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鈺哲
公共文化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公共文化體系化、功能化、集團化建設的完善,是實施我國精神文明層次提高的重要舉措,所以,實現公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至關重要。公共文化總分館制,就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具體而言,公共文化總分館制就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建設一個由主管機構管理的文化集群,那么這個總館在這個區域內起著核心主導的作用,與各個街道文化分館和特色文化分館構成扁平化、平行性的網狀管理架構,形成強大戰斗力,力爭實現一站式、集成式、多媒體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所以總分館制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公共文化當中的總分館能夠得到結構完善,全面覆蓋,布局合理,那么它就會成為一個系統的體系,這個體系就可以用一個制度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化資源的利用率,而且也能夠有效地推動群眾文化的建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服務效能,所以我們必須要加強公共文化總分館制的創新和發展。
1.公共文化總分館制的建設意義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滿足廣大公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公共文化服務公益性、普惠性原則,文化館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大家提供免費和優質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
因此,公共文化總分館制的建設意義就在于它能夠統籌和整合整個區域內的分文化館,它能夠實現資源的整合化,實現區域文化建設的科學管理,能夠開展不同層次的文化活動,更能夠提供不同特色的文化服務,來滿足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所以公共文化總分館制建設,有利于廣大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有利于培養群眾的文化意識,加大我國的文化骨干和文化志愿者建設。同樣也能夠使群眾的文化層次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實現文化的共享,提高區域性的整體文化水平。
2. 公共文化總分館制的建設現狀
對于目前的公共文化總分館來說,它們的管理理念受到以往傳統思想的影響較大,所以導致總分館的建設受到的重視程度不夠。而且在管理過程中,由于各個文化館、站都是屬于獨立的個體,它們無法實實在在地保證隸屬關系的統一,在投入資金的時候政府也會出現重復投入,投入資金模糊化的現狀。此外,公共文化總分館建設的人力資源配置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問題,主要是表現不同的文化館,它的資源配置方面差異性比較大,街道和社區文體中心存在在崗人員不專業問題、專業人員不多以及標準配備不齊全問題。
自2018年寶安區啟動文化館總分館建設以來,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在學習和借鑒全國和本市兄弟區現有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我區實際,以 “1個中心總館+10個街道分館(轄區所屬社區服務點)+N個社會特色主題館”的建設思路,詳細制定了《寶安區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實施方案》。2019年8月27日,寶安區文化館總館舉行寶安區文化館社會特色主題館和文藝社團授牌儀式,授牌儀式上,授予寶安電子環保展館為寶安區文化館再生資源創意館,授予非遺項目麥軒展館為麥軒文化館,同時將寶藝京劇社、紅山茶客家山歌劇團、鄉音粵劇團、百靈鳥文藝社納入總分館體系的專業藝術社團分館。
寶安區文化館總分館的成立和授牌,實現了強強聯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打造更為豐富、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延伸到基層、延伸到居民家門口,讓市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3.公共文化總分館制的多元化創新和功能體系構建
3.1做好公共文化總分館制的管理工作
公共文化總分館制在建設過程中,要進一步加強對區域內文化活動的統籌,主動融入大灣區人文建設,聚焦城市文化品質,推出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彰顯“城市美學·印象寶安”的城市人文空間和品質形象。
同時,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在建設總分館中,探尋新型的大灣區總分特色館運營模式,并且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整合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人才等多種問題,搭建多層次、多元化、多方位的交流平臺,努力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區域聯動的運作機制,建立活動培訓員做平臺連接的工作機制,全面提升公共文化總分館建設水平,提高服務質量。例如在管理過程中實現總館和分館雙重管理,成立中心的專門運營辦公室,通過總館整合區域分館藝術資源,加強全區內的文化活動、文化創作等方面的統籌工作,做到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能力,在資源定位中發揮分館的各自職能定位,充分發揮各分館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在管理上還可以借助網絡技術進行單元網絡布局,以標準化管理為目標,整合各種資源,細化文化服務,規范文化服務活動,落實好績效考核,建立起主人翁意識,擔負起公共文化總分館的主體服務責任。
