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楠楠
摘要:“尚未存在”本體論是西方哲學家恩斯特·布洛赫提出的一種哲學思想,并且將其作為其希望哲學的根基,試圖以“尚未”為出發點,通過對現實社會的批判與反思,激勵人們在苦難中創造出充滿希望的未來世界。布洛赫強調:“關于尚未存在的本體論是這樣一種本體論,這種本體論徹底不同于過去那種在形而上學中研討的本體論。因為無論在什么地方,那種本體論都是一種關于完成的存在的本體論,但在關于烏托邦的本體論中,即在關于不斷表露自身的尚未存在的本體論中,整個世界卻完全沒有什么真正終結的東西,真正有界的東西。”
關鍵詞:希望哲學、“尚未存在”、烏托邦
引言:
在西方哲學的發展過程中,對于存在問題的追問貫穿古今。布洛赫認為,傳統哲學對于存在的追問局限于對過去已知和社會現存的思考,而忽略掉了正在發生、即將發生和應該發生的可能。也就是說,傳統哲學家們過分關注于過去和現在,缺少了看向未來的思維。由此,布洛赫提出了以未來維度為著眼點的“尚未存在”,布洛赫在《希望的原理中》回答了關于“我們走向何方”、“我們期待什么”和“什么東西在迎接我們”等問題,通過對于現實社會的批判和對未知社會的暢想形成了以“尚未存在”本體論為核心的希望哲學。
一、“尚未存在”本體論的內容
(一)尚未意識
在《希望的原理》中,布洛赫批判了弗洛伊德將無意識的東西定義為是被遺忘的或者是被壓抑的不能夠隨隨便便意識到的東西,布洛赫認為未被意識到的東西并不是沒有意識,只是尚未被意識到的意識。“內在目光在任何地方都不是均勻地發亮”,人的關注點并不是均勻的分散在所有存在上,而是局限的關注于部分事物的存在,那么我們所沒有意識到的,也就是被忽略的部分,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尚未被意識到的存在。同樣,在已經被人所認識到的事物或是領域中,也存在著沒有被完全遺忘但變得模糊不清的地方。正是意識到上述情況的存在,布洛赫明確提出了尚未意識的概念,以推動人們保持對現存事物的持續追問和對于未知事物的逐步探索。布洛赫認為尚未被意識到的東西,既是前意識,也是壓抑和遺忘所導致的無意識,前者是被賦予了新鮮感和可能性的白日夢,后者是被束縛的夜夢。
“只有尚未被意識到的東西才是未來更美好生活的前意識,才是新東西的心理出生地”。布洛赫賦予了尚未意識以崇高的地位,將其視為未來美好生活的思想基礎,堅信在某種尚未完全形成的、在未來才能夠得以存在或是得以被人所了解的意識內容之中,才能夠孵化出新的未來世界。
(二)尚未生成
就本質而言,“尚未”被理解為“尚不是”、“還沒有”,意在指出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發生的可能以及已在逐步發生過程中事物,是一個經歷從無到尚未最后成為全有的過程。布洛赫將“尚未”引入了邏輯哲學,提出“S is not yet P”的論斷。“S還不是P,S的P尚未達到,主詞的賓詞是尚未得到解決的東西的替代物,亦即本質上尚未得到解決的什么代表著生存的事實。”布洛赫認為人們習慣于根據自身在以往社會生活中獲得的經驗或是在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下去認識新的事物,形成是或者不是的判斷。但是,就事實而言,人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存在,而是在發展過程中會不斷發生變化的尚未存在,那么由人所構建出的社會也必定是不斷被調整的尚未完整存在的社會。所以,在對事物進行判斷的時候,人們給出的答案,除了“是”與“不是”,還必須有“可能是”、“即將是”。
布洛赫高呼尚未存在本體論的宣言:“S is not yet P”,試圖激發人們對于尚未存在的認識:每個人實際上都處于一種尚未完成的過程之中,都是一種尚未完成的存在,在整個世界之中,也沒有徹底完成的東西的存在,人們所能夠看到的也只是它當前的一種尚未完成的形態。
(三)對具體的烏托邦的追求
布洛赫認為烏托邦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即都是對于具體的烏托邦的不懈追求。布洛赫強調,真正的烏托邦一定是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的烏托邦不是沉浸于現實之外的,毫無根據的自由想象,不是局限于政治領域,打著自由的口號的為所欲為,而是以現實為基礎,以行動為中介,追求一種可以預見的、充滿希望的真正的烏托邦,也就是具體的烏托邦。
在布洛赫希望哲學整體思想脈絡的發展過程中,無一階段不在顯示著對于具體的烏托邦的不懈追求。“尤其是在期盼的日子里,當即將來臨(的事物)自身擠入現在時,在幸福的力量下,這點在音樂里表現得尤為強烈,它始終以我們的精神性存在作為終極目標,并想要把它用話語表達出來…”具體的烏托邦被布洛赫當做一種已知的希望,以此展開對于社會現實的批判,試圖喚醒人們對于社會未來發展的激情和動力。布洛赫認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原因在于內心的烏托邦追求:不斷超越自身,成為更全面完整的人,同時對美好世界始終保持真誠和永恒的追求。
二、“尚未存在”本體論的貢獻
(一)突破了傳統烏托邦哲學的空想性
早期空想社會主義和宗教哲學中的烏托邦思想被視為空無一物的幻想,脫離了實際發展的軌道,成為了具有貶義的憑空想象,更是沒能夠為人們對于未來美好世界的追求起到具有價值的推動作用。“尚未存在”本體論作為布洛赫烏托邦哲學的核心,是一種能夠不斷產生新的可能性的未來的思想,以現實為依據,通過對于美好生活藍圖的描繪,成為促使人們勇敢的抗現實社會的動力,從傳統烏托邦的空想主義中擺脫出來,成為一種實際的改變力量。“尚未存在”本體論從具體的社會實踐出發,根據個體的狀態差異,規劃出具有個人色彩的發展目標。以現實生活為基底,強調對外界的批判和對自我的反省,以求達到個人的全面發展和世界的進步。“尚未存在”本體論在強調人類發展的可預見性的同時,以實踐為橋梁,連接社會現狀和未來發展。
