動力素質提升,這意味著農民工就業類型由出傳統重體力活逐漸轉變為就業創業新型勞動力。因此我建議各地政府應同時加強就業保障措施以及崗前培訓,調動更多農民工就業創業積極性。
1 新冠疫情下農民工就業變化分析
1.1 農民工就業形勢呈現新的結構性特征
1.1.1 農民工總體數量下降
受到疫情防控的影響,中小企業長期減少貿易往來導致企業倒閉,失業人數增多。同時因為機械化覆蓋率迅速上升,導致以普通勞動力為主的農民工失業。同時我國老齡化的程度加深,很多無法從事重體力活的農民工無奈選擇返鄉待業。2020年全國農民工2.8億人,同比下降1.8%,其中,外出農民工16959萬人,同比下降2.7%;本地農民工11601萬人,同比下降0.4%。
農民工總體數量的下降給我國帶來經濟放緩、基礎建設勞動力不足、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農民工數量的驟減還會將用工荒問題的凸顯,特別是在城市中需要大量農民工勞動力的基礎設施建設,造成工地人工成本逐步上升,導致一些工程量大的建設工程完工日期延長。并且進一步的帶動經濟力量的削弱,因此我國的經濟發展節奏放緩。
1.1.2 農民工平均年齡提高
從年齡結構來觀察農民工就業情況,30歲以上的農民工比往年占比高,農民工平均年齡為41.4歲,比上年提高0.6歲。
農民工的老齡化加速是由于我國在1962到1972這10年期間的生育增多,同時當這一批勞動力正式加入工作市場時,我國正好在實行改革開放,因此這一年齡段的農民工占比較大。到了目前為止,這部分年齡段的農民工步入老齡,這就是農民工平均年齡提高的原因。而40歲以下的農民工是在農村生育高峰之后的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教育的大范圍普及,使得新增的青少年農民工數量大減,往遠看,老齡化的趨勢欲將加劇。
由于新增農民工數量下降,不足以滿足市場的需求,使得農民工的用工成本大幅提高。同時,由于新青年農民工的擇業偏好發生轉變,都希望擁有體面的工作,因此用工荒的問題也同時突出。
1.1.3 農民工平均學歷提高
在我國普及教育的政策開展下,大專及以上學歷農民工占比提高,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1%,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
農民工平均學歷的提高是因為大學生的數量供大于求,以及技術的改革使得低學歷的農民工難以接受兩個主要原因。由于近年來畢業的大學生規??焖僭鲩L,勞動供給量遠遠大于崗位數量。對于基礎的用工單位來說,他們更愿意花同樣的價格購買高學歷高質量的勞動力,這樣不僅減少動工周期,更有利于企業未來以大數據等新技術類型發展。而由于農民工從事的崗位遍布于各個行業,技術的不斷變更使得低學歷的農民工不能快速接受崗位的新要求。因此大學生學歷不斷成為用工單位普遍要求。
1.2 農民工就業數據指標狀況
1.2.1農民工著重在第三產業中提高就業率
數據顯示,農民工在第三產業中占比為51.5%,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
由此可知,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素質容納限度廣,其中更是對勞動素質相對落后且作為主要失業人群的農名工提供了不少的勞動崗位。且第三產業主要拉動了消費力的提升,更有利于我國經濟結構的改變,使得疫情之后的經濟逐漸安穩,提高穩定性。
1.2.2 本地農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大于外出務工農民工
2020年外出農民工收入增加2.7%,然而本地農民工增長速度更是快于外出農民工。
在疫情的影響下,我國的消費以及投資市場受到巨大的影響,導致不少項目以及工作崗位極速下降,為了緩解農民工的失業焦慮,國家正在大力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同時提供保障補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民工在家庭與工作中不斷面臨選擇的壓力,因此更多農民工選擇留在家鄉創業務工。
1.2.3 東部地區農民工月收入增速快于其他地區
東部地區的企業為農民工提供更有潛力的崗位以及收入更高的崗位。由數據來看,在東部就業的農民工月均收入比上年增加3.1%,比中部地區的增速快1.2%,比西部地區增速快0.8%。
1.2.4 制造業農民工月均收入增速最快
從行業角度來看,制造業中月均收入增速達到了3.5%,成為增速最快的行業,更是成為恢復最快的產業。
這得益于我國出口猛增,成為主力的內需市場,對比于服務業的出口金額,制造業因為擁有國內外雙市場的同時發展,更具有韌性以及穩定性,因此我國就業于制造業的農名工收入增速最快。
1.3 農民工就業需求變化
新生代農民工的主要特點是,平均學歷提升、勞動力素質提高、收入增加、就業行業廣。因此他們對就業崗位的要求體現在:工資的水平、工作的難易程度以及工作環境和未來職業的發展。對比起傳統型農民工只對工資薪酬的注重上,新生代農民工對于工作提供的環境以及配套設施更有要求,他們的選擇再也不是省吃儉用的過日子,而是注重于能否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和享受生活的機會。
新生代農民工能夠加入的勞動崗位再也不限制于基礎工地建設行業,而是遍布于制造業、服務業等行業,而第三產業卻主要在城市中加速發展,因此這一類崗位的提供讓大多數的新生代農民工更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在自己學歷背景的加持上,更有自信獲得城市戶口。工齡較長的農民工仍是只是希望能夠在大城市有一份工作,而在假期例如春節這一類傳統節日中,回到家鄉,對于在城市中扎根生存,擁有城市戶口的期望并沒有新生代農民工強烈。
