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泉
平陰縣地處華北地區,早春拱棚馬鈴薯因易栽培,效益高,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為確保拱棚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在指導農民進行馬鈴薯栽培過程中,我們總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栽培措施。
1 栽培設施及播期
1.1 大拱棚三膜栽培模式
大拱棚棚體高達2.5米,跨度6米,拱棚上覆蓋無滴農膜;棚內小拱棚棚體高0.8米,拱棚跨度3米,小拱棚上面再覆蓋一層農膜;壟上再覆地膜。1月初播種,4月底至5月初供應市場,平均每畝產量2700千克,效益萬元左右。此期的種植模式單產低,商品售價高效益好,下茬的作物種植較早,一般可以采取春拱棚馬鈴薯間作玉米再套種秋馬鈴薯實現一年三茬,經濟收益較高。
1.2 中拱棚雙膜栽培模式
中棚棚體高約1.6米,跨度4.5米,棚上覆蓋6~8絲無滴農膜,壟背上再覆蓋地膜。一般于2月上旬播種,5月開始供應市場,每畝產量3500千克,效益6000元。下茬種植作物較三膜栽培模式時間稍晚,栽培管理到位也可以實現一年栽培三茬。
1.3 簡易小拱棚栽培模式
棚體高1米,跨度2.5米,棚上覆蓋一層無滴農膜,壟背上再覆蓋地膜。一般選擇在2月底播種,可于6月開始供應市場,每畝產量3000千克,效益4000元。簡易小拱棚栽植,其收獲時間較晚,其下茬作物僅能種植一季,復種指數較低。
2 品種選擇
所栽培的作物應選用品質好、抗病、結薯集中、長勢強、薯塊膨大速度快、產量高的早中熟品種,當地栽培一般都選高原2號。
3 種薯處理
3.1 藥劑拌種
種薯帶菌苗期黑痣病、干腐病發生普遍,生產中采用二次拌種技術:種薯攤放陰涼地,使用600倍液得44%精甲霜靈百菌清懸浮劑噴濕薯塊表面晾干,5~7天裝袋;催芽前5天切塊,切塊后晾干切口,每100千克種薯用11%嘧菌酯咯菌腈精甲霜懸浮劑20毫升,對水0.8千克均勻拌種,晾干催芽。
3.2 切塊催芽
每畝種薯約需160千克。播前一個月將種薯置溫暖陽光地曬種3天再予以切塊。切塊要充分利用頂端優勢,向頂端螺旋斜切,按頂芽一分為二,每塊種薯保留2芽眼,種薯質量50克。晾干刀口2次藥劑拌種,保持15~18℃,濕度70%~80%環境催芽。
3.3 晾芽煉芽
薯芽長2厘米散射光晾曬,使芽變綠變粗,控制晾芽溫度5~10℃,提高抗寒和柔韌性。
4 雙行大壟栽培
當棚室5厘米處地溫穩定通過5℃以上即可適期播種。
大壟雙行種植一般壟距80厘米,壟背50厘米,雙行種植,小行距20厘米,株距30厘米,每畝定植5300株。
每壟開溝深8厘米,寬25厘米,溜水后擺種,溝穴里施肥,然后覆土起壟,摟平壟面覆蓋地膜。
嚴格控制溜水量,水滲透溝底10厘米即可,水量不可過大。覆土摟平,種薯塊距壟頂距離15厘米。選黑白配色的地膜鋪膜,拉貼地面,薄膜埋土中5厘米埋住壓嚴踩實。
5 肥水管理
充分施足有機肥,適當再增施一些中微量元素肥,堅持少施、多次施入法和小水勤澆原則。
5.1 平衡施肥
每畝需要施入優質的商品有機肥150千克和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150千克,施入中微量元素全水溶肥10千克。溝穴施入三元復合肥的2/3及其它肥料作為基肥,注意施入的肥料要與種薯間保留有5厘米間隔,進入現蕾初期可以沖施進剩余的1/3肥料。在薯塊膨大期應及時沖施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10千克,避免沖施激素型或氨態氮型的沖施肥,以免肥害產生。
5.2 合理灌溉
薯塊齊苗前:要溜水播種,在扣拱棚后可第1次澆透水,壟背表面5厘米深土層手握成團不滴水,松開土塊不散為適宜,促進馬鈴薯發根出苗,以利薯塊苗齊苗壯,齊苗后再澆第2次透水。
團棵期(即落蕾期前):澆過齊苗水后應予以適當控水,促進薯株根系向下深扎,防徒長也能提高抗旱能力。現蕾初、落蕾初可適當各澆1次透水。
薯塊膨大期:落蕾至收獲可小水勤澆,一般每周7天澆1次水,防止田間積水。收獲前7天左右要停止灌溉,確保塊莖表皮老化以利貯藏。
每次灌水深至壟溝2/3,不可漫壟,防止土壤板結影響薯塊膨大。澆水要掌握馬鈴薯需水關鍵期,依植株長勢、需水量而定。
植株頂葉輕微萎蔫狀,應及時灌溉。薯塊膨大期植株嚴重徒長,可適當控水但不缺水。
6 溫濕度管理
6.1 及時破膜
播后25天,薯芽陸續頂膜,可選晴天下午及時破膜放苗,然后用細土蓋嚴破膜孔。
我們推廣的是膜上覆土免放苗技術:即出苗前5~7天,地膜壟背上覆2~3厘米厚土,薯芽自行穿破地膜。減少人工放苗環節,薯苗生長健壯快速,結薯期提前,青頭薯減少。
