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勉
摘要:語言的產生促進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人類的一切活動也都要圍繞著語言而開展。我國具有多種方言,方言對族群凝聚力、社會經濟、教育與文化交流的發展均形成深遠影響。本文即以新時期海南方言為研究主體。新時期伴隨海南經濟快速發展的是其方言使用率的下降。保護海南方言對少數民族語言持續傳承以及建設海南特色文化所產生的意義深遠。
關鍵詞:海南方言;保護與傳承;方言使用
本文從家庭語言規劃的角度實施海南話保護與傳承的研究,對研究目標、意義、內容、思路、方法進行簡單的闡述,并論述家庭語言規劃的理論基礎。
一、諸論
(一)研究目標及意義
在家庭語言規劃理論指導下,對保護海南方言的路徑進行探索,尋找出傳承海南方言的有效路徑,是本課題研究的目標。研究意義在于通過探尋海南方言保護路徑,促使地方方言更好的傳承,這也是對地方特色文化的保護。隨著建設自由貿易港,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人士被海南獨特的地域風情所吸引,紛紛走進海南投資工作,使得該區域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加之在推廣漢民族共同語、旅游島的開放背景下,海南方言使用人數越來越少,其適用范圍局限性愈發明顯,很多海南人在生活、學習、工作中更傾向于說普通話,海南話作為本地主要方言地位日趨弱化,使用率逐漸下降,尤其是土生土長的年輕一代海南人已經不會說海南話,這對發展地方傳統戲曲也是非常不利的,一旦海南話消失了,瓊劇也無法發展,因此,保護與傳承海南方言迫在眉睫,探尋傳承地方特色方言的路徑其意義非凡。
(二)研究內容、思路、方法
本課題將家庭內部的語言實踐作為研究的著力點,從語言管理與意識形態對海南話傳承的影響角度出發,對在家庭內部如何開展有效的海南話教育進行探討,給予家庭語言規劃如何與包括社區語言在內的其他層次的語言規劃相互作用以關注,并關注如何共同實現多語并存。在融合媒體時代,在家庭語言規劃理論指導下,就如何借助新興技術對海南話的保護與傳承實施探討。本課題以問卷調查方式對海南籍海南人傳承海南話的現狀進行了解,以訪談方法對海南話傳承較好的家庭進行傳承路徑了解,將收集的信息歸納總結供借鑒學習。隨之借助文獻法大量閱讀國內外相關資料,在學習家庭語言規劃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并以此為指導思想展開海南話傳承與保護路徑的探討,再從5G時代,融合新媒體技術,從語言教育角度提出海南話傳承與保護的可行性建議,這是本課題的總體思路。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文獻調查法。
二、家庭語言規劃的理論基礎
在推進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變化最為明顯的是城鎮流動人口的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流動人口達到3.31億人,人口城鎮化率為63.89%,跨省流動人口達到1.25億,從數據中不難看到,我國城市家庭結構組成越來越復雜,有些家庭是由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員構成。由于語言不僅有相對穩定性,而且還具備可變性特點。自1960年以后國際語言學界就開始研究家庭語言規劃,以家庭語言規劃影響移民家庭繼承語的研究為主,在當時移民社會繼承語是一種特有現象。這種繼承語是應用語言學的分支學科,通常以母語、社區通用語、地區強勢方言作為概念,對家庭語言變化特點進行研究分析,認為之所以家庭語言發生了變化是因家庭成員發生變化,家庭環境的改變使家庭語言開始由母語向普通話轉變,尤其是外來人口家庭基本上在第二代都說普通話,這與推廣普通話有直接關系。也有學者對有些家庭維持內部語言進行了研究,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語言意識,這是直接影響家庭內部語言是維持,還是轉用普通話的關鍵所在,人們對如何正確使用語言的認知即為語言意識。針對為什么有些家長會形成某種語言認同,會有某種語言期望等問題,學者進行研究發現是基于人們認知與理解了某種語言。就語言的現狀來說,雖然我國語言與美國存在差異性,而語言的一些特征我國少數民族均具備,以繼承語的定義為依據,少數民族語言應屬于共同體語言,其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家庭語言與共同體語言也均屬于繼承語范疇。
三、海南方言使用現狀
海南話作為漢藏語系閩南語系的一支,海南話的使用非常廣泛,在該地區使用人數也是最多的,在海南大部分地區均使用海南話,只是海南話在不同地區使用時區別在于聲調與語言上,遣詞不同,相互間的溝通不受影響。為了更深入了解海南方言使用狀況,本課題從年輕人使用方言、地名中運用方言、景點名稱中運用方言三個方面著手展開調查,選擇年輕人作為調查對象是基于其肩負著文化承接的使命,必須挑起語言傳承的重任。因地點和景點名稱不僅是城市建設發展水平的標志,也是區域對外經濟、教育、文化交流的窗口,對海南地點、景點命名狀況進行考察,更好地了解方言使用狀況。
(一)年輕一代使用方言狀況
