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中國文明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演進,中國語言文化也在不斷創新中得到了傳承和傳播。“一帶一路”的偉大倡議為中國語言文化進一步走向世界創造了新的環境。目前中國語言文化傳播的對策主要是通過中國與個國家之間官方政府之間的文化交流、世界各國的媒體傳播、海外孔子學院、民間文化交流活動等官方政府主導下的文化傳播與交流。而在中國語言文化傳播的隊伍中,有一部分力量不應該被忽視,那就是來華留學生群體。他們并不是歷史上的“遠在天涯”的陌生人,而是來華求學的“近在咫尺”的文化接受客體。目前學界對來華留學生群體關注度較低,實例研究較少。
選取包括沈陽建筑大學在內的幾所沈陽高校來華留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調查問卷及深入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中國語言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涉及飲食,歷史,科技,文字,藝術等多個方面。
本次共發放調查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研究樣本中男性63人,女性37人,分別占比63%和37%。35歲及以下占比97%,來中國一年以上占比80%,本次調查對象多數為青年,且對中國語言文化有過一定程度的學習和了解。
從調查結果和訪談記錄上可以得到,留學生對中國語言文化的認知普遍是正面積極的,超過90%的受訪者認為中國語言文化的發展潛力巨大,對中國當代年輕人的看法也普遍積極,認為他們可以代表中國的希望,是友好熱情且熱愛自己的祖國。約87%的受訪者表示未來會或者可能會留在中國。
由于大部分受訪者已有在中國學習生活的經驗,對中國語言文化的認知比較準確,真實。在物質文化層面,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三大中國品牌分別是華為,阿里巴巴(淘寶)和小米,同時對老干媽,青島啤酒等經常接觸的飲食類品牌了解也比較多。在對中國科技成果了解程度的調查中,5G,北斗導航系統,天空空間站和嫦娥四號被選人數最多,分別達到了100%,92%,83%和79%。在精神文化層面,在100份問卷中,70%的留學生閱讀過中國古詩詞,80%以上的同學觀看過中國的電影電視作品。方言是中國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約占比73%的同學對中國的方言和地域性文化感興趣。此外,在中國語言文化類節目的調查中,傳統文化類節目關注度較低,但對《漢語橋》,《世界青年說》等節目討論度較高。
在什么是最能代表中國語言文化關鍵詞的調查中,漢語成為了所有受訪者的第一選項,此外選擇中醫,熊貓,長城,中國美食的留學生分別達到了55人,87人,93人和88人。這一結果同以往的海外民眾調查有很大不同。對比受訪者是教師和中國學生的同樣調查中發現,除漢語以外留學生與中國師生在中國語言文化關鍵詞上的認知有很大不同。
漢語課堂是留學生在學習期間了解中國語言文化的最主要方式,但有調查顯示約88%的留學生表示自己在課堂上學習的中國語言文化和親身體驗的有很大不同。通過訪談了解到,更多的留學生希望通過一些非官方渠道了解中國語言文化。同樣來中國前后,留學生對中國語言文化的印象也有很大差異,來華之前主要通過媒體報道,中國產品,當地華人和影視作品等渠道感知中國語言文化,多數留學生更喜愛關注與本國文化相關的部分,極少數主動接觸和了解他國文化。多數受訪者來中國之前對中國的印象是單一的,刻板的,仍然停留在歷史層面,感覺中國是古老,神秘的但是落后的。來中國以后,發現和之前的印象很不同,中國的變化日新月異。比如移動支付很神奇,華為小米的產品非常不錯,網絡購物特別方便等。
調研發現,來華留學生是了解和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的重要群體,他們對中國語言文化有最直觀、最真實的親身感受,對中國語言文化的認知也呈現出了正面、積極、準確的特征。隨著國際競爭與合作的不斷強化,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織共存,“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題”的背景下,文化自信和跨文化傳播成為了中國語言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徑之一。早在1945年,美國助理國務卿威廉·本頓就指出,“從長遠來看,培養外國留學生是一種最有前景、一本萬利的有效方式”。利用來華留學生這個特定的他者來講述自己是有效促進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的重要方法,他者來自受眾國,他們擅于用受眾者容易接受的語言講述另一種文化,而且同文化的傳播者更容易吸引同文化的受眾者,受眾者對其的信任度也比較高。
為此,中國著眼于中國語言文化“走出去”,落腳于留學生人才培養。第一,將留學生培養上升到政策層面,通過國家,省市來華留學生管理部門統一規劃制定一套完整的留學生培養評估體系,加大監管力度,定期考評留學生培養質量,提升各大培養單位對留學生培養的重視,促進留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的同時提升培養的含金量和影響力。第二,增強對外漢語從教師的培訓和交流。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的留學生了解感知中國語言文化的渠道是課堂,這就要求對外漢語教師應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對跨文化敏感性認知,不同文化在語言和非語言交際中,一定會存在差異,在面對文化差異時稍有處理不當有可能會導致文化沖突。對外漢語教師肩負跨文化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的重任,增強培訓和交流可豐富教師的知識儲備,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主動權,積極主動地開展有效的溝通,在對外漢語教師和來華留學生之間建立起充分的友好與信任。第三,提升留學生培養質量,轉變教學方法傳播媒介等。調查顯示,大部分留學生對非官方渠道感知的中國語言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更喜歡從各類新媒體社交軟件上獲取中國語言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學習和文化傳播是一脈相承的,從語言教學方面,借助傳說民間故事等趣味性渠道來幫助留學生學習漢語和了解民俗地域性文化等。新媒體和自媒體等的崛起,也給中國語言文化傳播注入了新的力量。借助照片圖片、視頻和網絡,以信息化手段多媒體形式提升對外漢語的教學質量,將漢語教學和中華優秀傳統很好地融入課堂。通過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等自媒體和社交軟件提取留學生感興趣的真實的中國語言文化,與留學生分享討論。這有利于對外漢語教師和來華留學生的思維方式的轉變,增加師生之間的聯系,為對外漢語教學和中國語言文化傳播拓寬傳播渠道。第四,個性化定制化傳播教學。調查訪談發現,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對中國語言文化感興趣的方面也不盡相同。比如,亞洲東南亞國家的留學生對中國的武術,茶文化比較有興趣;歐美國家的留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地域風俗有興趣;而非洲學生卻對酒文化,戲曲文化有興趣。根據種種不同的需求,教學過程中和具體文化實踐過程中中可適當根據需求不同指定不同的文化內容,開設不同方向的選修或講座。使來華留學生可以置身其中而感同身受,實現漢語教學和中國語言文化傳播效益。
來華留學生的中國語言文化傳播要把握適度原則,讓學生能夠客觀、全面地了解中國,適應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價值觀。在實踐中去不斷探索讓來華國際學生自發成為中國語言文化傳播的使者,加強對來華留學生的培養和研究,發揮好來華留學生“貫通中外”的獨特優勢,借力來華留學生群體,助力中國語言文化的國際傳播,促進世界不同國家、地區間的文化交融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力量》高金萍 王紀澎 《對外傳播》2017年9月
[2]《文化自信視域下面向來華留學生的中國文化傳播策略探析》 馬成亮 《新西部》2020年6月
課題信息:2021年沈陽市黨外知識分子建言獻策立項課題《“感知中國,讀懂中國”構建中國語言文化傳播體系的研究—以沈陽為例》,課題編號:SYTZBJY-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