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靜
摘要:大豆是我國重要的糧油作物,大豆種植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夠加快農業產品市場的經濟增長速率,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在我國的農業發展體系當中,大豆種植技術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基礎技術。糧食生產作為國家發展的根本,其發展狀態以及發展趨勢影響著我國經濟趨勢的走向,同時也體現著我國的農業發展趨勢。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生產中不斷擴張大豆的種植面積,以提高產量及質量,緩解我國市場對大豆產品的需求壓力。及時做好大豆田間管理,及時有效地防治大豆病蟲災害為大豆豐產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所有食物當中,大豆中的植物蛋白質最多,同時也是煉制食用油的重要原材料。在滿足人體健康需求的同時,大豆根部共生的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對于提升土地肥力、減少對化肥的過度依賴也有著很明顯的效果。我國對于大豆的需求量大,很容易受到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在未來如何振興我國大豆種植,以及如何解決遇到的技術問題,本文將作一個簡要的概述。
1大豆種植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
日益增長的大豆需求量使得種植人員盲目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卻忽視了大豆等農作物的長遠發展。土壤是大豆生長的基本條件之一,在現階段種植大豆的過程中,過度的、缺乏科學依據的栽培技術使得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加速流失,進而影響到大豆的種植產量,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在種植以大豆為代表的農作物時,種植人員不僅要考慮到大豆的科學種植方案,還要兼顧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持續發展。
1.2缺少現代科學種植技術的應用
我國不同的農業種植地區在經濟發展狀況、自然地理條件、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經濟發展較為優越的地區,在種植大豆的過程中擁有能夠直接應用現代科學種植技術的優勢,而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而言,不僅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而無法應用現代科學種植技術,還因為種植人員擁有的傳統種植觀念而影響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因此,要想保證大豆的產量和質量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還要在轉變種植人員觀念的同時,加大現代科學種植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2大豆播種方式
2.1窄行密植技術
在密植技術中,窄行密植種植技術的應用得到了廣泛推廣,雖然不適合生長周期較長的大豆,也不適合植株較矮的品種,但是靠群體增產,對一些株型緊湊生育期較短的品種,依舊能夠為大豆總產量增產目標貢獻令人驚嘆的“實力”。這種技術方式是通過控制大豆栽種深淺來達到保證大豆生長關鍵節點的目的,結合施肥處理能夠有效控制大豆生長過程中的養分供給,確保大豆能夠得到足夠的營養支持自身的良好成長。
2.2壟體分層種植技術
壟體分層種植技術相對比較復雜一點,是一種通過控制大豆種植機械設備達到把控大豆種植密度的技術,對于施肥工作的合理性以及澆水工作的周期性有較高的要求。這種技術的效果受種植操作以及環境的影響較為明顯。在使用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使用原則,保證技術的規范性使用,才能夠獲得理想的種植效果。因此,這種方式會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不同于密植技術對于栽種品種有所要求,分層種植技術有足夠多的栽種選擇供種植人員選擇,通常情況下,栽種人員會選擇更加具有抗性以及適應性的品種,并在種植的過程中使用技術手段提高品種的相關特性。
3種植技術
3.1土壤準備
結合整地進行土壤處理,是防治地下害蟲主要措施。播種前的整地工作是對土壤耕作及耙、耪、壓等。由于耙、耪、壓實用不用的整地技術,因此在使用機械上不同。對于濕度比較低的地塊,在播前1d~2d灌水1次,浸濕土壤即可,便于播后種子快速發芽。
3.2品種選擇
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特性,選擇抗逆性強的豐產、穩產品種。大豆是一種很好的養地作物,建議因地制宜地選擇我省審定推廣的大豆品種,如:遼豆15、遼豆36、鐵豆49、鐵豆53、沈農豆12等,這些品種多數產量較高,畝產超過或接近300千克,且是經過正規的省級試驗和品種審定的,豐產穩產性均較好。
3.3種子處理
現階段,我國在種植大豆的過程中通常以4kg/667㎡的大豆種子為標準。在拌種的過程中,種植人員要充分結合當地大豆種植區域的環境條件來選擇合適的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在必要時可以看情況加入適當微肥、菌肥等進行拌種,在增強種子活力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大豆幼苗的成活率。在對大豆種子進行處理時,還要充分考慮大豆本身的生長特性。大豆本身是一種喜水作物,因而其在生長過程中需要保證充足的水分供應。在對大豆種子進行處理時,要保證種子在萌芽階段吸收的水分是其自身質量的150%,在水分不足時,應適當采取人工灌水的方式來保證大豆種子的水分供應。
3.4合理密植
種植密度決定大豆的產量和質量,合理密度,有利于豐產。例如:遼豆系列,地力肥沃畝保苗1.6-2.2萬株;中等肥力2.0-2.3萬株,薄地2.3-2.5萬株。
4豆病蟲害防治技術
4.1大豆立枯病的防治
大豆青枯病是發生在大豆苗期的一種病害,又稱猝倒病和黑根病。癥狀:大豆青枯病只發生在苗期。幼苗和幼苗的主根以及靠近地面的莖基部出現紅棕色稍凹的斑點,皮層開裂,病原菌的菌絲體由無色變為棕色。病害情況:連作病害嚴重,輪作病害較輕。由于病菌在土壤中積累,它們在今年或近幾年密集爆發,對大豆造成嚴重危害。種子質量差,病害嚴重。青枯病病原可通過種子傳播,與種子抗病性逐年下降有關。如果種子保存不當,導致霉變和變質,必須盡快丟棄,以免影響其他種子。具體防治方法:選擇抗病品種,適時播種,用化學藥劑拌種,根據土壤濕度和氣溫確定澆水量。
4.2大豆根腐病的防治
大豆根腐病是一種主要發生在大豆根部的植物病害,導致根系發育不全,根瘤少,地上部分短而薄,葉片淺綠色,分枝和莢果明顯減少。具體癥狀:初期莖基部或胚根表皮出現淺棕紅色不規則小點,然后變成棕紅色凹陷壞死點,在根莖周圍擴張,導致根皮枯萎。受影響植物根系不發達,根瘤少,地上部分短而薄,葉色淺綠色,分枝和莢果明顯減少。防治方法:種子處理;松土,加速掩埋在大自然中的病原體和病體的腐爛和分解;深溝高畦耕作,雨水不停積水。
4.3大豆胞囊線蟲的防治
大豆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世界各大豆產區均有發生。該病一旦發生,輕則使大豆減產10%~20%,重則可達30%~50%,甚至某些產區因大面積發生而顆粒無收。防治方法:目前應采用合理輪作為好。也可以選育抗病品種,減輕發病概率。還可以利用藥劑進行防治。
4.4大豆食心蟲的防治
大豆食心蟲俗稱大豆蛀莢蟲、小紅蟲等。其幼蟲蛀食豆莢,導致豆粒殘破,影響后續大豆結粒。防治方法:選用抗蟲品種,合理輪作,秋季要進行大規模的翻耕,提高越冬死亡率,減少蟲卵基數;利用大豆食心蟲的天敵赤眼蜂對其進行無環境污染的生物防治;可以采取敵敵畏熏蒸、噴粉、噴霧等藥劑防治。
結論
總而言之,種植人員需要根據種植區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大豆種植技術,對種植過程中的各個種植要點進行把控。此外,還需要利用各種不同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以確保大豆種植的產量,進而不斷促進我國大豆種植行業的正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