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晨露 焦子鈺 金美彤 平玉琳
摘要: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都比較重視醫療信息化,并建立了一定的商業化的醫療信息服務平臺。[1]在醫療健康和信息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互聯網醫療不僅成為傳統醫療的有效補充,并且其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的特點正好彌補了傳統醫療服務體系的不足。作為項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健康和人民受益,近年來,新服務模式和格式的“互聯網+醫療”開始了蓬勃發展,在促進群眾尋醫問診和改善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醫療;護理;生活;健康;群眾
1引言
近年來逐漸被廣大人民重視起來的生活健康問題逐步走入大眾視野,通過互聯網平臺可以了解并習得生活健康的有關內容。通過“互聯網+健康醫療”與“互聯網+健康生活”二者的相結合,改善群眾身體素質,提高社會健康保障,建立科學保障的健康服務管理規劃機制,為群眾打造“方便、安全、健康”的生活服務。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公司立足于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在人們最重要的身體健康問題上建立“醫生”健康服務管理網絡規劃平臺”。
2醫療健康服務的現存問題
2.1缺乏規范的行業標準
互聯網醫療剛剛起步,在相關行業規范方面存在缺口,由于“互聯網+醫療”模式本身是一個全新的整合行業,整個行業沒有可參考的標準。所以大部分醫院往往對其不夠重視,導致整個互聯網醫療基礎設施建設速度較慢。大部分醫院整體數字化水平較低,數據采集缺乏行業標準,導致各類醫院數據資產管理存在較大安全風險。同時,各醫院內部數據信息無法清晰邏輯化、結構化,全院信息共享和疏通效率極其有限,嚴重影響“互聯網+醫療”模式的正常發展,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
2.2缺乏醫療監管
互聯網醫療魚龍混雜,服務水平良莠不齊,容易引發不良后果。互聯網醫療需要法律法規的監管、制約和支持,但我國現在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規范互聯網醫療行為、保障互聯網醫療的服務質量。[2]2014年8月,國家衛計委發布《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標志互聯網醫療的正式開啟。至今發展將近7年,“互聯網+醫療”產業生態已初具規模。尤其是2020年初以來,疫情的爆發進一步加速了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
2.3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根據衛計委的數據統計,60歲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是整個人口的3.2倍,傷殘率是總個人口的3.6倍。由于當前老年人醫療信息系統相關制度法規不完善、個人隱私保護、專項醫療信息采集、網絡及信息安全等政策法規的缺失,導致無法明確界定醫療服務過程中的權責,不能調動服務提供者和接受者的積極性、醫療服務覆蓋范圍相對狹窄、服務過程中信息的使用不系統、不充分、不匹配和無效等問題。
2.4信息共享問題
智能醫療知識庫和相關專業數據庫的建設問題,需要建立相關醫院、專家信息庫,而這些信息庫的建設存在比較大的困難。平臺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由于本系統涉及到大量用戶信息包括各種敏感信息特別是個人隱私信息。整個安全保障體系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源,還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操作規程、制度,這些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2]。
3解決對策
3.1規范行業標準
面對行業規范問題需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統一的行業標準,加強互聯網數據醫療的網絡建設,并加強有效監督;維護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使得能夠更加優質、安全、高效的進行互聯網醫療。目前互聯網平臺大多采用的“提問+回答”的輕問診模式,[3]規范提高提問方式的標準,更科學的增強患者與平臺溝通的準確性,減小醫生診療方案的偏差,減少醫療事故或醫療糾紛等風險情況。保護患者權益同時也保護了醫生權益。
3.2加強醫療監管
對于醫療監管互聯網醫院必須以實體醫療機構為依托、機構、醫師、護士資質可查、省級監管平臺、全國統一規范應,邀請各界專家參與,政府相關部門和專家規劃和配置資源,醫療臨床和護理專家構建醫療服務的需求結構,并進行信息通報。政府要對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加強管理、增強和穩定,打造誠信健康和諧的醫療環境,調動社會多方面參與,幫助提高大眾醫療內涵。
3.3完善配套政策
政策方面需建立明確的實施主體,集中各方專家開展醫療服務信息平臺的規劃、論證、建設和管理,主導醫療服務信息系統建設的集中規劃、論證、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基層醫療作用,建立以個人、家庭、社區醫院為依托的基層醫療數據來源,提高信息可及性,發揮健康數據在診療預防中的支撐作用。完善醫療信息系統相關法規,保護個人隱私,收集私人醫療信息,網絡信息安全等政策法規的漏洞,明確服務流程動員醫療服務提供者和接受者積極收集和利用極性信息,充分傳播醫療服務覆蓋面,系統整合服務過程中的信息利用。
3.4建立信息共享網絡
依托雙向轉診和上下聯動子女及時掌握老人的健康狀況,為了確保信息安全,系統需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要統一信息平臺標準體系,以行政部門管控為主,確保數據安全。對于信息共享缺乏互聯網技術型人才,加大財政投入,加強高校網絡教育人才培養計劃,通過高校設立相關專業,不斷輸送相關人才。充分發揮基層醫療作用,建立以個人、家庭、社區醫院為依托的基層醫療數據來源,提高信息可及性,發揮健康數據在診療預防中的支撐作用。以居民健康檔案建設為契機,建立全國居民健康數據共享數據中心。
4結束語
近年來,發展中的互聯網+相關技術的應用使得未來發展的方向逐步定位為互聯網+健康醫療,也成為國家醫改的重中之重。本平臺的建立能保障社區的健康服務問題,能保障家庭健康信息管理服務,保障科學地實現閉環型的居民健康管理,推動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生慧.大數據背景下中醫電子病歷關鍵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7:
[2]李曉東.林曉怡.陳俊健.基于互聯網 O2O 醫療健康綜合服務平臺研究[J].信息周刊,2019年,第10期:0139-0141;
[3]謝文照.龔雪琴.羅愛靜.我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挑戰[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6年,第25卷第9期:6-9;
課題項目:2020年沈陽科技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康康來——“醫·生”健康服務管理網絡規劃平臺》
作者簡介:
賈晨露,女,1990.12.19,漢族,碩士,河北,教研室主任/講師,資產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