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偉
摘要:目的:研究以心理干預為主的綜合護理模式對于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20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老年呼吸疾病患者7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6例。其中對照組提供常規護理措施,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增加以心理干預為主的綜合性護理服務,最后對比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護理后兩組的肺功能情況以及負性情緒情況都有所改善,且研究組要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的總有效率達到1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78%,P<0.05。結論:對于老年呼吸疾病個體,在心理干預的基礎上開展針對性綜合護理措施,可以改善患者不良情緒,促使肺功能恢復癥狀,提高療效水平。
關鍵詞:心理干預;綜合護理;老年呼吸疾病患者
1引言
臨床上呼吸疾病的發生比較普遍,同時因為人口老齡化趨勢的發展,以及老年人身體素質降低因素的影響,這類疾病在老年群體比較常見。同時老年群體本身文化程度較少,對于疾病知識的了解不足,所以可能產生十分突出的畏懼、擔憂、害怕等負面情緒,阻礙到就醫依從性,直接影響到疾病的治療和恢復。對此,醫療單位提出在心理干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護理的護理模式,通過對疾病知識的科學指導,通過多樣化的心理護理措施,配合針對疾病類型本身的個性化護理內容,可以解決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緒以及心理問題,并促使疾病恢復,強化治療水平。
2資料與方法
2.1材料
選擇我院2020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老年呼吸疾病患者7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6例。其中對照組中男12例,女24例,年齡50-84歲,平均年齡(68.89±1.56)歲;研究組中男15例,女21例,年齡50-81歲,平均年齡(67.67±2.03)歲。對比患者的一般資料,P>0.05。
2.2方法
對照組:提供常規護理,包括疾病的基礎護理以及針對性的常規護理,比如管理病房環境、進行飲食干預、開展用藥指導等。
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應用心理干預為主的綜合護理服務,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護理、藥物指導、飲食干預等方面。(1)健康教育。醫院通過組織知識講座,發放宣傳手冊、播放宣傳廣播和視頻等,提高患者對呼吸疾病的認識,正確面對疾病;指導患者如何通過生活行為干預防范呼吸疾病的出現。考慮呼吸疾病患者的特殊性,尤其是對于發熱癥狀的患者,要專門在發熱門診進行接診和治療,此時護理人員應做好發熱門診對接待患者、場所、器械等的消毒隔離工作,對內部所有場地和器械等進行徹底消毒;嚴格佩戴口罩、勤洗手,對醫療廢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等。指導患者及家屬勤洗手,經常更換衣物,定期進行消毒,進出佩戴口罩等。(2)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積極與患者進行單獨溝通,解答他們的疑惑,積極解答他們的問題。同時多方位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并指導家屬多多關心和愛護患者,充分發揮家庭和社會支持作用,保障患者的心理健康;指導患者了解心理情緒對于治療效果的作用;向患者推行各種娛樂活動,比如圍棋等,豐富精神生活。(3)藥物指導:針對疾病用藥提供科學指導,科學控制劑量和用藥方法,避免隨意更改用藥方案等。(4)生活干預:主要是飲食和運動方面的干預,要求患者調整飲食,堅持科學的飲食方案,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保證規律飲食;增加運動量,適當進行活動,強健體質,促進疾病恢復。
2.3觀察指標
在護理前后監測肺功能指標的變化,同時對比護理后的負性情緒評分,負性情緒的評估使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以及焦慮量表進行;評價最后的療效情況,療效評定標準:痊愈-癥狀消失,臨檢指標恢復正常;好轉-癥狀明顯改善,臨檢指標基本恢復正常;無效-癥狀、臨檢指標都基本沒有變化。
2.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進行分析,數據用%和x±s表示,分別進行2檢驗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3.1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變化
這里主要檢測FVC、FEV1、FEV1/FVC%這三項,在護理前,對照組分別為(2.60±0.21)L、(1.32±0.57)L、(54.39±6.25)%,研究組分別為(2.61±0.32)L、(1.20±0.62)L、(53.78±7.03)%;護理后對照組變為(2.71±1.31)L、(1.31±1.72)L、(57.06±5.55)%,研究組變為(2.98±1.29)L、(1.85±0.63)L、(65.64±6.81)%;可知,護理后兩組的肺功能情況都有所改善,且研究組要優于對照組,P<0.05。
3.2護理前后負性情緒評分對比
護理前,對照組的抑郁評分為(65.61±2.47),焦慮評分為(62.54±2.82),研究組分別為(67.03±2.25),(64.11±2.74);護理后,對照組各自變為(47.30±1.78),(51.13±2.11),研究組變為(33.76±1.05),(38.87±1.42);可以看出,經過科學護理后,兩組的負性情緒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都低于對照組,P<0.05。
3.3療效情況對比
對于療效判定的痊愈、好轉、無效、總有效率方面,對照組分別為4例,24例,8例,77.78%;而研究組分別為24例,12例,0例,100.0%;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4討論
城市化和工業化造成的嚴重空氣污染以及吸煙群體的居高不下,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刺激,比如職業病危害等,導致呼吸疾病的發生率不斷增長。其中有部分病例一直沒有治愈或者反復復發,導致病程超過3個月,慢慢轉變成慢性呼吸疾病。這種情況并不少見,特別是在老年群體身上比較普遍。一旦轉成慢性病情況,就意味著需要長期用藥治療,不僅生活質量降低,也增加了經濟壓力,所以需要及時實現對于呼吸疾病的有效防治。
呼吸疾病大部分是由病原菌感染引起,很多具有傳染性且多種類型,臨床上一般表現為咳嗽、發熱、呼吸困難等呼吸系統功能癥狀。同時因為患者對此的認識不足,可能產生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可能阻礙就醫依從性,直接影響到疾病的治療和恢復。心理變化對于疾病有很大影響,不良的心理狀態可能誘發疾病出現,或加劇疾病病情,而良好的心理狀態則會促進疾病恢復,強化治療效果。
所以醫院護理人員要積極對患者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干預為主,提供綜合護理服務。醫療單位要不斷提高對呼吸疾病的分析,通過臨診案例經驗的不斷總結和分析,積累豐富經驗,全面掌握呼吸疾病的發病特點,提出治療方案,配合開展有效的護理服務。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后兩組的肺功能情況以及負性情緒情況都有所改善,且研究組要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得總有效率達到1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78%,P<0.05。
總之,對于老年呼吸疾病個體,在心理干預的基礎上開展針對性綜合護理措施,可以改善患者不良情緒,促使肺功能恢復癥狀,提高療效水平。
參考文獻
[1]彭燕飛,陳卓蓮,陳志鋒等.基于心理干預的綜合護理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7):9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