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劉芳
茶樹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我國具有悠久的茶樹種植和利用歷史,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先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作為一種多年生異花授粉植物,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茶樹具有豐富多樣的遺傳特性。SSR標記技術具有數量多、共顯性、多態性好、引物通用性高、重復性好、操作程序簡單等優點。目前在多種植物的研究上,SSR標記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本次利用SSR標記技術和4300 DNA分析系統,更快速,準確地完成了實驗。
一、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23個茶樹品種,包括10個安徽黃山茶區的,3個安徽江南丘陵茶區的,5個安徽大別山茶區的,3個福建地區的、1個云南地區的和1個日本數蓓種,取這23個茶樹品種的一芽二葉新梢,將采集的樣品儲藏于-80℃冰箱,備用。
1.2方法
1.2.1DNA的提取與SSR引物合成 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DNA,凝膠電泳法觀察DNA的完整度,根據4300 DNA分析系統的檢測原理,進行PCR擴增,通過4300 DNA分析系統進行成像檢測。
1.2.2 23個茶樹品種的遺傳多樣性分析
(1)基于4300 DNA 分析系統的SSR-PCR擴增
首先以23個茶樹樣品的等量混合液為模板、10μl初始體系對gSSR引物進行PCR擴增, 電泳后有擴增條帶的,再以優化的體系對混合模板進行PCR擴增;再分別擴增所有23個樣品,電泳后統計實驗結果。
根據4300DNA分析系統使用手冊,優化后的PCR擴增體系:1.0 μl DNA(25 ng·μl-1),0.2 μlM13F-F、0.2 μl R 和0.4 μl IR-M13F,0.8 μl dNTPs(25mmol·L-1),1.0 μl 10× Buffer (含Mg2+),0.1 μl Ex-Taq聚合酶(5U·μl-1),6.3 μl無菌水定容至10 μl。所有引物濃度均為1μmol·L-1。
然后均如下程序擴增:95℃預變性3 min;94℃變性45s,50~60℃(因引物而定)退火1.0 min ,72℃ 延伸45s, 10個循環;再進行 94℃變性30 s,51℃ 退火45s,72℃延伸30 s,25個循環;最后72℃延伸10min,4 ℃保存。
(2)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比較與PCR產物電泳檢測
配制acry:bis為29:1,濃度為6.5%的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在PCR-SSR擴增產物中加入5 μl 2×DNA Loading buffer,混勻離心,94 ℃變性5 min,然后取0.3 μl在4300 DNA自動分析儀上進行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檢測。電泳條件:電壓1 500 V,電流40MA,功率40 W。
1.2.3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根據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結果,采用人工讀帶方法統計條帶。在電泳圖上清晰的條帶記為“1”,沒有條帶或者有模糊條帶的記為“0”,建立原始數據分析,制作Excel表格,生成“0,1”數據矩陣。根據PIC=1-∑Pi2計算SSR 位點的多態性信息量
采用PopGen 1.32計算不同引物的平均期望雜合度He;平均觀測雜合度Ho,以及Nei基因多樣性(H)、Shannon信息指數I。使用NTSYSpc-2.10軟件系統對供試品種進行聚類,構建樹狀聚類圖。
二、結果與分析
2.1 茶樹基因組DNA提取及檢測
采用改良的CTAB法,成功地從供試茶樹鮮葉樣品中提取了基因組DNA。23個茶樹基因組DNA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結果顯示提取的茶樹基因組DNA條帶清晰明亮,沒有降解,沒有彌散, DNA的完整性較好,沒有RNA和蛋白質等雜質的污染,符合SSR-PCR的要求。
2.2gSSR的多態性分析
利用23個茶葉品種,對8個gSSR進行多態性分析,共檢測到32個等位基因,61個基因型 。平均每對引物能夠檢測到4.0個等位基因,最多6個,最少2個;平均每對引物能夠檢測到6.4個基因型,最多11個,最少2個。供試材料的多態性信息量(PIC)變化范圍較大,其中引物的PIC最小為0.1190,PIC最大的為0.7209(引物TGS21),平均值為0.4994。
2.3 供試茶樹品種遺傳多樣性分析
依據材料的來源可以將供試的23份茶樹品種分為六個種群,采用8個gSSR標記進行群體間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表明Nei在0.1271(G228)-0.7543(TGS21)變動,平均值為0.5829。Nei值表示在被檢測位點上群體中雜合子的頻率,是群體雜合程度的度量單位。Nei值越大,反映該群體的遺傳變異越多,群體的遺傳多樣性越高 。
群體的觀測雜合度Ho在0.0455(G227)-0.8696(TGS25)之間,平均值為0.4887。期望雜合度He在0.1300(G228)-0.7731(TGS42)之間,平均值為0.5546。Shannon信息指數(I)為0.2489(G228)-1.4901(TGS42),平均值為1.0295。結果說明供試的茶樹資源擁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
2.4 23個茶樹樣品的聚類分析
使用NTSYSpc-2.10軟件對供試品種進行UPGMA聚類分析,繪制樹狀聚類分析圖。根據32個等位基因相似性矩陣的UPGMA聚類分析表明,在遺傳相似系數為0.65時,可以把23個供試品系(種)分為四個大類,第Ⅰ類與第Ⅱ類分別僅包括云抗10號和豬耳種;第Ⅲ類包括黃山種、楊樹林種、鐵觀音、福鼎大白茶;第Ⅳ類包括余下的17個品系(種)。當以遺傳相似系數為0.67為閾值時,又可將第Ⅳ類劃分為三個亞類,第一亞類包括舒茶早、仙寓早、黃觀音、祁門櫧葉種和安徽1號,第二亞類僅為橫脈種,其余11個品系(種)聚為一類,其中茗洲種與日本數蓓種的遺傳相似系數較高,達到了0.78。聚類結果說明,安徽地區的主要茶樹栽培品種與福建地區的茶樹品種親緣關系較近,與云南地區的茶樹品種親緣關系較遠,符合品種演化規律。
三、結論
(1)茶樹鮮葉基因組DNA的提取在黃建安方法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的改進,成功的從供試的23份茶樹鮮葉樣品中提取了高質量的基因組DNA。
(2)建立了基于4300 DNA遺傳分析系統的SSR-PCR反應體系,且可以以自行配制的聚丙烯酰胺凝膠溶液替代該系統指定用膠。
(3)對8個gSSR進行多態性分析,共檢測出32個等位位點和61種基因型;SSR具有豐富的位點多態性。
(4)在遺傳相似系數為0.65時,可以把23個供試品系(種)分為四個大類,第一類與第二類分別僅包括云抗10號和豬耳種;第三類包括黃山種、楊樹林種、鐵觀音、福鼎大白茶;第四類包括余下的17個品系(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