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靜 馮倩萌
摘要:翻譯文學是延安時期文藝和文學發展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與分析延安時期政策傳播以及社會文化宣傳的無法忽視的重要部分。延安時期翻譯創作發展的空間有限,但翻譯在戰時語境下擔負著“抗戰、救國、益群、宣傳”的使命,翻譯亮點突出、翻譯風格獨特、翻譯成果豐碩,是延安學、中國翻譯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延安學研究、中國翻譯研究和中國文學史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從延安時期翻譯活動的總體出發,分析延安時期翻譯外國文學在文本選擇時所呈現出的特點,并由此來探析延安時期翻譯文學在政治與文化的宣傳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關鍵詞:延安時期、翻譯文學、外國文學
延安時期從廣義上講是指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長征到陜北吳起鎮(今吳旗縣)到1948年3月23日在陜北吳堡縣東渡黃河,迎接革命勝利的十三年;從狹義上講是指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落戶至延安到1947年撤出延安轉戰陜北的十年。延安時期是中共中央在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創建抗戰敵后根據地并團結當地民眾爭取民族解放與人民解放的重要階段,“它凝聚和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以延安為戰略中心和文化中心抗戰建國的全部理論和實踐,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歷史內涵”。延安時期所涉及的一切文學活動所發散出的政治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理論意義上延安時期所限制的影響,這一時期所涉及的翻譯活動主要類型包括文本的翻譯,如翻譯馬列讀物、出版外文宣傳讀物、國外通訊社新聞文稿,還包括和一些外事活動需求中的翻譯,如為接待陪同國際友人所進行的翻譯、為國外記者對領導人進行采訪做口譯員、翻譯人才的培養教育等,這一時期的翻譯活動滿足了政治宣傳及文化傳播的的各種需求,滿足了延安地區馬列理論學習的需求、滿足了延安與國際社會相互聯系的種種需求,同時還補全了這一時期翻譯人才短缺的問題,因此,延安時期的翻譯活動是具有必要性的。
延安時期的外國文學翻譯,從翻譯形式上進行區分,主要分為口譯和筆譯;從譯者的組成進行區分,有時任延安重要領導人的張聞天、博古、廖承志等,還有長期留居延安對中國進行抗戰援助的外籍顧問林邁可、馬海德等,同時還有一些頗有名氣的翻譯家吳伯簫、曹葆華、李又然等。從翻譯的文本內容上來區分,則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馬列著作翻譯、報刊上國際新聞的翻譯、國外文藝作品及理論的翻譯以及外交活動的翻譯。又由于戰時需要和出版條件的限制,這一時期的外國文本翻譯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文本來源國家:蘇聯文學成為主流,歐美文學逐漸式微
從所翻譯文本的出處來看,其涉及地域范圍較為廣泛,視域廣闊,除蘇俄文學外,還涉及英美法德意日等歐美國家,此外匈牙利、土耳其、愛沙尼亞、保加利亞等受侵略和壓迫國家的作品也同樣包括在內。據統計,俄蘇文學特別是蘇聯文學的翻譯占據了半數以上,可見蘇聯文學的翻譯一直是延安時期文本翻譯的主要對象,歐美國家文學翻譯作品卻持續減少,且語種十分單一,分配比例并不均衡。
二、文本類型及題材選擇:戰爭文學占據主導,題材豐富
戰爭雖然殘酷,但文化卻無法摧毀,盡管延安時期社會條件動蕩不安,但文化卻并未因此而在這個貧瘠的土地之中銷聲匿跡,使之成為荒原,反而愈發呈現出百花齊放之勢。文學文本的翻譯甚至成為延安文藝思潮的中流砥柱,其總量和規模洋洋大觀,成果斐然。延安時期文本翻譯文體類型多樣,總體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文體類型:報告文學、小說占據主流,同時也包括詩歌、戲曲等多種文體,雖然文體種類繁多,但由于抗戰時期社會大環境的浸染,其主題卻大多緊緊圍繞“戰爭”。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依舊動蕩不安,抵抗外來侵略者、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仍舊是這一時期的目標所在,這無疑對翻譯文本的選擇有著深遠的影響,體現在文本翻譯當中,贊美英雄主義、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就成為了延安時期文化選擇所傾向的主題。此外,由于延安時期社會人員的組成主要是工農兵,文本翻譯所面向的讀者群體均為知識水平較低的群體,,為了能夠使抗戰時期宣傳動員的需要得到滿足,最大程度的動員廣大民眾抗擊外國侵略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文化宣傳必須及時脫離完全面向知識分子的現狀,進一步落地回到“民間”。“翻譯總是要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下進行,民族化、大眾化的呼吁使得譯者在進行文本選擇時首先要考慮受眾的接受能力,短篇通俗文學作品在內容與表達上都能最大程度貼近工農群眾的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1從總體來看,關于蘇聯衛國戰爭和反法西斯戰爭的翻譯作品占到多數,除了展現現實主義戰爭現狀的嚴肅主題外,同時也會穿插一些短篇故事,間接的調節硝煙戰火中人們緊繃的情緒。這一時期,較為貼近民間的翻譯作品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三、文本選擇的形式:報告文學流行,文體形式逐漸趨于平民化
延安時期外國文學的文本翻譯的文體類型種類十分豐富,但由于抗戰時期的政策需求,三四十年代中國報告文學異軍突起。戰爭使得文本形式的傾向有所改變,并且影響到了文學內部的各個分支,對于翻譯文本的形式的影響則尤為深刻,還使得向來不被重視的報告文學初露鋒芒,成為這一時期翻譯文學的主流,在延安文學報刊上發表的約423篇譯作中,通訊報告最多,約120篇,短篇小說約68篇,人物評傳等約44篇,文論40篇,詩歌36篇,散文和雜文共32篇,馬列文論及哲學思想約19篇,戲劇8篇,其他如故事、童話、小幽默、游記、演講、傳說、書信、歌曲、民歌等文體合計約 63 篇2。作為非虛構文學的分支形式之一的報告文學,兼具了新聞的真實性與紀實性,同時又不乏文學魅力和獨特的思想深度,使其有著任何一個其他文學品種所無法具備的風致和前所未有的力度,在物資和創作條件極為窘迫的戰爭時期,這種文學形式依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延安時期《解放日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創辦的第一份大型黨報,從其所刊的翻譯文學作品的體裁來看,報告文學和短篇小說占據了主流,此類文本形式具有實用性,更為注重翻譯文本與現實生活相關聯的緊密性。以上兩類翻譯文學作品能在群眾中迅速激起波瀾、引起情感共鳴,并為廣大工農群眾注入高昂的革命斗志,還能借助所譯蘇聯抗戰文學中的革命經驗鼓舞調動我國人民群眾抗擊日寇的決心和斗志。
結語:綜上所述,由于受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抗戰時期延安文化宣傳政策的影響,延安時期的外國文學文本翻譯活動有著明晰的時代性、革命性、多樣性以及大眾化的色彩,同時也不缺乏思想內容深刻透徹的翻譯作品,優秀的外國翻譯文本的引入給延安時期的文學文藝作品如同為延安注入了新鮮血液,使其重新充滿活力,呈現出了廣泛性與接納性。
課題/基金項目:西安市社科規劃基金課題:延安時期的文學翻譯研究。(項目編號:WL38)
注釋:
李麗.延安時期翻譯文學研究[D].導師:熊輝.西南大學,2015.
韓曉芹.延安時期外國文學譯介策略及話語選擇[J].文藝爭鳴,2021,(06):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