(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在人類對世界的探索過程中,人們越發的認識到人類在改變世界的過程中,必須按照自然本身的規律展開實踐活動,才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馬克思主義強調人在世界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對世界也具有一定的改造能力,也就是強調了人的能動性,主張關注主體的作用。“尚未存在”本體論將具有自身規律的世界看做一個尚未存在的、有預見性的世界,主張通過個人的實際行動改造世界使其按照預期的目標方向發展。布洛赫從馬克思主義出發,保持對宗教主義的清醒認知,堅信無神論的唯物主義立場,充分的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宗教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積極作用。“尚未存在”本體論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創新,“尚未存在”所宣揚的未來維度強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和生成性理論,布洛赫也以唯物主義立場為出發點,融合多家思想,拓寬了馬克思主義的視域,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喚醒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尚未存在”本體論通過對內心深處烏托邦精神的喚醒來促使人重新認識自身的整體狀況,真正的了解所處的、現實的社會環境,從而通過現實環境的發展狀態,找出社會現存發展的可行性,合理的勾畫出未來發展的藍圖。只有人充分地認識到了潛藏于內心的本質需求,才能夠引導自身展開對于自己和外部環境的批判,通過批判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狹隘,產生進步和發展,調整自身需求和預期規劃,以致使人的本質回歸于人。
布洛赫認為美好和諧的社會并不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期望,而是一種未來可期的美好現實,它是一種產生于現實社會而又超越現實社會的崇高理想。“尚未存在”本體論根源于人們的現實生活,能夠激勵人們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災難與不幸,鼓勵人們去克服生活中的困難與痛苦,這才是烏托邦精神的現實意義。“世界是不真實的,但它想通過人,通過真理回到家園”。“尚未存在”強調激發人面向未來的創造性,鼓勵人們沖出現實、超越現實,這正是處于時代潮流和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中的人們所需要的動力,人們只有打破現實發展帶給人的固定思維和傳統模式,才能夠在現實發展的基礎上進行改革與發展,創造出新的偉大歷史。
三、“尚未存在”本體論的局限
(一)具有宗教神學主義色彩
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其中的宗教神學對布洛赫的影響非常的大,在布洛赫的眾多作品中都能夠看到關于宗教神學的諸多論述,雖然他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宗教神學,但是布洛赫仍舊沒有跳出宗教主義的思維模式。布洛赫認為,宗教并不是一種無知的、對于現實社會毫無用處的迷信思想,他將其看作是一種被統治階級控制異化了的人生信仰,以此來統治民眾。布洛赫認為只要能夠將宗教從統治階級的控制下解放出來,那么宗教就會回歸其原有的積極意義,對人類社會產生正面影響。但是,人類的發展歷程證明,單純的依靠宗教的力量并不能徹底的改變人類的生存現狀,更是難以實現社會的優化革命。
(二)缺乏實踐精神
布洛赫的“尚未存在”本體論以人為主體,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情,強調人的主觀意識對于社會未來發展的積極作用,更加重視精神上的自由與發展。但是其并沒有根據實際情況說明具體的實踐模式,過于注重人的主體性,忽視了社會實際的作用,缺乏實踐精神。雖然“尚未存在”本體論也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產生的哲學理念,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布洛赫未能向人們提出指導實踐的具體方法,在思想發展的過程中也忽視了社會實踐的重要價值,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相背離,布洛赫也沒能成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四、結論
“沒有希望,理性就不能開花;沒有理性,希望就無法說話”。
布洛赫強調希望的積極能動性,向我們展現了在社會未來發展階段那些“尚未”形成的豐富內容,提出人類生存的意義在于對尚未存在的不懈追求,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通過對過去歷史和現存社會的批判,構建起以“尚未存在”為核心的希望哲學,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衣俊卿.《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2015-05-01:91-121.
[2][英]托馬斯.莫爾:《烏托邦》[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3]Ernst Bloch. The Spirit of Utopia [M],trans. Anthony A.Nassar,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Meridian,2000.
[4]金壽鐵:恩斯特.布洛赫:一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歷史定位及其當代意義,《江蘇社會科學》[J],2008(4).
[5]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6]金壽鐵:恩斯特·布洛赫哲學思想引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07(02).
[7]金壽鐵:饑餓·希望·預先推定——恩斯特·布洛赫情緒學說概論[J].哲學研究,2010(5) .
課題項目:本文系黑龍江大學2021年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資金資助一般項目“‘尚未存在’”--布洛赫希望哲學本體論研究”(項目編號:YJSCX2021-144HLJU)的結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