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為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西方消費主義思想逐漸在中國社會蔓延。伴隨消費主義而來的是享樂和利己主義的價值觀,消費本身成為了目的,不再作為一種滿足個體需要和發展的手段。消費主義中的消費更多的是對物的占有,是對自己欲望的滿足,通過購買和展示新物品展示自身地位和價值。這種消費觀給個人和社會帶來許多不利影響,因此遵循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勢在必行。
關鍵詞:消費主義;消費;消費觀
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國家拉動內需政策中的消費是滿足人民物質生活需要,是作為發展國民生計的手段,而非資本增殖的工具。在現實生活中消費主義和消費所表現的形式往往又極為相似,因此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識別自身真實的需求不被消費主義營銷廣告洗腦。
1、消費主義思潮的內涵
消費主義是西方資產階級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和調節人們在消費方面的行動和關系的原則、思想、愿望、情緒及相應的實踐的總稱。消費主義最早起源于美國,鼓勵、刺激消費、以消費為榮是其社會的觀念。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一書中指出,消費主義是一種生活方式,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實際需要,而是在不斷追求被制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 換言之,人們并不在意購買行為買到了什么東西,而是在意購買商品所購買的代表符號意義。你所缺少的東西在你占有了這件商品時你就成功的擁有了它。你購買了代表個性的商品就表達了你是有個性的人,你購買了某件昂貴的物品你就是個富裕的人,你擁有了車子房子你就是成功的幸福的人。消費主義告訴世人你是什么樣的人需要用你所擁有的物去表達,通過購買和展示所占有的物品來彰顯身份地位和品位。當人們所有的品質思想價值都需要物來表達時,人們就會不自覺的去占有更多的物,這個時候人這個主體反而成為客體,成了一個空蕩蕩的需要被貼滿標簽的客體。我需要更多的物來證明自己的成功、幸福、品位、社會地位,在此思想影響下人們不斷追逐財富,追逐占有更多的物,享受消費帶來的滿足和快感。
2.消費主義產生的原因
馬克思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消費主義作為一種社會觀念,不能離開資本、資本主義制度談消費觀念,討論現代消費的意涵、流變和解決方案。消費主義的本質是資本主義的一個強大變種,是資本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一種全新的扭曲的宗教。通過拜物的形式給人們描繪一幅物質豐裕的景象,以維持統治和壓制資本主義的內生矛盾、危機。在社會學研究中有三個相互關聯、可以追溯到馬克思的流派,他們從資本如何在物質上通過消費控制人民,人類如何通過消費實現階級差異,以及消費主義如何塑造愉悅的精神幻夢三個方面研究消費主義。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之下,個人消費永遠都是消費文化的冰山一角,我們的購買行為永遠不可可能是一種個人行為,而與我們的社會身份和社會文化息息相關。
2.1經濟基礎
在現代化大生產之前,受限于生產力發展水品,消費主義在人類社會中是缺乏誕生的土壤的。不論是東方農耕文明還是西方海洋文明,禁欲、節儉等思想都是社會思想的主流。 工業革命為社會生產力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到20世紀初,福特主義標準化、規模化的生產技術造就了大眾消費模式的誕生,消費的涵義、形式、范圍、主體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到了20世紀中期,物質的極大豐富導致同質的商品不再能滿足人們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為了克服這些問題,后福特主義的專業化生產便開始了以消費者為導向,積極制造消費需求。物質的極大豐裕、商品種類繁多且耐用,產品使用周期長使得曾經物質匱乏危機轉向了產品滯銷的生產過剩危機。因而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是消費主義的物質基礎。
2.2政策原因
20世紀30年代,美國爆發了經濟危機并影響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新古典學派的經濟學家面對這場資本主義世界的災難無能為力,古典經濟學的理論缺陷逐漸顯露出來,凱恩斯開始思索研究新的理論應對這一危機。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凱恩斯主義由此誕生。凱恩斯首次把消費這一經濟問題納入社會和政治問題之中。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有效需求理論,把失業、經濟停滯、經濟危機的原因歸于消費不足,并聲稱“奢侈是美德,節儉是罪惡”。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繁榮經濟、穩定社會,資產階級統治者的政治精英將消費和愛國等思想捆綁起來,以此來鼓動人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解決生產過剩危機。通過鼓動人們源源不斷的消費來實現心中理想的生活狀態,淡化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矛盾。正如阿格爾所言,“統治者的辦法就是向消費大眾源源不斷地制造虛假需求,以非恐怖的手段麻痹人們反抗的動機,遏制否定性思維。”在凱恩斯主義理論下,西方各國在政策上開始了鼓勵和刺激消費。
2.3思想文化基礎
西方消費主義的蔓延擴張還與其哲學思想緊密相關。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在關于對人的看法上東西方哲學呈現了不一樣的觀點。在西方哲學看來人是一種“理性動物”,可以憑借自身的能力去認識、征服世界。在這種哲學思想基礎上,征服自然、無節制掠奪自然成為理所當然。當生產力、社會物資不在是消費主義思想的物質限制時,面對大規模的生產擴張和消費萎縮,資本主義首先便要倡導個人消費,摧毀過去禁欲節儉等主流思想。
3.消費主義的危害