在我國穩就業措施中,國家大力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例如開發農產品,創辦農家樂產業一系列措施,使得創新創業這一就業崗位的增多,對于返鄉待業的農民工來說無疑是一次低成本,高回報的就業機會。而在城市里失業的農民工,更是有地攤經濟的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市場空缺,更是為有想法,有能力的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
2 關于農民工的穩就業政策及其措施分析
2.1 農民工穩就業政策
在穩就業政策中,對于農民工重點開展的政策主要為提高技能勞動者占比、打破城市壁壘輸送人才、完善勞動保障政策三項主要政策。
解決技能勞動者所占比例較低的結構性問題,不僅需要建立一套利于重點人群接受的終身學習體系,更需要以市場為風向標,普及教育資源,向需要大量勞動力的職業,例如醫療和網絡數據輸送人才。這一項政策有效提升農民工中大專生及以上的學歷人才占比,這不僅加快了每個企業的基礎建設速度,更是從開拓了對于農民工的需求市場。
輸送人才的政策重點是在加快農民工勞動力人才市場的流動速度,打破城市間勞動力流動的隔閡,建立因地制宜的人才引進策略,并且深化長效人才激勵機制。例如在當地建立創業園,形成鄉鎮之間的農業產業經濟鏈,形成良好的經濟發展區,將受到優良教育的農民工留在本地,實現鄉村振興。
完善勞動保障政策使農民工更加能融入新產業,新業態的崗位,讓工作時間彈性,工作方式更加的靈動。農民工的工作特點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環境差、薪資待遇低。因此需要完善農民工的保險保障、社會福利保障以及提高農民工自身法律意識,從農民工的切實問題出發,保障他們的個人利益,從而增加工作安全性、提高工作效率。
穩就業政策中這三項政策對于農民工的就業發展來說,滿足了對于農民工勞動力的需求市場擴大,緩解農民工的失業形勢,加固了社會穩定性,減少疫情所帶來的沖擊,同時抓住疫情帶來的經濟發展機會。
2.2 促進農民工穩就業措施
2.2.1 加快縣域經濟振興
在疫情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下,中小微企業的貿易發展受到重創,而為農民工提供主要崗位的大都是中小微企業,因此需要各地政府首先穩定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在媒體產業飛速發展的助力下,大多企業選擇嘗試網絡直播的方式,宣傳本地農業產品以及本地農家樂等富有農家特色的旅游產業。這個策略不僅帶動了當地滯留的物資,更是加速了當地城鎮化建設,在給予農民工選擇創業就業的方式下,提高了農民工的生活水平,減輕了只能依靠每年農產品豐收的負擔。
2.2.2 政府支持發展地攤經濟
我國物產豐富,因此各地特色小吃獨具風格,有關部門根據各地的特色支持發展地攤經濟,實現點對點的幫扶計劃,將特色小吃攤、民俗風情通過媒體宣傳,大肆發展。同時,地攤經濟的特點是前期成本小、風險低、投入規模低、試錯成本低,因此地攤經濟滿足了農民工家庭的收入需求,并且也更豐富了城市的文化結構,展現城市特色。
成都首發推出“五允許一堅持”政策,為準許設置臨時擺攤點,流動商販運營等重新支持小攤小販重振旗鼓,同時溫柔執法監管。這一項政策直接或間接地增加了上千個就業崗位,緩解了疫情后農民工這一類低收入人群因失去主要資金來源而陷入生活困境的情況,同時也跟進緩解了以往地攤經濟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以及人群雜亂等社會問題。
在農民工穩就業培訓的基礎上,大部分農民工提高職業素質,加強就業能力,并且能夠迅速配合地攤經濟的政策開展,完成返鄉農民工就地就業800多萬。
2.2.3 完善就業信息服務
我國在經濟收入相對較低的地區,熟人社會特征較為明顯,因此各地管理部門調研出:村干部對每個農民工的基本信息比較熟悉,因此將村干部與農民工一一對接就業信息,使得農民工能及時獲取更多的信息,讓對應的崗位匹配得到更好的匹配。同時可以運用app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例如在2020年2月份,云南便利用疫情期間,農民工禁止返工的間隙,采取app線上培訓,經過考核后,給予培訓補貼,以提高農民工在家學習技能的積極性。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直接提升農民工技能素質,又解決了用工單位對新產業急需勞動力的崗位且難招工的問題。
3 建議
3.1 重視農民工,加強就業保障措施及崗前培訓
農民工的就業崗位大多穩定性較差,保障措施缺乏,因此首要增強對就業保障體系的構建,進行對農民工群體更為細致分化后一對一救助。加速發展戶籍制度改革的進展,增加對于農民工的社會福利,例如交通費補助,子女教育基金增發等措施,促進農民工與城鎮的融合,提高農民工應對失業的警敏性,應對社會不穩定的自救能力。
以及可以學習云南政府的做法,推出app線上在家培訓,不浪費疫情期間剩余的機會,同時也解決了用工單位的需求。
3.2 鼓勵農民工就業創業,提高勞動力素質
在《2021年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調研報告》中顯示,95后新生代農民工中有80.5%的人擁有中專或高中學歷,且有69.1%的人群希望擁有更高職業技術的培訓,因為其中有44.76%出生于城鎮,有更強的愿望能夠留在城市。
因此我國應該優化返鄉農民工創業環境,積極開展“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鼓勵農民工返鄉建設農業產業和農業基地。同時政府為返鄉農民工助力,幫扶糧食、棉、油、豬肉等傳統產業,做強小龍蝦等特色產業。政府也應該提供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的高校服務,包括但不限于及時公布市場信息、項目推介、創業培訓、貸款等服務,激發農民工就業創業激情。
參考文獻
[1]2020年地方就業創新事件[J].中國就業,2021(02):9-12.
[2]韓永文,談俊,李娣,馬慶斌.以“救急為先,兼顧救難”原則制定中小微企業應對疫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