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
2021年1月1日,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正式實施,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先河的同時,也為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一份完備的指南。而關于民間借貸利率的保護上限,又重回“銀行貸款利率的四倍”,與1991年《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遙相呼應。近2O年的時間里,民間借貸的利率經歷了怎樣的變遷,現行制度下又將如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讓筆者為您一一解答。
新中國成立前,歷朝歷代關于利息的規定各有不同,西周時期周公旦所著《周禮》記載:“受園廛之田而貸萬泉者,則期出息五百,計當二十取一。若然,近郊十一者,萬泉期出息一千;遠郊二十而三者,萬泉期出息一千五百,甸、縣、都之民;萬泉期出息二千。”即以都城為中心,以各地與都城的距離為標準確定借貸利率,其實質是血緣關系在政治上的反映。到漢初時,民間借貸的利息已相當高昂,據晁錯《論貴粟論》中記載,“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唐宋時期,利息有所緩解。唐玄宗曾詔令“自今以后,天下貧舉只宜四分收利,官本五分收利”。《宋刑統》記載:“諸公私以財物出舉者,每月取利不得過六分,積日雖多,不得過一倍”。此后元代將利息標準大幅降低,元太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規定“今后若取借錢債,每兩出利不過三分”,元武宗至大元年(13 0 7 年)規定“諸人舉放錢債,每貫月利三分”,可見元代民間借貸利息標準為年30%左右,這一標準又被明、清兩代引用,如《大明律》規定:“凡私放錢債及典當財物,每月取利,并不得過三分,年月雖多,不過一本一利,違者笞四十。”
建國初期,民間借貸問題尚未凸顯,最高人民法院1952年頒布的《關于城市借貸超過幾分為高利貸的解答》中明確私人借貸利率一般不應超過3分。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正式頒布,其中第九十條規定了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從立法層面正式賦予了民間借貸法律地位,但并沒有對利率問題予以回應。
1991年7月2日,為了進一步明確民間借貸的具體利率標準,統一各地司法裁量尺度,回應社會的熱切需求,在總結改革開放已來審判經驗的基礎上,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502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于1991年8月13日正式實施,正式拉開了我國民間借貸利息立法保護的序幕。該意見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正式確立了民間借貸利率“四倍紅線”機制。
此后,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自然人之間、自然人與企業之間的民間借貸,發展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借貸或者企業負責人與其他主體之間的借貸;傳統的生活性借貸開始向消費性借貸、投資性借貸轉變;傳統的“誰接誰用”模式也開始轉變,轉貸、融資再房貸等新類型借貸逐漸產生。這些新的變化產生了一系列新的需求。而在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金融領域利率市場化改革明顯加快,中國人民銀行在同年7月放開銀行貸款利率管制,發揮市場在利率定價中的自律機制,不再公布貸款基準利率,這使得“四倍紅線”失去了參照依據。在充分考慮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的歷史沿革、市場需求以及域外國家和地區的有關規定等因素后,《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便應運而生。
2015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55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于2015年9月1日正式施行。該《規定》與1991年相比,最大的特點是以年利率24%和36%為界限劃分了“兩線三區”:民間借貸年利率不超過24%的,法律予以保護,即“司法保護區”;民間借貸年利率超過36%的,法律不予保護,即“無效區”,對于當事方已經支付的利息中超過年36%份的部分,可以要求退還;民間借貸年利率介于24%與36%之間的,為“自然債務區”,對于當事方已經自愿支付的利息,不得要求返還。如果一筆借貸關系同時存在利息、手續費、違約金等其他相關費用,則合并計算后再行確定區間。
新的《規定》將民間借貸利率固定化,看起來美觀且易于執行,但司法實踐發現,固定化的民間借貸利率已經與市場脫節,社會上不斷出現披著民間借貸外衣,通過“虛增債務”“偽造證據”“惡意制造違約”“收取高額費用”等方式非法侵占財物的“套路貸”詐騙等新型犯罪,自然債務區間12%的利息差額空間,也成了滋生暴力討債的溫床,侵害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擾亂了金融市場秩序,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國家干預的初衷已無法實現。
2019年8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于每月20日9時30分公布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2020年7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為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正式發布,其中第十三條明確指出“抓緊修改完善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司法解釋,大幅度降低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堅決否定高利轉貸行為、違法放貸行為的效力,維護金融市場秩序,服務實體經濟發展”。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09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決定》,將以24%和36%為基準的“兩線三區”,修改為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每月20日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四倍為標準的“一線兩區”,通過浮動利率形式規定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2020年12月31日,為了配合《民法典》正式實施,最高院再次對該《規定》進行了部分調整。至此,民間借貸利率正式進入以LPR為基準的“一線兩區”新周期。
根據最新版的《規定》第三十一條“2020年8月20日之后新受理的一審民間借貸案件,借貸合同成立于2020年8月20日之前,當事人請求適用當時的司法解釋計算自合同成立到2020年8月19日的利息部分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對于自2020年8月20日到借款返還之日的利息部分,適用起訴時本規定的利率保護標準計算。”的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民間借貸應分情況予以處理:
1.對于2020年8月20日之前受理的民間借貸類案件,適用當時生效的法律規定;
2.對于2020年8月20日之后受理的一審民間借貸類案件,如果借貸合同成立于2020年8月20日以前,則應當分段確定利息保護上限:
(1)2015年9月1日之前的利息保護上限,按照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確定。即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部分的利息不予支持,但對于當事方已經支付的超額利息部分,不予退還;
(2)2015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20日期間的利息保護上限,按照“兩線三區”確定。即對于年利率不超過24%的利息予以保護,并對年利率超過24%但不超過36%部分的自然債務利息予以確認。超過年利率36%的利息部分,予以退還或折抵本金。
(3)對于2020年8月20日之后產生的利息保護上限,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每月20日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四倍確定。超過LPR四倍部分的利息應當折抵本金。
參考文獻:
[1]說古|中國古代的民間借貸,陳忠海,《中國發展觀察》雜志2018年第22期;
[2]《杜萬華就《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答記者問》,中國法院網;
[3]民間借貸利率的前世今生,郭 帥 曲建婷,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