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臘月 劉真彬 扈煥容
摘要: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來看,人類文明的發展是技術文明發展的結果。通過分析席卷人類歷史的五個技術浪潮,論述技術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發展的對抗與融合過程[1]。最后,提出了將技術發展文明與人類文明和諧共融的新的發展路線,力圖實現人類文明發展新思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用文化的手段,改變當今時代的發展脈絡,將人的能動性與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性有效結合,最終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
關鍵詞:技術、文明、融合、沖突、發展
一、從歷史脈絡中發現真相
1.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大約始于距今二三百萬年,止于距今5000至2000年左右。
在西方,先后分布有阿齊爾文化和塔德努瓦文化;在西歐北部和北歐地區有馬格勒莫瑟文化,該文化分布很廣,在英國的斯塔卡遺址發現有木槳、家狗等重要遺存;在東方,有陜西大荔沙苑、河南許昌靈井和山西沁水下川等[2];西亞重要的中石器文化有凱巴拉文化和納吐夫文化等[3]。
這個時期,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將植物的果實加以播種,并把野生動物馴服以供食用。人類不再只依賴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來源變得穩定[4]。同時農業與畜牧的經營也使人類由逐水草而居變為定居下來,節省下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樣的基礎上,人類生活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改善,開始關注文化事業的發展,使人類開始出現文明。石器的出現,意味著人類開始運用技術實現生存發展,此時技術與人類文明發展相融合、相促進的情況。
2. 青銅時代
青銅時代處于銅石并用時代之后,早于鐵器時代之前,在世界范圍內的范圍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
青銅時代與奴隸制社會形態相適應,如愛琴海地區、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中國等國家和地區,此時都是奴隸制國家繁榮的時期[5]。中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則是世界上第一個已知的最早掌握青銅冶煉技術的文明,出土了公元前4000年的冶煉青銅器,人類初步踏入了青銅時代的門檻。巴爾干和東南歐是一個青銅文化中心,如:烏涅茨基文化;另一青銅文化中心是西班牙東南和葡萄牙南部的埃爾阿爾加爾文化;東歐森林地帶有法季揚諾沃文化、豎穴墓文化和木槨墓文化,意大利北部的泰拉馬拉文化;美洲的青銅手工業最早發生于中南美,以秘魯和玻利維亞為冶鑄中心,到13~15世紀時南美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已大量使用紅銅、青銅、金、銀、鉛等金屬制造器物,并建立起奴隸制國家。
這個時期,人類學會冶煉工具發明武器,建立社會秩序和軍隊。這個時候的技術發展與人類文明的出現持續對抗、不斷融合的情況。如鼎盛時期:西方的雅典和斯巴達城邦文明(公元前八世紀—公元前二世紀)及東方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3. 鐵器時代
鐵器時代與封建社會形態相適應,對應東方中國的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早期)等時期,對應西方歐洲的誕生古羅馬時期(公元前145年-公元500年)、中世紀封建時期(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近代歐洲史的開始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450年-公元1640年)。
這個時期,單個社會系統較為穩定,農耕畜牧,人類生產力和繁殖力成正比,人類各個利益體互相吞并征服。在中國,各個朝代的政治穩定與統治王朝的更替相適應。在西方,羅馬帝國的發展與分裂,內部的穩定與外部的征伐相適應。
4. 蒸汽機時代
工業革命于18世紀60年代首先從英國開始,而蒸汽時代起于19世紀初,止于19世紀70年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從物質和精神上壯大了資本主義的力量。這個時期的資產階級運動有兩個歷史使命。第一,在德意俄日等封建國家,要推倒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結果,德意通過王朝戰爭實現了民族統一,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俄日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6]。第二,在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要改革手工工場時期的上層建筑,適應新的經濟基礎。結果,美國通過南北戰爭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英國通過議會改革,使工業資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法國工業資產階級通過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7]。盡管各國革命的具體任務有差異,但是為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卻是這個時期所有資產階級運動的根本任務。與此同時,東方的中國正處于封建王朝統治時期,由于科學技術的落后及思想意識的保守,正遭受著西方列強的壓榨與欺凌。
蒸汽機的發明標志著機器時代的開始,鐵器時代的結束,人類大量使用機械,與此同時人類的哲學、宗教、文化、經濟、社會體制、科學逐漸成熟最終人類文明發生轉變,邁入高級文明,這段文明的轉變伴隨著人類巨大的痛苦,技術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了巨大的沖突,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5. 信息時代
歐美及發達國家的時間跨度概念是從公元1969年—至今,這個時期,以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發明為主要標志。
當下這個時代,衛星電力電波電腦的建設普及加速數據的交流和更新,人類進入互聯網時期,各個大利益體之間維持競爭和合作的共贏模式。雖然說沒有歷史上的大規模沖突(戰爭),但是技術文明沖突卻愈發加強,沖突的類型變成意識形態、資本、霸權、武力綜合運用的結果。如:石油交易必須以美元結算、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2008年金融風暴、利比亞和敘利亞戰爭、巴以沖突、克什米爾問題等等,既是文化沖突的結果,也有科學技術的強力支撐。
二、總結
人類文明從低層次逐漸轉變到更高級層次的過程總的來說技術文明的沖突與發展是相適應的,相互促進又共同進步。以前,人類文明的基本矛盾就是人與自然的矛盾,即人類不能從自然界中獲得豐富的物質保障從而導致人與人的矛盾和沖突[8]。但是,隨著技術的迅速發展,如石器、青銅器、鐵器、蒸汽等技術的發展,尤其是21世紀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以來,人類文明基本矛盾正在改變,日益轉變為人與技術的矛盾。這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轉型為了人類文明內部的技術革新與人類文明發展之間的矛盾[8]。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做的就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發展中把握機遇,促進科學技術發展與人類文明發展的協同作用。
參考文獻:
[1]鄧 曦 澤,《人性、制度與技術:文明結構及其沖突》,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6期,2019年11月.
[2]侯亞梅,《水洞溝: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風向標?--兼論華北小石器文化和"石器之路"的假說》,第四紀研究,2005-06-01.
[3]黃紅,《中亞石器文化研究綜述--兼論中亞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01.
[4]無雙,《地球日記(二)》,課堂內外(小學版),2016-03-01.
[5]張孫晨,《文化與技術創新的動力》,青春歲月,2014-11-01.
[6]張建平,《世界近代史上兩次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的分析和比較》,文教資料,2005-11-01.
[7]柯希進,《十九世紀中后期西歐社會結構的變化與第二國際的變遷》,華中師范大學,2013-05-01.
[8]姜亦煒. 技術文明與生態文明:分疏,對抗與融合[J]. 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 2015, 000(004):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