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丹軍 朱春艷
摘要:針對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早期教育專業營養學科門類課程構建與實際情況,按照“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原則,提出多樣化課堂,教師由單純“教”學生轉變為“教學+指導”,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學生增強自學能力的課程建設思路。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早期教育;營養;課程設計
2019年,長春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開設早期教育專業,《0-3歲嬰幼兒營養與喂養》課程作為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設置在大學一年級。從有利于學生就業和繼續深造兩方面著手構建早教營養學課程建設并不斷優化人才培養的模式。該課程的建設目標是培養學生確立照護嬰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理念,幫助學生了解嬰幼兒生長發育特點,熟悉嬰幼兒保健與營養基礎知識,掌握嬰幼兒食物的合理選擇與制作方面的基本要點。具備開展嬰幼兒食譜設計、嬰幼兒飲食習慣的培養、嬰幼兒飲食衛生管理、營養狀況評價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樹立起從事嬰幼兒營養與健康管理工作的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意識,對早期教育事業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專業發展觀念。課程主要采用基于嬰幼兒實際需要的理論講授形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嬰幼兒營養與喂養”知識,引導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熟悉專業內涵、發展思維能力,鞏固、豐富、完善基礎理論。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手段,采用電子課件等手段,突出重點,精講多練,啟發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形成基本能力,奠定理論基礎。
一、課程設計理念
以課程標準為導向,《0-3歲嬰幼兒營養與喂養》課程內容主要分為生理特征板塊與合理營養板塊。生理特征板塊包括:新生兒生理特征、1-12月齡嬰兒生理特征、1-3歲兒童生理特征。合理營養板塊包括:營養基礎、1-3歲兒童膳食、0-3歲兒童營養評價。以能力培養為重點:重點培養學生利用嬰幼兒生理特點進行營養狀況分析,組織課程的知識和應用環節教學。(1)以營養學基本理論為載體: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嬰幼兒喂養要求,構建課程教學內容,組織課程教學。(2)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原則,教師展示多媒體課件、啟發式授課方式、鍛煉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例分析,聯系實際,并且在策略實施過程中積極營造活躍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3)“教、學、分析、判斷”有機融合:以知識結構為主線,“教、學、分析、判斷”有機融合的課程教學模式。力求舉例形象生動、貼近生活,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輔助板書描述反應過程,強化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通過講授和學生自主思考,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設計思路
從知識學習過渡到能力培養,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包括嬰幼兒保健與營養應知應會內容,嬰幼兒生活照料與保健理論,日常生活照料與保健等機理,營養基礎和膳食配置要求,0-3歲兒童安全防護與意外事故處理等。提出課程培養目標為:培養學生秉承嬰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理念,以愛心為引領,以匠心為依托,以專心為品質,努力成為知行合一的“紐扣人師”。
根據早期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具體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嬰幼兒保健與營養基礎知識、嬰幼兒食物的合理選擇與制作知識。
2.能力目標:嬰幼兒食譜設計、嬰幼兒飲食習慣的培養、嬰幼兒飲食衛生管理、營養狀況評價。
3.素質目標:對嬰幼兒的營養與健康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對早期教育事業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專業觀念。
課程技能的提高是一個逐步學習和累積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應在培養學生理解營養評價理論的同時,從教學理念、校本教材建設、課堂教學環節等多個方面加強對學生應用思維的培養。
保持課程的開放性,包括以下4個方面:(1)開放性的教學理念,教師轉變在教學中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者。客觀地認識學生,相信和尊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開放、寬松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學生真正參與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2)開放性的課程教學內容,由于教材資料(教學參考書)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要求通過開放教學內容及時給學生補充最新信息。教學內容以教材為依托,但不僅僅局限于教材。注重與早期教育專業其他教育、保健類學科知識之間的融合,增加專題化教學和研究性教學內容。(3)開放性的教學方法,強化教學空間的開放性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不拘泥于課堂教學,將網絡的利用和科學實踐作為有效的教學手段。靈活運用多媒體課堂教學、學習通線上教學等手段進行教學。(4)開放性的教學評價體系,利用考試環節客觀的評價教學,采用恰當的考試方式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創造性和靈活性,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課程的考核內容重點是考核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水平和應用能力,盡量減少死記硬背型題目。
三、課程內容選取
課程以早期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為依據,遵循“講清原理,熟悉特征,突出實用”的原則,以“理解概念、了解應用、培養能力”為重點安排教學內容,力圖做到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和接受能力,堅持營養與喂養的核心內容,圍繞嬰幼兒生理、營養基礎和嬰幼兒膳食及0-3歲兒童常見疾病預防與護理相關部分,符合由原理到應用、由需求到供應、合理施用的運用規律;在教學過程中貫穿培養創新素質的教學方法,強化培養學生的判斷思維和應用能力;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以喂養要求和膳食設計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和課程教學,教學主要采用教師展示多媒體課件、啟發式授課方式、鍛煉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系實際,讓學生在分析具體養分缺乏癥狀的過程中來構建相關理論知識,并掌握有關幼兒配餐技能。
2019年,長春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根據專業設置需求開設早教營養學課程:《0-3歲嬰幼兒營養與喂養》,培養學生了解嬰幼兒營養基礎知識、嬰幼兒的合理營養、嬰幼兒食物的選擇和制作、嬰幼兒食譜設計、嬰幼兒飲食習慣等理論知識,同時涵蓋嬰幼兒飲食衛生要求、營養狀況評價等,掌握嬰幼兒營養喂養方面的基本標準和方法。在課程的構建與實踐中,設計了不同教學內容的課件,因材施教,調整教學方法。一方面考慮學生不同來源的基礎知識背景差異,同時還考慮畢業生就業及其進修的目的差異,力求保證不同來源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亦能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出于教學穩定性、教學計劃合理性等方面的考慮,本課程制定了中長期發展規劃。以課程標準、課程描述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重點,以案例圖片資料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將“教、學、分析、判斷”有機融合,最終到達從知識學習過渡到能力培養,從嬰幼兒保健與營養原理過渡到營養配餐水平提高。力求教學內容豐富,理論與實踐結合,積極進行理論知識教學環節中的創新能力培養,探索早教營養學課程構建與實踐的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章愛群,崔雪梅,斯琴朝克圖,王有寧,鄒禮平,徐運清. “植物營養學”課程建設和優化人才培養的思考.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7,(3).
[2]陸景陵.植物營養學:上冊[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
本文系吉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早期教育專業營養學課程構建與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 :2019ZCY25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