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濤
玉米是遼寧省朝陽地區的的主要糧食作物。因其既可作為畜牧養殖的飼料,又可作為工業原料,因此廣受市場歡迎。隨著玉米市場需求的上升,研究玉米高產育種理論及栽培技術的意義重大。本文遼寧省朝陽地區以環境為例,探討玉米高產育種理論及優化栽培技術。旨在為玉米增產提供一些參考建議。玉米原產于美洲,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玉米作為糧食作為,與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相比而言,其應用范圍更廣,應用價值更高。玉米除做粗糧食品外,還可做動物飼料和工業原料。它是食品、醫療衛生、輕工業、化工業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由于玉米的耐寒性、耐旱性、耐貧瘠性較好,對種植環境要求不高,因此是該地區重要的糧食作物類型。研究玉米高寒育種理論及優化栽培技術,對于促進本地玉米增產增收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遼寧省朝陽地區的具體概況
朝陽市位于遼寧省西部,東臨錦州市,南接葫蘆島市 西南臨河北省承德市,東北接北接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朝陽面向沿海,背依腹地,地理位置優越。
朝陽居于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盡管東南部受海洋暖濕氣影響,但由于北部蒙古高原的干燥冷空氣經常侵入,形成了半干燥半濕潤易干燥地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日照充足,日溫差較大,降水偏少。全年平均氣溫5.4℃~8.7℃;年均日照時數2850~2950小時;年降水量450~580毫米;無霜期120~155天。春秋兩季多風易旱,風力一般2~3級,冬季盛行西北風,風力較強。農業種植條件相對良好。依照改地區的地貌特征與地理位置,可用于種植玉米、土豆等糧食作物和飼養牲畜。
二、玉米高產育種理論要求分析
玉米屬于天然異花傳粉糧食作物,因此育種必然經過自交與雜交的過程。玉米高產育種理論的研究是基于異花傳粉的特性而開展的。在玉米的生產周期內,首先需要經過長達6-8代的自交育種,培育出純合基因位點。在得到純合基因位點后,需要對玉米子代的環境適應性及生產能力進行鑒定,最終再根據鑒定結果進行雜交育種。高產玉米的雜交育種需要3-4年的時間進行不斷的試驗與培育。相對而言,玉米高產育種理論的更新周期較長。高產玉米的育種程序與其育種的特殊性息息相關。在高產玉米育種程序上,首先需要建立玉米高產育種的配套體系及生產體系;其次需要計算玉米種子成本消耗時間,目的是為了科學合理的控制玉米種子生產的成本;最后要確保玉米高產育種的種子產量質量、純度,確保高產玉米推廣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玉米高產育種理論的研究就是為了推廣高產玉米育種技術及培育技術,為玉米種植提升經濟效益提供技術基礎,同時也為廣大玉米種植戶玉米增產增收創造有利條件。確保玉米高產育種理論的科學性、合理性、可靠性是保證高產玉米有效推廣的前提條件,這也是高產玉米育種理論的研究的基本要求。
三、玉米高產育種特殊性
在遼寧省朝陽地區,玉米是主導農作物,玉米產量與質量,直接影響著糧食安全穩定。玉米屬于雌雄同株異花作物,育種時可通過自交和雜交等方式實現育種。玉米高產育種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一)玉米高產育種周期長
玉米高產育種周期較長,玉米高產育種從自交分離后,要使眾多雜合的基因位點,通過自交分離和篩選的方式,獲得有利的基因位點基本純合的自交系,整個育種過程需要經過6-8代。同時,要想更加準確的掌握一種玉米雜交育種的生產性能,則需要近3-4年的時間。
(二)玉米高產育種規模宏大
