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
摘 要: 新高考改革是一項全新的教育革命,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智慧來推動,一些試點地區雖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依然面臨重重困難。隨著信息技術發發展,信息技術已成為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必要內容。借助在信息搜集、數據處理、資源調配方面的優勢,信息技術可以從多個維度支撐新高考改革下的學校教育實施,如課程建設、德育管理、教師專業發展、綜合素質評價等。
關鍵詞: 新高考;信息技術
在21世紀的頭10年,信息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已經或正在改變人類生存的空間。因此,對新高考改革的認識不能脫離信息化的社會背景。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改革中的難題是信息技術的使命。在一些地區,加強“信息支撐”建設已成為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必要內容。正如一些學者指出的那樣,新的高考改革已經離開了信息技術的支持,它必須是“不可移動的”。
1.課程建設
創設豐富的、可供選擇的課程,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的需求,是新高考改革下學校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推動教師依據校情和學情開展校本課程開發是課程建設的主要思路。面對部分學校學生人數較少、師資不足的現狀,地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可考慮整合區域優秀教師資源,分類分層開發區域性的網絡課程,形成覆蓋學考、選考、選修、體育、藝術和技術類體系化課程,實現全市范圍內的共享共學。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省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也匯聚了大量的優質數字資源,學生亦可注冊觀摩學習。基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個人網絡空間,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被記錄,依靠大數據分析技術,可視化呈現學生的學習軌跡并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依據。借助錄播系統和網絡,學校間可開展網絡直播課堂,優質學校的課堂教學資源可實時傳播到薄弱學校,薄弱學校的學生在電腦室觀摩教學過程,并與在線的其他學生交流互動。
選修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設同樣離不開信息化的管理環境。這些課程從教師構思到最終成為學生課表中的一種課,往往還要經歷申請、審核、公示等環節。過去選修課和校本課程較少的情況下,處理這些流程所需的人力、物力并不多,如今面對部分學校動輒建設上百門的選修課程和校本課程,沒有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協助只靠人工難以勝任。
2.德育管理
正如前面所言,學生管理的最大難點在于無法確定某個時刻學生在哪。因此,在軟件上需要統一的德育管理系統,硬件方面需在教室安裝電子班牌,在校門口布置考勤系統。電子班牌可滿足早晚自習、上課簽到需要,以不同顏色區分缺席學生信息,供授課教師參考。宿舍采用電子門禁系統,學生進出宿舍必須刷卡,因此,正常上課期間學生倘若在宿舍休息必然被記錄。校門口門禁與考勤系統、請假系統連成整體,數據共享。學生請假外出首先向請假管理部門申請,請假緣由核實無誤后,管理人員對學生進行刷卡登記,與該學生相關的所有教室電子班牌將顯示該生請假缺席狀態,而該生刷卡出校門,顯示請假信息,安保人員方可放行。銷假程序重復相反的過程,刷卡銷假,學生個人信息在班牌中顯示回歸。
至于學生其他方面的紀律問題,例如早晚自習遲到、教室和宿舍衛生等問題,同樣是刷卡登記。值日教師無須借助其他終端設備,僅需手機對學生卡進行掃描,按照違紀事實進行網絡登記。德育管理系統全面記錄學生在校表現數據,學生和家長若想了解具體情況,用手機掃描學生卡即可。
3.教師專業發展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教師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一部分教師專業能力水平難以勝任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學模式,大規模培訓一時又難以鋪開,而信息技術在解決大規模、跨時空、多層次教師研修中有著先天性優勢,因此,可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提升教師在新高考改革中應對能力的不足。例如,采用視頻和網絡技術對教師進行遠程直播培訓。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積極搜集一線教師反饋,精心設計培訓內容,不定期通過網絡直播平臺為教師提供指導。針對教師隨時可能提出的問題,還可以開設網絡論壇或即時通訊通道,及時化解教師教育教學疑難。建設網絡研修實踐社區,構建教師研修共同體,圍繞新高考改革教育教學的熱點、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研討。教師網絡研修空間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載體,目前教育部已經開展了相關的培訓,部分地區和部分教師應用的效果較好。教師網絡研修空間是教師教學、管理、學習、教研、交流的一體化網絡環境,借助該環境教師可以及時獲得其他被關注教師的教學、研究動態,從而更好地汲取其他教師應對新高考改革好的經驗和做法。
新高考改革后,“導師”作為所有教師的角色登上高中教育歷史舞臺,什么是“導師制”、如何當好導師是眾多教師的迫切之問。教師為了盡快勝任導師角色,需要借助網絡手段開展自主學習和自我提升。
4.綜合素質評價
高考改革新理念下的高中生評價強調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綜合素質評價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個性和特長,扭轉唯分論的重要措施。《意見》指出,新一輪高考改革的目標之一,是確保綜合素質評估程序公開透明,內容真實準確。記錄學生的成長數據是綜合素質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教師指導和學生記錄的方式難以滿足綜合素質評價的要求。建立電子綜合質量管理平臺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保證記錄過程真實可靠,數據透明公開,反映學生的成長軌跡。數據采集是綜合質量評價的來源和難點。在信息時代,學生成長過程的數據往往以大數據的形式表現出來。借助合適的終端和現有的教育平臺,可以實現數據聚合和共享。例如,綜合質量管理平臺與學生個人網絡研究空間、學校教務管理系統、學校德育管理系統相連。
學生個人網絡研修空間記載了學生網絡學習的詳細信息,包括下載資源的數量、學習的時長、學習同伴的數量、作業完成的質量以及教師評價等數據,這些過程性數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自主的積極性和能力。
教務管理系統與網絡閱卷系統、成績分析系統進行結合,能夠架構起學生、教師、家長以及評價主體的數據共享與分析系統。對教師而言,網絡閱卷系統可將測驗(日常小測和大型考試)閱卷網絡化(學校設置專門的部門負責日常教師測驗的掃描工作),教師不受時空限制,使用任何上網終端皆可評卷,省去了教師統計、登記分數等方面的體力勞動。成績分析系統可智能化計算分析得分、失分率高的試題以及錯誤學生的名單,從而有助于教師進行精準輔導。另外,成績分析系統還能夠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診斷報告,包括成績信息和診斷信息,涵蓋每次測驗試題得分、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科能力的水平以及考核目標的達成情況。診斷報告以可視化的形式分享到教務管理系統和學生個人網絡學習空間,教師、學生和家長均能查閱。
德育管理系統記錄了學生在校除學業成績外的所有表現,而且這些數據都是通過各種數字終端來采集,真實可靠。考慮到綜合素質評價會夸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表現,針對這類活動的數據采集,可以建立類似于教師繼續教育學時登記的網絡平臺,誰組織誰登記,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核,避免過去由學校記錄可能產生的造假行為。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提高信息技術的教育治理能力,因此,無論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還是學校在面對新高考所帶來的系列困難時,應首先從“信息化問題解決機制”方向來思考,提高問題解決的質量。
[參 考 文 獻]
[1]馮成火.信息化:推進和深化高考改革必由之路[J].中國考試,2016(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