3.1導致人的不自由,盲目消費、扭曲人的價值觀。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感受不到任何的利他的正外部性。現代雇傭制度下人被分割成了工作和生活兩個部分,細致的分工使得工作枯燥乏味,個體成為了生產線上的一顆螺絲釘,感受不到任何的身為人的自主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及勞動的掌控感、自豪感,只有在消費中才能獲得短暫的心理上的滿足。工作是的目的是為了生活,而生活需要我們擁有的東西來定義,消費主義通過廣告營銷、媒體剝奪了人們定義幸福、愛情、理想、人生追求的權利。消費主義讓我們相信可以用金錢買到我們所不曾擁有的東西,例如美貌、名望、親情、愛情等,被賦予了符號的商品恰好滿足了這一心理需求。身上的物成為了衡量個人價值、地位的標尺,在占有炫耀物的同時人們獲得了一種心理上的愉悅。但這種愉悅是短暫的,隨之而來的是消費之后的空虛和孤獨。一個惡性循環就此出現,工作成為了滿足消費的手段,而消費獲得短暫的滿足之后是更深的痛苦和壓抑。為了緩解這種苦悶和壓抑,人們不斷沉迷于消費之中,隨之而來的就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的思想觀念。
3.2使人民喪失思考能力、批判性
消費主義定義了我們是誰,驅使馴服我們去做他們想要我們做的事,讓我們更少的去提出問題。人們在商品消費的狂歡之中,喪失了對社會和現實的批判否定意識。生產的異化迫使人們和他們真正所喜愛的事物相分離,勞累的人們休息時不再愿意思考,人們迫切渴望放松和愉悅,而消費就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在消費主義描繪出來的豐裕的物質景象下,琳瑯滿目的商品多到讓人目眩神迷,讓人難以選擇。無數廣告營銷反復告訴我們通過購買某件商品我們就獲得了我們人生中缺失的內容。當營銷中的符號廣為流傳時,人們也就不自覺接受這樣的觀念。工作越累越不自由越需要在消費中獲得放松。在資本構建的消費主義下,看似自由的選擇其實是被外力所影響和干預的。人們的幸福、價值、追求被定義,在物質的追求中喪失了對現實的理性思考。
3.3消費主義導致嚴重的自然資源的浪費,加劇生態環境的破壞。
資本的趨利性讓其不折手段的追逐利潤,在消費主義下的消費模式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在資本增殖的邏輯中擴大再生產是必然的,產品迅速出售,收回資金繼續新一輪的輪回。為了賣出更多的商品,資本在這過程中花樣百出。正如艾倫·杜寧所言:“我們龐大而多產的經濟……要求我們使消費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要求我們把購買和使用貨物變成宗教儀式,要求我們從中尋找我們的精神滿足和自我滿足……我們需要消費東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確燒掉、穿壞、更換或扔掉。”例如有意縮短商品使用壽命:白熾燈使用壽命最長只有1200小時;手機總是在所謂優化更新后反而愈發卡頓,通過縮短商品使用壽命增加人們消費的頻率。這種消費模式在生產方面造成對自然界過度的索取資源,在消費方面,人們大量的購買物品,以獲取物品背后的不穩定的“符號”,然后廢棄。例如服裝潮流,每年都被商家營銷出不同的流行色流行款,去年買的東西到了今年就已經喪失了符號意義,導致人們大量的廢棄物品,這種大量的廢棄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4.應對消費主義思潮的措施
消費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其根源在資本主義制度。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個人消費只是消費文化下的冰山一角,我們的個人消費不可能僅僅是個人消費的問題,在消費主義的強大洗腦下,整個社會達成一種普遍的大眾化的審美和行為導向時,我們別無選擇,我們不可能成為一個完全孤立與世隔絕的人。資本主義的內生矛盾決定資本主義必將消亡,由資本主義衍生和變種出來的消費主義終將被超越。
4.1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消費觀。消費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因此要擺脫消費主義的束縛首先要在觀念上有所改變。首先要警惕廣告營銷宣傳中的消費主義思想,樹立正確的幸福觀。人生的價值、理想追求、個人幸福不在于消費,不該為他人所定義。廣告營銷賦予商品一個又一個的符號,面對商家這些符號輸出,我們要理性識別,區分真實需求和虛假需求,用正確的幸福觀抵制廣告營銷的思想洗腦。
4.2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人的價值實現應該在生產勞動而不是在消費。充分認識消費主義思想,建立合理適度的消費原則。個人消費不僅僅是個人消費問題,自然界的資源是有限的,無節制的消費加劇了對自然界的索取,在處理廢棄物時也加劇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在自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個人過多的占有消費不必要的物質必然會擠壓他人的物質需求。
4.3加強對消費行為的監管,堅持綠色發展發展理念。營造健康有序的消費環境,規范媒體行為。對于一些明顯帶有誤導、誘惑消費的廣告予以取締限制,形成良好的消費機制和環境。保證生產和消費相協調,促使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共同發展。加強共給側改革,生產高質量的商品,避免盲目生產擴大產能帶來的資源浪費。
結語
個人真實的消費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對于社會而言也有利于促進經濟的進步。但是消費主義所倡導的消費觀不僅浪費社會資源,同時對于個人來說也是極為不利的,在消費主義思想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的價值觀不利于社會風氣,同時帶來的盲目消費、攀比炫富也不利于個人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68.
[2]黃謙明.論消費主義思潮、經濟增長方式與國民幸福[J].學術論叢,2009(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艾倫·杜寧,多少算夠: 消費社會與地球未來 〔M〕畢聿譯.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
[5]張傳開. 超越消費主義 〔J〕. 求是,2008,(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