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霞 李雪
摘要:苗木的質量與成活率由苗木在林業(yè)項目內的培育與移植技術水平決定。采取先進的培育方法和移植方法,能夠有效提升樹苗的成活率,進而保障樹苗的生長效果,所以,要積極總結經驗、努力學習,進一步優(yōu)化創(chuàng)新苗木培育和移植造林方法。本文分析討論了林業(yè)項目苗木培育和移植造林方法,從提升育苗者素養(yǎng)、嚴控栽培溫度、預防病蟲害等方面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優(yōu)化策略。
關鍵詞:林業(yè)工程;苗木培育;移植造林
一、林業(yè)苗木培育技術要點
1選擇育苗地
選擇育苗地時,必須考慮土壤肥沃情況、排水條件、位置是否適當與交通是否便利等方面的問題。根據研究表明,適合幼苗生長的土壤主要分為輕土壤,土壤和沙質土壤。如果選擇的苗圃土壤是沙土、粘土或鹽堿土壤,這些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苗木的生長發(fā)育。這時應及時改良土壤,提高苗圃質量,盡量讓育苗時使用的土壤達到標準要求。育苗地的陽光、溫度、水、土壤和其他因素也需要平衡和協(xié)調,以確保育苗項目順利進行。以及,需要對道路、灌溉系統(tǒng)、建筑物和其他育苗配套設施進行適當配置,尤其是道路,以便設備進入。也為技術人員的走動帶來便利,及時觀察幼苗生長狀況。
2對育苗地土壤進行整理
滿足各種條件的育苗地通常難以尋得,一般都在普通達標土壤上進行育苗。通常,幼苗生長的特定區(qū)域的土壤條件可能不符合要求,有的土壤堿性重,有的土壤粘土成分較多等,合理增加有機肥用量,分析土壤質量,并選擇與之配合的修復方法。在土壤中加入混攪的泥炭土可以用來改善沙質土壤;而與沙混合能使偏粘性土壤得到中和;所以土壤偏酸性時,利用酸堿中和的定律,大膽的向土壤中添加草和石灰等堿性物質來改善土壤;同理當土壤偏堿性,則可以將大量的經過消毒和腐熟的松林土或者草炭土等微酸性土質混合到土壤中,同時還可提高蓄水以及蓄肥能力。此外,土壤消毒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土壤傳播疾病會嚴重影響種子萌發(fā)和生長,降低幼苗的抵抗力。因此,需要在種植前對土壤進行消毒。硫酸亞鐵等化學物品可用于從土壤中去除病原菌。如果存在地下害蟲,可以利用耕地與播種的時機使用殺蟲劑,除去地底害蟲,為幼苗提供了一個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
3苗木種子處理技術
進行幼苗栽培時,種子的選擇和后期加工非常重要。種子的狀態(tài)對苗木的生長與存活有直接影響。在育苗之前,需要選擇品質優(yōu)良的母本進行培育,包括種子性狀、抗病性和抗寒能力等。目前烏蘭察布的樹種主要為闊葉混交林。確定合適的樹種后,下一步進行催芽,播種前的催芽準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然后對種子洗滌,進行消毒,放入溫度濕度適宜的培養(yǎng)基中進行發(fā)芽。
4播種技術
由于春季的氣候、濕度、溫度等因素與種子適宜的成長條件不謀而合,所以播種的時機一般選擇在春季。尤其是在春季播種后降水會逐漸增加,這對促進幼苗的生長有很大的幫助。播種后,需要及時澆水和灌溉,并可以覆蓋地膜,確保種子萌發(fā)所需的水分與溫度,以確保種子生存環(huán)境的高質量并促進種子的發(fā)芽生長。如果播種后天氣干燥,灌溉處理必不可少,要第一時間進行灌溉,確保種子在水分充足的情況下生長。
5施肥管理
肥料是科學發(fā)展的一大成果,合理利用科學技術能更有效的提高育苗效率。所以施肥是育苗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肥料可以為幼苗提供足夠的營養(yǎng)并促進萌芽生長。在培育苗木過程中,要合理的進行定期定量的施肥,確定肥料的數量和類型,盡量避免因施肥過多而帶來的燒苗問題,科學的做好施肥管理。在制備土壤時,可以用分解有機肥作為主要肥料來提高土壤肥力,并隨著苗木的生長情況進行追肥工作。第1次追肥通常在幼苗出苗整齊之后的1個月左右,追肥主要為氮肥和磷肥(10—12kg/hm2元素),等15d后再進行追肥。
6苗期管理
