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梅
新民市設施蔬菜生產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設施產業近些年來發展迅速,但還是存在著溫室結構簡單、設施設備簡陋不達標,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很差,設施生產的技術手段比較落后,種植生產者綜合素質較低,生產管理技術往往主要憑借勞動者經驗和自身感覺決定,生產種植還缺乏規范化與標準化操作規程,致使有些設施蔬菜生產的產品質量不穩,種植效益起伏較大;加上設施溫室等位置固定,資金投入相對較高,肥水使用量較大,種植蔬菜品種相對單一,且存在多年連作導致連作障礙、土傳病害等問題,農戶選擇作物、品種和農藥、肥料存在盲從,極大地制約著我市設施蔬菜產業可持續高效發展。
設施溫室主要蔬菜高效節能栽培技術,以沈陽農業大學“十五”和“十一五”期間取得的日光溫室蔬菜設施環境與工程、日光溫室蔬菜逆境生育障礙調控和日光溫室蔬菜資源高效利用栽培等理論與技術成果為核心,能夠促進日光溫室蔬菜規范化與標準化生產。大力推廣應用此項技術是提高我市日光溫室蔬菜的產量、質量和效益,推動設施蔬菜優質、安全、高效生產有效途徑。
新民市2016~2020年以示范區為技術推廣平臺,通過“專家—技術員—科技示范戶—輻射農戶”的方式網絡傳播技術,技術人員定期深入田間傳授科學的栽培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舉行培訓班、田間講解和發放技術資料等方式提高農戶的種植水平,并開通技術咨詢服務熱線,解答電話咨詢200余次,利用新聞媒體組織宣傳,開展培訓工作,舉辦日光溫室主要果菜節能高效栽培技術培訓班50期,田間指導60次,組織參觀10次,培訓1600余人次,5年示范面積達1萬畝,科技示范戶400戶,輻射帶動周圍棚戶600余戶,輻射推廣面積2.3萬畝。以日光溫室主要果菜有機基質栽培技術、逆境障礙防止技術、周年全季節高產高效種植模式與技術為核心,日光溫室蔬菜連作障礙防控技術、日光溫室蔬菜病蟲無公害安全防控、水肥一體化技術等現代農業增產技術,主要示范推廣蔬菜有機基質栽培技術;示范推廣大棚自動放風機;示范補光燈應用技術等。示范區日光溫室番茄、黃瓜產量較當地平均產量平均提高16%,每畝增加直接經濟效益2000余元,經濟效益顯著。
通過連續5年的跟蹤技術培訓指導使棚區多年存在的問題得到較好的改善,改變和大幅提升了設施蔬菜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效果,增強了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統一規范化與標準化的操作規程,解決了投入相對較高、水肥用量較大、種植品種相對單一、且多年連作的特點,導致連作障礙、土傳病害等問題。我們以點帶面,通過開展培訓,現場技術指導,發放生產技術資料,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宣傳,使廣大棚戶種植水平不斷提高,設施蔬菜產業獲得高效可持續發展。
設施蔬菜種植借助技術設施的生產模式,對科技依賴性非常高,目前看,我國設施蔬菜產業在科技應用方面呈現良好發展趨勢。首先,“菜籃子”工程不斷推動發展,國家對設施蔬菜產業給予高度重視,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生產技術設施,同時在設施蔬菜生產技術研發領域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與人力物力,相關的科研機構專家學者也在不懈努力,我國設施蔬菜生產技術研發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果,如適合非耕地區砂石墻下挖型日光溫室、應用于蔬菜生長與病害預測的溫室通用數據庫等。在科技推廣應用上,我國設施蔬菜產業做了很大努力,各種高新技術研發后,能在較短時間內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各地區相繼建立設施蔬菜農業示范基地,為這些先進生產技術推廣起到樣板示范作用。
當前,我國設施蔬菜產業生產規模相對較大,但生產者多為個體農戶,無論生產效率還是利潤空間都比較小,對于設施蔬菜產業未來持續快速發展非常不利。未來我國設施蔬菜產業的規模發展和集團效益優勢還需要地方政府部門積極主導,鼓勵廣大農戶積極轉變落后的生產管理模式,建立起比較優勢的生產合作社,大力提高設施蔬菜的規模化生產能力,從種子培育、選擇、處理、育壯苗等多個環節入手,建立一系列的標準化生產技術標準,盡快實現設施蔬菜集約化規模化生產,使生產效率、質量、產品競爭力、種植綜合效益等多方面能夠進一步提升,為整個設施蔬菜產業轉型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我國居民生活品質追求不斷提高,設施蔬菜產業在我國一直具有良好發展前景,設施蔬菜產業更好更快發展,需明確當前產業發展現狀與問題,探索更適宜的可持續發展途徑。
參考文獻
[1] 左緒金.我國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其未來發展路徑探析[J].現代農業研究,2019(05):10.
[2] 仝文凱.葫蘆島市日光溫室蔬菜生產效益分析[J].農業科技通訊,201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