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楚梅
摘要:隨著當前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態環境安全問題愈發嚴重,在此情況之下,為保障生態環境安全,人們逐漸加強了對于環評的研究,而區域環評屬于較高等級的環評,多年來始終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基于此,本文以生態環境安全為出發點,針對區域規劃戰略環評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展開詳細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解決策略以及環評實施方法。
關鍵詞:生態環境安全;區域規劃戰略;環評
引言
通常情況下,環評包括政策、計劃、規劃以及建設項目四個主要層次,其中策略、計劃以及規劃環評都屬于戰略環評。實際上,區域規劃環評是基于規劃環評的宏觀評價,以及建設項目的微觀評價之下而展開的環評工作,不僅是戰略環評的補充,同時也對區域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有著一定的指導作用。因此,在生態環境安全基礎上,加強對于區域規劃戰略環評的研究和探討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區域規劃戰略環評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環評深度把握不足
結合我國實際發展情況,規劃環評主要是以建設項目環評為基礎發展而來的,規劃環評的出現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補充建設項目環評,這就導致是在實際進行規劃環評的過程中,存在明顯的建設項目環評的特點。從表面上來看,雖然在進行區域規劃戰略環評的過程中,包括規劃方案分析、容量計算等相應評價內容,但是仍然處于項目環評框架之下。同時環評深度把握不足的情況也相對較為明顯,缺乏宏觀論述,以及對于開發區周邊城鎮協調度的重視等。
(二)缺少定量評價方法
戰略環境評價其內容十分復雜,而且環評所面對的整個體系存在較強的不確定性,因此,為保障區域規劃戰略環評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必須要采取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分析。而傳統環評則主要是通過情景分析法進行評價預測的,如指定情景下環境的承載力等,因此,定性評價占比相對較多,嚴重缺少定量評價分析。
(三)缺乏累積環境影響
區域規劃戰略評價的主要作用就是對規劃環評和建設項目環評進行補充,主要優勢在于加強了區域污染對于環境所產生的累積影響分析,進而實現對于污染總量的控制,為后續經濟發展提供科學參考。但是當前規劃環評當中缺少對于此方面的重視,而且評價考量內容相對較為單一,如時間或者空間方面的累積,缺乏對于間接效應、時間滯后等方面的研究[1]。
(四)不確定性分析不足
規劃戰略環評顧名思義,其本身具備一定的規劃性以及戰略性,有著較強的決策特點,因此,相比于建設項目環評,規劃戰略環評的有著更為突出的不確定性,會給戰略決策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甚至影響到生態環境安全,因此必須要加強對于不確定性的分析,而當前戰略環評明確缺乏不確定性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五)穩定性性分析不足
隨著當前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為保障生態環境以及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區域規劃戰略環評逐漸加強了對于經濟產業鏈的重視。但是由于我國在此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尚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很多區域規劃過程中,所構建的經濟產業鏈相對單一,可能會導致其耐沖擊能力不強,一旦市場出現波動,區域產業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區域產業鏈的穩定性難以得到保障。
二、區域規劃戰略環評方法研究
(一)建立環評指標體系
為保障區域規劃戰略環評能夠得到順利實施,因此,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從生態環境安全的角度出發,建立環評指標體系。生態安全實際上就是為了確保生物與人的生存發展處于安全狀態,這種安全性不僅包括結構安全,同時還包括功能安全,確保生態環境能夠滿足人類可持續生存和發展需求的狀態。因此,在實際建立環評指標體系的過程中,就需要結合人類可持續生存發展需求,建立相應評價指標。環評指標體系主要包括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性、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性、區域循環經濟指標以及生態環境效率四個大項,并在每個項目之下,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創建相應子項,并完善指標層。
(二)加強定量評價分析
為確保區域規劃戰略環評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不僅要對其進行定性評價分析,同時還需要進行定量評價分析,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才能夠保障評價分析結果的科學性以及有效性。定量評價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兩種分析方法,其一為環境庫仔捏茨曲線,其主要是針對區域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一種分析方法,在當前環境評價分析當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對于區域規劃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其二為可持續發展模型,該模型的主要概念為“壓力、狀態、響應”,并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生態環境安全需求,建立“壓力、狀態、安全演化、響應”模型,借助生態環境綜合風險,激活響應機制,并由此限制區域活動,實現生態環境安全維護[2]。
(三)重視累積環境影響
為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效果和水平,在進行戰略環評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于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累積對于環境的影響分析,因此,為保障人們生存發展環境的健康以及安全,近年來我國環評對于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重視程度正在不斷提高,加強對于累積環境影響評價也成為了我國環評工作中的重點內容。區域規劃戰略環評在累積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切入點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長期排放累積影響,多污染源的時間、空間累積影響,多污染源協同作用影響;第二,加強對于累積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的探索和實踐應用;第三,探討累積性有毒害污染物的反釋放問題。
(四)加強缺陷風險分析
基于區域規劃戰略環評其本身的決策功能,在進行評價分析的過程中,為保障后續決策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就必須要加強對于區域規劃方案風險問題的分析,判斷方案的合理性以及可行性,再進行決策。在實際進行缺陷風險分析的過程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層次分析法、模式識別法等,其主要評價思路和目的,就是借助這些分析方法,將宏觀決策理論與區域規劃環評進行有機結合,并進一步提高環評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因此,在進行風險分析的過程中,必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選用相應分析方法,以此確保區域規劃決策的實用性和可行性,避免后續出現不良環境風險。
(五)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
供應鏈管理模式是當前產業管理過程中的主要形式,與區域規劃戰略之間有著緊密地聯系,在當前生態環境安全的背景之下,通過供應鏈管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同時,還需要重視對于綠色供應鏈的研究,加強對于綠色生產、物流、銷售,以及廢棄物再生和循環利用方面的開發,以此確保區域在進行經濟發展和規劃建設的過程中,能夠具有較強的環保特點,進一步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同時還需要加強對于供應鏈當中各個環節生態適宜性的評價分析,在突出區域規劃優勢,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障生態環境安全[3]。
結束語
綜上所述,針對當前區域規劃戰略環評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缺少定量評價以及累積環境影響評價等問題,本文提出了完善環評指標體系,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重視累積環境影響評價,加強缺陷風險分析,并合理采用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等方法措施。在實際開展區域規劃戰略環評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于實際問題的分析和探討,并采取針對性措施,才能夠保障環評工作的順利推進和開展。相信隨著對區域規劃戰略環評方法的研究和探討,我國生態環境將會得到更好的保護。
參考文獻:
[1]姜茹,胡宗東,項勇.淺談環境影響評價中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綠色環保建材,2021(10):31-32.
[2]蔣慧.城市總體規劃環評方法及環境保護措施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21,46(09):170-174.
[3]方頡琳.我國環評行政案件司法審查之全景審視——基于545份裁判文書的實證分析[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5):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