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霞
近年來,受氣候因素、農民的耕作方法及農業經營方式變化,特別是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的影響,大量地方品種迅速消失,作物野生近緣植物資源因其賴以生存繁衍的棲息地遭受破壞而急劇減少。全面普查農作物種質資源,搶救性收集和保護珍稀、瀕危作物野生種質資源和特色地方品種,對保護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多樣性、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資源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2020~2021年,在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的安排部署下,開展了柳河縣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組建了普查隊,利用兩年的時間,深入全縣15個鄉鎮、3個街道所轄的219個行政村,在鄉鎮聯絡員的大力配合下,進行調查走訪,征集糧食作物、蔬菜、果樹等方面的珍稀、瀕危作物野生種質資源和特色地方品種資源,并以專家現場指導收集和普查隊征集到資源后逐個與專家溝通,經專家鑒定后確認可以收集的方式開展,兩年來共收集糧食作物、果樹、經濟作物、蔬菜、經濟作物等5類60余份品種資源,其中有5個品種資源被省里定為重點資源,一起由吉林省項目辦上交到國家項目部驗收。結合兩年來開展此項工作的情況,就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才能提高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的工作效率得到的幾點體會:
1 領導高度重視
每項工作的開展和落實都離不開領導的高度重視,各級領導重視,工作干起來事半功倍,效率也高。首先是縣政府領導和縣農業農村局領導高度重視。縣級領導組織召開全縣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會議,強調工作的重要性和深遠意義,引起鄉鎮領導的重視;其次是將普查任務數以一定的數量量化到各鄉鎮,并將完成情況納入到各鄉鎮年終績效考核當中去,這樣會引起鄉鎮及街道領導的高度重視,可提高工作效率和任務的完成率。
2 普查隊成員責任心強
種質資源普查工作是一項嚴肅并且細致的工作,普查與收集每一份資源都要經過走訪-現場調查-找專家確認-拍照-取種-填表-種子處理-上交等這樣的流程。每一個環節都環環相扣不能馬虎、不能應付了事,要按流程逐項去完成,因此,普查隊成員要具有較強的責任心才能保證及時準確地完成工作。
3 做好宣傳、發動獲取有效信息
普查與收集,首先是普查,只有普查到有用的信息,經過進一步確認,才能進行收集,因此如何做好宣傳與發動,以什么樣的形式去宣傳和發動就尤為重要了,經過兩年的普查與收集工作感觸頗深。當今社會是網絡信息宣傳發達的時代,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快手、抖音等等都是宣傳發動的有效手段,它比電視宣傳、宣傳車宣傳更具有宣傳面廣、傳播速度快的優勢。從我們開展此項工作的過程來看,有以下宣傳方式:一是通過鄉鎮政府召開會議向鄉鎮級、村級干部傳達會議精神,安排工作任務,然后是在村屯顯著位置懸掛宣傳條幅進行宣傳;二是發好微信群及朋友圈,包括鄉鎮所轄村屯的微信群、各式各樣的地產農產品的銷售群,以及朋友圈、快手等平臺進行宣傳,從我們所開展的宣傳發動的渠道取得的效果對比來看,我覺得發好村級的微信群尤為重要,并且效果顯著,農戶是種質資源收集工作的關鍵之關鍵,也是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的源泉與挖掘地,只要宣傳到位,我們所需的資源就會隨即而來。
4 重點挖掘有種植歷史和種植習慣的鄉鎮村屯的資源
雖說是全面普查與收集資源,但是,還是要結合當地各鄉鎮的種植歷史和當地農民的種植習慣有重點的去挖掘資源,這種做法效果不錯,既節省時間,效率又很高,是值得借鑒的一種做法。比如,柳河縣就是通過縣志和查閱黨史資料、以及通過了解各鄉鎮的種植歷史查到圣水鎮的太平川、馬鞍山、康石村等村屯有悠久的果樹種植歷史;大、小白蒿溝有種植小雜糧的種植習慣,因此,對圣水鎮所轄村屯進行重點調查與走訪,先后收集到梨、毛桃、紅薯、小豆、綠豆、黃瓜、豆角、谷子等種植年代比較久遠的老品種資源。
柳河縣柳河鎮所轄村屯有種植果樹的習慣,有集中種植的果樹,我們從這個消息入手對果農進行調查走訪,從中又獲取了5個果樹資源。
5 對于重點人群要深入了解與走訪
一是重點走訪有收集并種植老品種習慣的農民。充分利用并且深入挖掘其家中的資源,其留存下來的資源量不可小覷。我們在走訪的過程當中就發現了這樣一位農戶,她對老品種有一份情有獨鐘的情懷,覺得老品種品質好和味道純正,并且自留種也方便,性狀如何也了如指掌,因此,收集種植老的品種也成為她的一種種植習慣。根據其這種習慣,我們對其種植的作物進行廣泛的了解,從最開始收集2個老豆角種,到最后在她家共收集毛桃、玉米、高粱等10份資源,其中有2份被省里定為重點資源。
二是重點走訪年齡較大的農民。年齡大的老年人在生活消費上都比較勤儉,舍不得花一分多余的錢,對于種子也是能自己留種就不去用錢買,比如:豆角、辣椒、紅薯、雜糧等品種的種子自留容易,并且優良性狀不易退化,每年便自留自種。能找到這樣的農民,目標基本可以鎖定,定有收獲。
三是重點走訪鄉村土專家。也就是農民技術員,鄉村土專家本身對農作物品種和農業技術就有一定認知度,研究興趣濃厚,保留古老品種資源的機會也很大,例如:在柳河縣圣水鎮康石村就有這樣一位鄉村土專家,他已經70多歲,年輕時就愛鉆研農業技術,研究不同品種種植技術,興趣至今不減,我們普查隊通過與其接觸了解后,在他家里就收集了3份農作物種質資源。
這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的開展,離不開普查隊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離不開全縣人民的大力支持,更離不開省級農業科學院、研究院專家的指導與鑒定,使我們收集到的資源第一時間得到確認,及時進行下一步工作,節省了時間,加快了工作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