本課題研究將18歲到35歲年齡段的年輕人作為調查對象,這部分人群均為海南本地土生土長的居民,而且該群體的語言使用也已基本定型,其運用方言狀況更能反映出本區域語言環境影響,也將培養下一代語言時選擇的傾向性反映出來。調查時將這一年齡段人群分為18~24歲、25~35歲兩個年齡段進行。對18~24歲年齡區間的調查以海南籍在校大學生和各職業的社會人士兩部分組成。第一組選取3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采取調查訪談的方式開展,在校園內海南籍學生彼此之間交流使用普通話的占92%,學生回到家庭中長輩使用方言交流,在普通話與方言之間自身很難做到自如轉換的占53%。第二組選取300名從事服務行業的社會人士作為調查對象,這部分人群表示:同家庭成員以外的海南籍本地人員交流時使用普通話的占57%,婚配對象是本地居民在家庭中交際語言以普通話使用為主的占59%。
對25~35歲人群的調查范圍除了選取服務行業人員以外,將企事業機關單位的人員作為調查對象,在不同領域、不同層面選取調查對象進行研究分析,以便尋找出方言使用環境面臨困境的因素。對服務行業調查方言使用狀況得出的數據與18~24歲年齡區間基本一致,使用海南方言同本地人進行交流的人數占35%,在家庭內部與長輩、婚配使用方言交流的人數占37%。在對企事業機關單位實施方言使用狀況的調查中發現,參與調查的人員使用方言同當地人進行交流的才達到26%,被調查者家庭成員中婚配對象、長輩均為海南本地居民,在家庭生活中使用方言的比較多為32%,可是被調查者卻使用普通話與孩子進行交流。
(二)地名方言使用狀況
作為文化載體的地名,其也有歷史化石作用。通常在此地位最早的人用自己的方言命名地名,地名是一個地域的歷史積淀,它兼容了這個地域中自然和人文,是社會文化的一種形態。進行地名研究尤其是對民族語言地區采用語言學方法是根本方法。在民族語言地區有部分地名當地百姓口語音的含義同寫出來的漢寫沒有任何關系,同樣的地名用當地口語說出來,寫成漢字可能會不同。若不聽口語說法,不進行實地調查可能會將不同地名當成一個。這種現象在鄉村命名中比較多,很多村莊使用方言口語命名,在臨高語中"馬"與所有的字放到一起讀,"馬"字則變成了"美",其實"美"是"地"的變音,臨高語將"地"讀成"馬",在語言交流中變音是常見的,比如"馬躺"這一地名,是現在的美臺鎮。在海南以坑、圍、頭、塘、田、尾、潭、坡命名的地名也十分普遍,將閩南語系特征充分反映。在全海南島中有329個"抱"字地名,469個毛、番、什字地名,這些地方有明顯的本族語言成分。而壯黎語構成的地名儋州市府"那大",就是壯語與黎語的結合,"那"是壯語而"大"是黎語,現在都稱其為"儋州,對原來的方言稱呼也只有本地人保留這一習慣。在調查中發現融合使用方言命名城鎮地名卻很少,比如"澄邁"地名,邁與美作地名均指母,均是黎族地區"母"字地名。
(三)景點名稱中方言的使用
在調查中發現直接使用方言稱呼景點占少數,比如原名為"通什"的五指山市,因該市地勢呈階梯狀,所以將景點名稱命名為"五指山",整個城市綠樹成蔭好似綠樹下的田園,在黎語中有這層意思,黎語的這一意境也完全體現,但當初的方言名稱在"五指山"流傳開后卻被人們忘記了。以黎
四、海南方言保護與傳承路徑
(一)拓寬傳承路徑
通過學校教育、家庭語言規劃、社區語言這三個主要渠道來傳承海南方言。在學校語言教育中,作為教育者要打破方言掌握太牢固對普通話標準程度產生影響的這一思想,讓方言文化與學校教育接軌。開展家庭語言規劃生活,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彼此間盡可能使用方言進行交流,尤其是長輩與下一代交流更要使用本地語言進行溝通。作為家長也要轉變思想不能跟風式只注重跨文化交際的培養,應從能力、信念層次對家庭語言規劃進行思考,以自身經驗為依據選擇與孩子發展相適合的語言規劃。同時家長要強化自身語言意識,應對家庭語言規劃進行明確,家庭日常生活用語必須要穩定。其次,社區是語言競爭的關鍵場所,相較于家庭影響力,社區要遠遠超過家庭,社區綜合了語言資源、認同、聲望、互動等因素,其實踐性非常強,影響家庭語言規劃,所以在家庭語言規劃中要重視與社區之間的滲透與互動,促進語言傳承。
(二)多種形式保護特色方言
在對外旅游建設中加大海南語言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方言文化資源讓外來旅游者對本地文化、語言產生興趣,通過向旅游者宣傳黎族、疍家人等民族文化特色歌謠,促使更多的人關注民族語言文化,不僅開發了旅游資源,也弘揚特色。多打造類似"呀諾達"形式的景點名稱,借助游客的力量傳播民族語言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黎族語言,在規范地名時要避免一味與普通話接軌,必須將方言所具有的特征保留下來以此打造特色地名。
結語
海南方言是口口相傳的一種語言,自身并沒有文字系統,學齡前是語言學習的敏感期,他們進行語言實踐的起始場所是家庭,其語言行為受父母的影響較大。基于此,本課題將海南話保護與傳承作為研究的著力點,從家庭語言規劃角度出發,分析海南方言使用現狀,探索海南方言的保護與傳承路徑,以期通過保護方言讓其持終處于穩定狀態,語言文化得到穩定,才能更好地促使海南不同民族語言文化維持平衡。
參考文獻:
[1]葉蕓,呂志勇.海南話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21,4101:51-57.
[2]毛春洲.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海南疍民語言態度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705:93-101.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海口經濟學院校級科研課題“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身份認同危機及應對研究”(項目編號:hjky17-13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