6.2 保溫與通風
大拱棚三膜栽培的出苗期氣溫不高,棚溫也不高,出苗期小拱棚二膜始終覆蓋。出苗后,太陽出來后及時將二膜放到壟底,下午16時蓋上二膜。外界最低氣溫2℃以上,夜間可不蓋二膜。
通風降溫:棚溫高于20℃,要進行通風降溫。棚溫最高控制26℃左右,隨外溫和棚溫變化調整通風口,一般先通棚兩頭風,后通棚腰風。最低氣溫穩定5℃以上,夜間不關閉通風口。最低氣溫穩定10℃以上時,撤除棚膜。
保溫減災:馬鈴薯苗期倒春寒頻繁,關注氣象預報,注意氣溫變化,及早采取保溫措施。預報最低氣溫低于1℃時,應在寒流來臨前覆蓋好二層膜,或在苗上覆蓋地膜,可以澆1次水,以提高土壤蓄熱量,增加棚內濕度,降低熱量散失。
7 適時收獲
當馬鈴薯植株中部的葉片顏色由綠逐漸變黃枯萎時,下部薯塊基本進入成熟期,可及時進行收獲。拱棚栽培得馬鈴薯一般可在4月下旬至5月底開始收獲。
馬鈴薯收獲晚其產量高,但價格可能偏低,因此收獲的適宜時間應結合產量、價格、茬口安排等綜合進行考慮。
收獲時要輕拿輕放,以免擦傷薯皮,影響美觀和后期儲藏。
8 病蟲害防治
對于馬鈴薯病蟲害要堅持地下病蟲地下治、地上病蟲地上治的基本原則。拱棚馬鈴薯地上病害主要是晚疫病、早疫病、軟腐病,地下病害主要有黑痣病、瘡痂病,全株性病害主要有黑脛病、環腐病。蟲害有蚜蟲、地下害蟲(蠐螬、地老虎、金針蟲、螻蛄)等。
晚疫病全生育期均可發病,現蕾后至收獲期發病重,年份間發病差異大。早疫病落蕾期至收獲期發病,呈逐年重發趨勢。
黑痣病出苗期間開始侵染,落蕾期至薯塊膨大中期顯現病癥。黑脛病、環腐病全生育期均可感病,以苗期感病對產量影響最大。薯塊膨大期軟腐病開始發病。4月初、中旬蚜蟲出現危害,地下害蟲從播種至收獲均可發生危害。
8.1 地下防治
采取土壤處理法主要是殺滅地下害蟲和防治馬鈴薯黑痣病、瘡痂病、黑脛病發生。在黑痣病、瘡痂病、黑脛病、地下害蟲中等發生地塊,播前每畝可以使用48%毒·辛乳油300毫升加入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500克,或2%春雷霉素水劑100毫升,或86.2%氧化亞銅水分散粒劑200克加入25%嘧菌酯懸浮劑80毫升混勻撒施,旋耕,與土壤混合,可連續處理土壤2~3年。黑痣病、瘡痂病、黑脛病地下害蟲發生較輕地塊,可在土壤開溝后每畝使用48%毒·辛乳油100毫升加入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200克,或4%春雷·噻唑鋅懸浮劑100米摻加240克噻呋酰胺懸浮劑60毫升,噴施于播種溝內,即可達到防效。
8.2 地上防治
晚疫病在現蕾后期就應開始預防,未發病時可選用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葉片噴霧,在發病初期選用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600倍液,或52.5%嗯唑菌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或選擇72%霜脲氰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馬鈴薯早疫病一般在溫度高、濕度大情況下發病重,此病極易造成薯葉黃化早衰,嚴重影響產量。當氣溫高于25℃時可選用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劑1500倍液,或使用50%咪鮮胺錳鹽水分散劑1500倍液,或選用75%肟菌酯·皮唑醇水分散粒劑2000倍液進行葉片噴霧可防治此病。
對于馬鈴薯軟腐病可以選擇使用2%春雷霉素水劑2000倍液,或選用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40%春雷·噻唑鋅懸浮劑1000倍液進行葉片噴霧可以達到防治效果。幾種藥劑要交替進行使用,一般每7~10天噴1次,可予以連防3~4次。
對于馬鈴薯蟲害防治可以采取物理防治法和化學防治法相結合。一般可在田間安裝殺蟲燈誘殺成蟲,每畝田地可懸掛70張黃板予以誘殺蚜蟲,每3公頃可安裝1盞殺蟲燈誘殺成蟲。
藥物防治蚜蟲可以選擇使用50%氟啶蟲胺腈水分散粒劑6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10天噴1次,連續噴藥防治2次即可。
參考文獻
[1] 馬海艷,張家森,等.滕州市早春拱棚馬鈴薯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2015(07):16.
[1] 張永濤.早春馬鈴薯三膜覆蓋種植技術[J].農家科技,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