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柔 王賦香 彭儒君
摘要: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人才強市”戰略,推動天津社會經濟發展,天津人才引進政策“海河英才”計劃于2018年5月正式推行,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為推動天津市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劑“良方”。本文從天津人才引進政策的背景和現狀出發,對天津市人才引進政策實施的優勢、主要成效以及實施過程中現存的主要問題加以分析,通過對比借鑒北京、上海等城市人才引進政策的典范措施,結合天津實際情況對人才引進政策的優化提出參考建議。
關鍵詞:天津市;人才引進政策;海河英才計劃;優化對策
在城市的發展進程中,人才因素占據至關重要的位置。近年來,全國不少城市陸續開始出臺相關利好政策引育人才,“人才爭奪戰”日益激烈。
一、天津市人才引進政策的實施背景
全國四大直轄市之一的天津,是我國北方經濟中心,承載著京津冀協同企業發展、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一帶一路”建設、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五大國家戰略功能。[1]
在天津城市的發展進程中,人才因素占據至關重要的位置。近年來,針對城市經濟社會現狀及未來的產業發展需要,天津市推出了一系列有關人才引進的政策,推動天津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于京津冀一體化建設需要。[2]“海河英才”人才實施幾年來,對于積極吸納優質人才、助力城市經濟發展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天津市人才引進政策現狀分析
(一)“海河英才”計劃符合天津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從統計部門公布數據看,近年來天津市人口規模及增長速度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出臺“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加大對學歷型、資格型、技能型、創業型、急需型等人才引進的力度,至2019年底,累計引進人才24.8萬人,平均年齡32歲,其中資格型和技能型人才占比45.1%,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做實了人才支撐。[3]
(二)“海河英才”計劃的戶籍政策符合天津發展定位
目前,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以外,天津市現行戶籍政策與杭州、武漢、西安等地基本相當,天津市引進人才總體來看競爭優勢比較突出,初步形成了人才聚集效應。“海河英才”計劃設定的引才結構,符合天津市“一基地三區”和未來“雙城”的發展定位,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4]
(三)“海河英才”計劃實施程序嚴格規范
在實施過程中,天津地方政府不斷升級完善“海河英才”計劃政策條件和落戶手續,例如放寬“企業提名單、政府接單辦”人才引進政策條件,人才落戶實現流程網絡化;通過加強引進人才落戶辦理的信息化建設,便于審批人員獲取申報人有關信息,同時加強對審批過程的監管。
“海河英才”計劃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為推動天津市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劑“良方”,激發了高層次人才的創新創業積極性。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引進人才落戶門檻偏低,引進的人才能否給天津帶來效益;申請的落戶的人員中,又有多少只為搶占天津高考的優勢等,另外,大量人才引進會增加對住房的需求,導致天津的房價攀升。
三、國內實施人才引進政策的典范城市
(一)北京市人才引進政策
2018年6月,北京發布了《關于優化人才服務促進科技創新推動高精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凡是符合北京高精尖發展方向的科技創新人才、金融管理人才、文化創意人才或自由職業者均可申請辦理落戶北京。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北京市對于人才的年齡打破了固有的看法,將人才引進年齡限制放寬至50周歲,很多要求也可調控;打破原有的單位、編制限制,將人才引智于各個領域;參照國外年薪制等多元化薪資分配方式、“以才薦才”、“綠色通道”,有針對性的對各類人才提供最大便利。此外,對于外籍人才,北京市也制定了相關政策,通過延長簽證使用時期等方式進一步吸引人才流入。
眾所周知,教育一直被北京市政府所重視。以朝陽區為例,2020年該區普惠幼兒園比例擴大到72%,同時推出了“板塊化布局、學區制管理、集團化發展”的義務教育新格局,緩解外來人才流入對北京教育資源的沖擊,進而推動創新人才的引進。
(二)上海市人才引進政策
上海市實施人才引進計劃,首輪人才聚集工程主要是引進大量掌握高新技術的海外留學人才;第二輪人才聚集工程主要針對關鍵性、重量級領軍人才;之后,上海市又以“四個率先”和“四個中心”為目標,啟動新一輪“海外高層次人才聚集工程”,這次的引進,主要是為了新興行業儲備人才,如新汽車能源、橋梁工程、航空及文化藝術等領域;繼而推行了“上海千人計劃”和“百人計劃”,涵蓋航運、金融、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
英雄不問出處,突出人才能力,著重人才貢獻,尊重人才價值,是上海市人才引進的顯著特點。這一特點,在社會實踐中有著很好的印證。例如2020年,楊超越、李佳琦等均作為特殊人才落戶上海,就獲得了社會高度認可。
北京、上海作為一線城市,他們的人才引進戰略也各有千秋,通過比較分析天津以及深圳、廣州、南京等人才引進戰略城市,會發現他們存在著共性特征:一方面注重財政的投入,著力為人才創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另一方面因地制策,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結合當地的產業結構狀況,制定針對性的政策;人才引進政策針對的產業類型多樣、引進方式廣泛,同時涵蓋著資金扶持、人才培養、人才服務和人才管理等各個方面。
四、優化天津市人才引進措施的對策建議
本文針對天津的城市實際情況,參考其他地區人才引進政策的優勢,提出以下優化措施:
一是要因地制策。十四五期間,天津著力打造“津城”“濱城”雙城發展規劃,堅持實體經濟發展走向,發展壯大戰略性高質量新興產業。建議建立以智能科技、智能大數據產業引領的新型產業體系,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石,高端服務業為輔助。根據天津市城市發展戰略,人才引進需要與整體戰略的結構和布局相契合,同謀劃,同推進。以此實現人才的吸引與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契合的深度發展。
二是改善經商環境,提高政府服務質量,不斷優化城市社會的硬環境和軟環境。為人才建立動態機制和制度保障。始終保持先進的工作理念,開拓視野,采取創新措施,完善人才培養機制。
三是從人才的實際需求出發,完善保險政策體系,包括醫療、學校、社會保障、兒童健康等方面。引才育才是基礎,地方政府要把握好引才育才尺度,積極探索引才育才措施,為引才育才創造良好環境,建立“政府、高校、企業”互動合作的平臺,打造一個全方位的服務鏈,形成招賢納士的良好孵化基地,建立出更多有利于人才發揮所學所長的軟環境。[5]進而實現人才可持續化發展,為地方經濟持續輸出效能。
四是針對天津市高校多、大學生就業群體數量大的特點,積極發展大學生就業,加強就業指導服務;與此同時,為了吸納符合條件的的高校畢業生,可以提供一系列的補貼政策和稅收優惠等,更好地吸納青年的智慧輸入。
總之,天津社會經濟要發展,引進人才是重中之重。在此過程中,既要“引才引智”更要“用人留人”;既要吸引人才落戶,更要把人才真正留住,實實在在為地方城市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勇. 2015年濱海新區經濟發展的重點工作[J]. 港口經濟, 2015(2):31-33.
[2]彭芳譚. 天津:推出人才新政不是為了讓外地工作的人來津落戶[C]// 河北省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 河北省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 2018.
[3]王俊.天津海河英才降低了落戶門檻?市人社局回應[EB/PL],2020-08-13.
[4]作者單位. 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下的產業結構優化與對接[J]. 產業觀察.
[5]林新奇. 不僅要"引才",還要"育才""用才""留才" 構建完善的"引育用留"人才制度體系[J]. 人民論壇, 2018, No.595(1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