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娟
摘要:隨著社會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不斷擴大,教育部對研究生教育發展做出了新的部署,將研究生從培養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區分,實行招生、培養、學位授予全過程統籌管理。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并軌,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既是新的機遇也是新的挑戰。政策實行以來,引發了許多的討論與思考。本文闡述了非全日研究生招生的現狀,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實踐以來發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歸納并嘗試提出解決建議,以期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2016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進行了明確界定,將研究生從培養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區分,統一組織實施招生錄取,統一質量標準,強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實行相同的考試招生政策和培養標準,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1]。政策實施以來,收到社會廣泛關注,報考人數逐年增加。非全日制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統籌被納入統招范疇后,從入口到出口均與全日制研究生采用相同標準,畢業可同時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大大提高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含金量。報考非全日制沒有年齡限制,符合一定學歷要求即可報考,學生可以在工作的同時,采用多種方式和靈活安排時間進行學習。在不過多占用資源的同時,與“終生教育、終身學習”的理念完全契合,符合人才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需要,從長遠看是一項十分有價值的利國利民的教育改革。經過幾年的實踐,隨著一批批并軌后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畢業,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值得深思和研究。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現狀
政策施行以來,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經歷了從規模暴漲到回落到穩定增長的過程。2017年是非全日制新政落地施行的第一年,非全日制招生計劃在原有全日制招生計劃基礎上并行下達,使得研究生招生總體規模陡增。且對生源錄取類別沒有限定,定向與非定向均可。由此,引發2017年報考人數大幅增加[2]。從實際錄取看,由于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統一初試科目和復試分數線,使得在職人員與應屆考生相比明顯處于競爭劣勢,除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報考條件本就有工作年限要求的專業外,其它專業在職人員上線者寥寥,絕大多數為原報考全日制的應屆生調劑到非全日制錄取,且錄取類別多為非定向。大量非定向類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入學,給高校的學生管理和就業工作帶來了相當程度的混亂,問題層出不窮;同時,由于絕大多數高校沒有能力給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住宿,且幾乎沒有獎助措施,加上相對高昂的學費,學生也怨聲載道。因此,教育部在《2020年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中》進制碩士研究生原則上招收在職定向就業人員。自此,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生源類別全部為定向,服務對象和培養目標得到了進一步明確,在職人員也獲得了更多的競爭機會。高校對于非全日制招生規模和專業設置也逐漸趨于理性,逐漸取消了一些在職人員不具備競爭優勢的專業,而將實踐性更強的有社會需求的專業保留下來成為非全日制招生的主流,同時根據上一年實際錄取情況確定下一年招生規模,計劃配置逐漸趨于合理。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實踐中顯現的問題
隨著并軌后招收的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陸續畢業,一些非全日制教育實踐中的問題開始顯現。除了前述非定向類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問題已經通過政策調整化解外,仍然還存在不少復雜的問題亟待解決。
1、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雖然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并軌已經實施了5年,但相比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并不受重視。不少高校仍然認為,非全日制研究生對于學術產出貢獻不大,在資源配置都應圍繞“雙一流”建設的理念下,不應為非全日制浪費太多資源。更有甚者,認為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只不過是為了給學校增加收入,非全日制學生只不過是為了提高學歷,不能為學校發展作出任何貢獻,應該控制甚至逐漸縮小非全日制招生規模。
2、將相同培養質量簡單等同于同質化培養
盡管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的服務對象已經明確為在職人員,與全日制在生源特點、培養目標上有很大差異。對于已經有職業經驗的非全日制學生來說,希望能夠通過對理論知識的深入學習來指導工作實踐,課程設置更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意義。但很多培養單位仍然與全日制使用同一套培養方案,忽略這兩者的不同特點,簡單地將相同培養質量用同質化培養來替代。另一方面,雖然使用同一套培養方案,對非全日制學生在學費和獎助待遇上又區別對待。這樣的做法既有違公平,又不能滿足非全日制學生的實際需要。
3、對非全日制學生的日常管理和德育存在缺失
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均為定向類別,入學前均與所在單位和高校簽訂了定向協議,一些高校認為,只需要給學生提供教育服務,學生其它一切都不在學校需要負責的范圍。因此,學校對非全日制學生的日常管理普遍極為放松,更鮮少關注對非全日制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樣做,既無法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也違背了“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教育原則[3]。
4、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會認可度亟待提高
2019年起,并軌后招收的非全日制學生相繼畢業。雖然按照教育部政策規定,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的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但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業市場上,仍然不同程度地遭受歧視。很多企、事業單位甚至政府部門,在招聘人員的學歷要求中仍然加上“全日制”的前綴。就業市場上的差別對待,反映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會認可度仍然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三、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現存問題的幾點建議
1、調整學位結構是非全日制教育發展的新契機
在國家產業布局調整的大背景下,人才培養布局也在進行主動和積極的調整。教育部出臺相關政策,要求到2025年將專業學位比例調整到研究生總招生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很多高校都面臨著學位類型結構比例調整的巨大壓力。非全日制面向在職人員,突出職業化和實踐性,其培養目標與專業學位天然契合,是擴大專業學位培養規模的很好的路徑之一。同時,非全日制學生不占用學校住宿資源,不必受到宿舍容量限制,可謂兩全其美。高校應正視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地位,看到國家和人民的需求,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在發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上投入更多的關注和資源。
2、優化培養模式是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路徑
針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特點,制定專門培養方案,構建全新的課程教育體系。強化非全日制師資力量,加強校企聯合,盡快形成高校、企業“雙導師”的師資結構[4]。推動產學研合作培養,搭建具有職業特色的教育實踐平臺。通過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雙向結合全方位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從實質上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3、加強教育管理是發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必要環節
首先應建立健全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的規章制度,讓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規范教育培養工作,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其次,隨著非全日制招生規模的擴大,應配備數量充足且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建立一支可靠的教育管理隊伍。再次要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人員的信息化能力,充分利用網絡與學生加強線上交流,對學生進行遠程管理和指導,同時不放松思想政治教育[5]。
4、增強社會認同是推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外在動力
2019年,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強化對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權益的保護,要求各級公務員招錄、企事業單位對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機會,同時,要求各地要合理制定人才落戶條件,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戶機會。這一政策的出臺,無疑為非全日制研究生社會地位的提升注入了強大的底氣。在政府的引導下,高校也應有所作為。如加強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業指導服務,積極舉辦校園招聘活動;加強校友合作,引入企業資源,為非全日制學生提供更多便利條件,幫助學生盡早參與工作實習和社會實踐,形成校企招生培養就業一條龍模式。通過一系列措施,消弭社會乃至考生對非全日制培養模式的偏見,增強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認同感[6],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創造良好外部條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廳[2016]2號).
[2]周文暉,曹鎮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新形勢、問題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8(01):81-86.
[3]宋朝陽.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生統籌管理改革芻議[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06):22-27.
[4]楊欣,陳鳳潔.雙一流背景下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雙導師制初探[J].教育觀察,2019(11):126-127+136.
[5]陳鳳潔,楊欣.雙一流背景下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教育管理策略研究[J].教育觀察,2020(2):130-132.
[6]韓兆坤,王強.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現存問題的探討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0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