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宏 秦興鋒
摘要:水利水電工程對于國家經濟發展和民生水平極其重要,隨著各類施工技術層出不窮,水利水電工程也不應當固步自封,而是應當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加強先進施工技術的應用,結合不同施工現場的復雜性,提高設計圖紙的科學性,令水利水電工程的質量得到保證。因此,本文將基于施工導流和圍堰技術相關概念和技術類型,討論施工導流和圍堰技術在水利水電施工中的應用對策,希望可以拋磚引玉,對水利水電工程質量的提升帶來一些積極影響。
關鍵詞:施工導流;圍堰技術;水利水電工程
水利水電工程對于國家民生水平的提升至關重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增速,從高速過渡為中高速,水利水電工程要求相對也更高。這就需要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方面,加強施工導流和圍堰技術的應用,進而有效實現水利水電工程的可持續發展。
1 施工導流和圍堰技術相關概念
1.1 施工導流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施工導流是常見的一類技術,可以基于基坑項目量,以及施工現場復雜的情況,提高設計的合理性,令導流流量得到有效保證。通常情況下,導流技術的應用時機為河道枯水期,主要搶修對象為河道主體建筑物,從而達到增加建筑攔洪高度的目的。若攔洪高度未能達到設計要求,應當依照相關要求,額外構造土石壩,令工程得以正常推進。施工導流技術主要分前、中、后期三個階段,具體而言,在河床出就階段即開始施工導流前期截流工作,使圍堰能夠將河道水流攔住,以便后續為后續水壩施工做好準備。中期則在充分分析汛期水深狀況,總結壩體高度,以確定向水壩中注水的必要性,令水壩抗洪能力得到更好提升。后期施工方面,應結合導流狀況,科學確定大壩高度。三個階段工作全部完成,即代表施工導流任務完成[1]。
在技術類型方面,主要有以下類型:1.全段圍堰法。該技術也有一次攔斷法或河床外導流的別稱,是以河床中明渠或涵管為渠道,使水向下游不斷流動。技術實質是通過全段圍堰,實現主河道水流的一次性攔斷,用泄水建筑達到水流導向效果。如果施工對象為大流量河道,或者河槽深度較大,則可以選擇全段圍堰法。2.分段圍堰法。如果施工現場河床較寬,可選擇分段圍堰法,以壩體缺口、明槽等為渠道疏導水流,實際情況下,若水利水電工程具備較長施工周期,或者河道水流量較大,亦或是存在較嚴重冰凌情況的河道,都可以以分段圍堰法為主。通常在技術應用之前,應先束窄河道,之后再通過泄水道完成導流[2]。
1.2 圍堰技術
水利水電系統各項功能正常,圍堰技術起到的作用極大,甚至會對工程整體質量產生較大影響。應用圍堰技術時,應當充分考察施工現場狀況,并基于施工現場狀況,科學選擇圍堰技術,單從施工范圍而言,也體現為河床上方施工或河床整體攔截的差異。施工之前,應當通過BIM模型,模擬圍堰技術實際施工情況,重在考察圍堰技術的方案合理性。設計層面,重在提高圍堰平面設計的合理性,從而令河道減少受水流沖刷的沖擊力。總體來說,圍堰技術在避免工程成本過多投入方面,效果是十分可觀的,對于工程泄水方面的難度,也可以有效緩解。但值得注意的是,河道中水流流速并非固定,從而也無法準確確定圍堰截面積所受到的水流沖刷強度。這就要求前期設計環節,應當充分考慮施工現場的復雜性,以求圍堰技術可以達到最佳效果。
技術類型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種:1.過水土石圍堰。這種方式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圍堰受到較強水流的沖擊力,施工時應當重視防護措施的設置,進一步實現圍堰頂端水流承受能力的提升,從而避免水流令圍堰頂端不堪重負,進而出現深層滑移情況。2.不過水土石圍堰。這種技術在水利水電工程中最為常見,施工便利性較強,而且可以就地取材,取現場土石就地施工,從而省去材料的采購和運輸成本,同時拆除環節不會耗費太多人力物力。3.混凝土圍堰。混凝土從材料硬度上看,遠大于普通土石,具備較強抗水流沖刷和防滲能力,以及較好的頂端防水性能。而且國內大多數工程對于混凝土施工,具備較多施工經驗,因此應用同樣相對廣泛。
2 施工導流和圍堰技術在水利水電施工中的應用對策
2.1 前期加強施工現場勘察
水利水電工程由于施工現場復雜性較強,因此為了將施工中各類影響因素降至最低,應當加強施工現場勘察,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提高圍堰導流方案設計的合理性。現場勘察階段,技術人員應明確河道流域面積、地質水文條件等重點,并結合發電站要求、防洪標準等,將上述數據提供至設計單位處,提高設計文件的科學性。設計人員需要重視《水力計算手冊》的要求,依照施工設計要求,落實施工設計要求。
2.2 結合施工現場實際狀況重視施工導流與圍堰技術的選擇
首先,應當依據河流豐水期和枯水期等不同階段,合理確定施工階段,并選擇合適的施工導流與圍堰技術。舉例來說,若上游是主要施工范圍,則應以上游為主,主要為橫向圍堰;若中游是主要施工范圍,則應以縱向圍堰為主;若在下游,則應以橫向為主,另外,由于下游沖擊力更強,因此應額外采用大壩回填的方式,為施工多加一層保險。
2.3 圍堰施工要點
圍堰施工階段,應當充分結合設計要求,落實圍堰施工作業各項要求,以1:1為標準控制圍堰坡度比,同時應盡量保證圍堰頂端和河流高度持平,誤差不能超過50cm,令草袋堆疊緊密性和整齊性有所保證。施工中若發現圍堰存在滲漏問題,則應當第一時間上報,并立刻組織力量進行補救。需要注意的是,施工人員在施工階段,可能常會出現下水作業的現象,因此應當以安全施工為原則,嚴格佩戴安全帽,穿好膠鞋,避免工作人員出現觸電現象。若施工完成,則應將圍堰附近的瀝水和積水排出。施工完畢7天之后,應當充分利用場內機械設備,完成淤泥的清理,并向離施工現場較遠的地方運送淤泥。清理淤泥之前,應當對淤泥深度進行全面檢驗,避免施工機械設備在淤泥中長時間無法運行。另外,應當避免出現溺水事故。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施工導流技術和圍堰技術,對于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意義重大,因此在施工前期,施工單位相關人員一定要加強施工現場的勘查工作,結合施工現場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施工導流技術和圍堰技術,在施工中加強安全和質量控制,從而保證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的穩定性和質量達到要求。
參考文獻:
[1]甘進,李世楨,王彬,吳振磊,葉云凌.工程結構物水下檢測技術及其應用[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21,45(3):499-506.
[2]林鵬,李明,彭浩洋,魏鵬程,周紹武,譚堯升.特高拱壩基坑回填土石體與大壩作用機制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9,38(S02):3680-3689.
作者簡介:王正宏 ,男,1976.8生,漢族,工程碩士,江蘇姜堰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工程監理、項目管理、施工等工作;
秦興鋒 ,男,1992.12生,漢族,管理學士,江蘇儀征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工程監理、項目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