玉米高產育種,需要通過對大量原始材料、種質庫進行選育,進而獲得自交系,然后經過多年多點的的雜交組合,最終完成高產育種工作。在該項工作中,需要充分的結合玉米生長環境、栽培管理技術選育方法、投入及產出效益等多方面的因素,構建健全的玉米高產育種技術路線,然后通過多年、多代的選育工作,將親本種子純度純合,最終促進玉米產量及質量的提升,同時也能夠使生產成本降低,促進經濟效益的提升。
四、玉米高產育種方法
(一)二環系育種法
二環系育種法是高產玉米常見的育種方法之一。二環系育種法首先需要從遺傳基礎相對較窄的單交種中選出二環系培育,通過二環系培育來拓寬玉米的遺傳基因。其次,結合玉米育種選系時原材料的活性特征,對玉米基因進行靈活的組配,以豐富玉米的遺傳基因,幫助遺傳基因變異,防止遺傳基因衰退。最終,通過玉米遺傳基因的不斷進化,從而實現玉米高產種子的培育。二環系育種法的優勢是育種效果好、操作簡單,是玉米高產育種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回交育種法
回交育種法分非飽和回交育種和飽和回交育種。飽和回交育種至少需要經過連續5代培育才能選到較為優良的玉米基因,主要應用于主效單基因轉移與保留優良基因的育種情況。非飽和回交育種對于玉米子代的培育次數并無明確的要求,具體需要結合玉米改良的性狀及改良需求具體對待,以培育到需要的優良種子即可。回交育種法相對于二環系育種法育種的靈活性較高,在玉米種子特性改良方面有著較好的應用效果。
五、玉米高產育種優化栽培技術
遼寧省朝陽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取不同種類的玉米,結合玉米植株的生長環境及生長條件對玉米的生長能力和生長環境的適應性進行分析。分別選高大型、中型、密集型三種玉米在不同土壤環境、氣候環境、海拔條件下進行栽培試驗。對每種品種的玉米采用不同的栽培方法和栽培密度進行種植,了解不同品種的玉米在不同環境、不同栽培方法及栽培密度下玉米植株的生長狀態。再結合玉米植株的生長狀態分析玉米品種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分析栽植密度和栽培方法對于玉米植株生長的影響。不同的玉米試驗田栽培試驗結果不同,而玉米栽培結果的差異也表明出玉米栽培技術的差異性和玉米栽培技術的優缺點。結合玉米栽培的結果,總結高產玉米栽培的經驗及其理論。
遼寧省朝陽地區的玉米高產栽培試驗結果表明,在不考慮玉米栽培密度的情況下,玉米栽培方法是影響玉米產量的最主要因素。當縮小玉米種植的行距,將傳統的玉米單行栽培改為大壟雙行,提高玉米種植密度,有助于極大的提高玉米種植的產量。在不考慮栽培方法的差異性影響上,對玉米栽培的密度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只有合適的種植密度更有助于玉米增產,而當玉米種植密度較高時則會影響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和植株對營養成分的吸收,從而導致單株玉米植株發育不良,不利于玉米增產。此外,還根據同類品種的玉米在相同的栽培密度與栽培方法前提在,在不同的氣候條件、光照條件、水土條件、肥力條件、通風條件的栽培試驗,分析出玉米栽培的環境適應能力。
通過對玉米優化栽培技術的探討,我認為玉米高產栽培受栽植密度、栽植方法、栽植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為了確保不同區域及不同環境條件下的玉米都能增產增收,遼寧省朝陽地區應該結合地區內不同區域的海拔、不同地形、氣候條件及水土條件的差異性,因地制宜的選擇生長能力及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的優良的高產品種進行栽培推廣,以保證全州范圍內玉米種植整體提高產量,確保玉米種植戶均能增產增收。
結語
綜上所述,玉米高產育種理論是玉米優化栽培的基礎。玉米高產優化栽培技術需要結合具體的環境,通過多次育種試驗來了解玉米產量的變化,選擇對于總產量促進率高的優化栽培技術。本文研究的二環系育種法、回交育種法能夠為玉米優化栽培提供了科學理論確保了遼寧省朝陽地區玉米栽培的高產性,極大的促進了該地區玉米種植的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