剛出苗的木苗宛如初生嬰兒,抵抗性差,并且在生長期間極易受外部環(huán)境影響。因此,在此期間的木苗管理工作更需要被重視。例如,將在苗圃領域制造障礙物,防止幼苗倒伏;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以保護木苗免受病蟲害的侵害。并使用除草劑根除雜草,除草劑的使用可在第1次使用后每2個月使用1次,當木苗生長到一定程度時,抗性達到一定水平,雜草的危害會逐漸減少。
二、移植造林技術
移植造林技術是將生長勢頭良好的健壯植株進行移植,從而實現造林的目的。移植過程中選取的大部分植株基本發(fā)育成型,植株的樹形、根系已較為健全,生長也較為旺盛,對目標區(qū)域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移植后生長較為穩(wěn)定、迅速,也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因此移植造林的存活率、工作效率均較苗木培植更高,這也是這一技術在我國植樹造林工作中得到了廣泛運用的原因。
1合理確定移植時間
就我國北方地區(qū)而言,3—4月是林業(yè)工程進行移植造林的理想時機,此時氣溫逐漸上升,有適當降水量,苗木正處于最佳生長期,移植后苗木更容易生長,是移植造林的最佳開展時機。選取3—4月份進行移植造林,有助于提高植株的適應能力、成活率以及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為提高移植造林工作質量及工作效率提供保障。
2選取規(guī)格合適的苗木
待移植的苗木需要生長良好、苗齡適合且移植難度較小,通常而言,大型喬木以120cm左右為宜,小型喬木則以40cm左右為宜,相鄰苗木之間間隔控制為1m進行密植。結合移植調節(jié)、造林工程的設計情況以及造林面積等進行隨時調整,預留苗木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補種,進而為苗木的成活率提供保障。
三、苗木的運輸與種植
運輸苗木的過程中,需要盡可能保障苗木的安全性,規(guī)范包裝流程、運輸流程等,對苗木采取保護措施,確保運輸過程中苗木不受損。需要特別重視保護苗木根系,可蘸泥漿將苗木根系包住,運輸過程中減少顛簸,確保育苗袋以及土壤保持完整。
苗木到達目標區(qū)域后,即刻進行栽種,通過控制移植時間以避免根系失水而導致苗木生長受到負面影響,減少假植現象的產生,為苗木恢復正常生長狀態(tài)提供條件,進而迅速適應新環(huán)境。
苗木移植一段時間內,加強對苗木的護理工作,通過控制濕度、灌溉、使用肥料、調整土質以及防治病蟲害等一系列措施為苗木生長提供條件,確保苗木迅速適應環(huán)境,提高成材率、成活率,提高移植造林的成功率與工作效率。
苗木移植后,需要特別重視防治病蟲害,病蟲害的種類繁多,發(fā)現時才進行治理已經較晚,因此需要著重預防,強調綜合治理。做好病蟲害監(jiān)測工作,結合目標區(qū)域的歷年病蟲害發(fā)生情況預測本年病蟲害,對可導致苗木腐爛的病蟲害噴灑911乳油;對食葉類為主的病蟲害,噴灑樂果乳油400倍液。通過生物防治技術,預防病害,可培育害蟲的天敵以防治蟲害,使用生物性藥劑以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水平。
結論
發(fā)展林業(yè)可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以及環(huán)境效益,為推動我國經濟和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現代林業(yè)貢獻力量。為了全面顯著地提高我國現代林業(yè)的水平,必須重視林木種苗的培育技術,同時健全完善營林生產管理體系,采用合理優(yōu)良的造林方法。此外,現代林業(yè)要想穩(wěn)定健康地長期發(fā)展,必須加大對新技術研究的投入,對現有技術進行升級改造,同時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并調動其積極性,以得到良好的林業(yè)質量。
參考文獻
[1]安雅文.簡析林業(yè)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術[J].農業(yè)與技術,2019,39(2):70-71.
[2]楊威東.林業(yè)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yè),2018,(3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