3.2 功能體系化構建的探索
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積極構建“1+10+N”縱橫交錯互聯互享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立足寶安各街道的經濟和場館現狀,廣泛整合吸納各類優質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體系,大膽破題,2019年分兩批為10個街道分館、126個社區服務點授牌,搭建起中心總館--10街道分館--126個社區服務點三級縱向松散型業務指導服務網絡,加強了公共文化服務末端建設。同時,積極凝聚社會力量創新參與到寶安區文化館總分館建設中,以社會特色主題館的模式,深度參與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建設,為總分館制建設注入新動力。先后有黃連勝醒獅文化館、麥軒糕餅文化館、再生資源回收創意館3個社會特色主題館和寶藝京劇社、百靈鳥文藝社、紅山茶客家山歌劇團、鄉音粵劇團等4個民間社團成為文化館總分館成員單位,以及西鄉桃源社區分館、沙井萬豐社區分館、福永大洋田工業區分館等30多家社區、工業區分館,切實讓社會力量承擔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的重任,滿足了市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壯大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隊伍。2020年第一季度,寶安區文化館總館吸納了新安街道一邦曲藝團為分館,并完成了掛牌。2020年以后,又相繼把昆曲藝術館、百靈鳥藝術社、新橋街道永興橋文化驛站等作為特色主題館,吸納為“寶安區文化館永興橋藝術分館”。
3.3實現公共文化總分館制的“四聯”創新
寶安區文化館總分館制運行以來,實施工作例會制度,堅持“建設隊伍、提高效能、服務市民”為核心任務,進一步加強對區域內文化活動、文化培訓、文藝創作等方面的統籌,實現公共文化總分館制的四聯:“活動聯辦、培訓聯做、品牌聯創、場地聯用”。中心總館牽頭組織各成員單位完成“城市美學、印象寶安”文化館總分館系列活動近40多場,積極參與寶安區文化百千萬工程周末音樂會“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組織全區文化館總分館管理和業務人員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績能提升研修班、總分館建設專題培訓、職稱申報專題講座等統一集中培訓。結合中心總館舊館改建的實際,中心總館與街道分館和特色主題館加強協作,中心在分館成員單位場所聯合完成10余場文化活動,盤活場地資源,提高成員單位場地的使用率,同時把優質的文化和服務送到城區群眾的家門口。中心總館積極了解成員單位所需,訂單式的把優秀文藝骨干派到街道分館和成員單位,以項目制的方式進行業務指導,指導創作有與西鄉街道創作《祖國,你好》,指導百靈鳥文藝社創作《你不忘初心》等優秀作品,有效提升了成員單位文藝作品的質量。
寶安區非遺項目總量多,種類齊全,特色鮮明,現有國家級非遺名錄1個、省級非遺名錄8個、市級非遺名錄15個、區級非遺名錄29個,非遺總數占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近三分之一。2019年,我們寶安區文化館總館在第二屆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活動期間,聯合我區各個民間非遺文化主題館分館,圍繞“文化深圳·傳承非遺”這一主題,通過非遺圖片展覽和動態展演相結合的方式全面集中展示我區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也取得了積極的社會效益。
3.4積極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協同、民眾參與”模式
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根據區域文化特色,充分發揮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功能,挖掘本土文化特色,不斷推進傳統文化和非遺文化建設向基層下沉,利用街頭、廣場、公園、工業園區、校園等城市公共空間,以寶安本土寶貴的文化資源為載體,通過專家授課、傳承人手工技藝展示等多種形式引導市民、學生了解、參與、品味傳統文化魅力,打造“城市美學 印象寶安”特色文化符號。建立運營經費統籌使用機制。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文化館總館積極與財政溝通,在符合有關規定前提下,在區上級部門的積極支持下,及時調整經費預算,統籌利用現有的資金渠道,給予成員單位資金支持,進行資源的精準調配。
例如2019年國慶假期,寶安區文化館總館立足嶺南地方文化、了解中華傳統、展望祖國未來發展等視角,策劃推出主題鮮明、新穎多樣的“我和我的祖國”國慶文藝演出活動,厚植和培育寶安區市民群眾知中華、愛中華的深切情感,從10月1日至5日,聯合沙井街道分館,每天下午兩點半和晚上七點半,在沙井街道海上田園分別舉行“我和我的祖國”國慶文藝演出活動,持續5天,每天兩場,共10場活動。每場活動近400名寶安市民群眾參與了現場歌會,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既有獨唱也有合唱,既有樂隊演奏也有方陣表演,既有歌唱祖國的紅色歌曲,也有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寶安市民群眾借著歌聲表達了對祖國的深情祝福,也表達對寶安追趕超越的堅定信念。活動由沙井黨工委、沙井街道辦和寶安區文化館聯合主辦,將文藝演出送到旅游景點,進一步豐富景區的文化內涵,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也實現了“文化+旅游”的融合,活動期間,接待觀眾超過5000人次,實現了公共文化總分館的多方聯動、借力打力,實現了四兩撥千斤的高效運作。
4.公共文化總分館制的創新和發展構想
一是加強與各分館及服務點、社會主題特色館之間的業務交流。在總館舉辦一些文藝活動和書畫展覽時,主動邀請成員單位負責人參加,共同溝通交流;在分館舉行一些文藝活動時,總館派文藝骨干前去進行指導,分享經驗。加強互動提升聯動,從而更好地滿足群眾的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二是以數字文化服務為切入點,增強微信公眾平臺功能性和實用性,創新服務方式, 搭建“公共文化總分館”微信公眾號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起一個可以線上線下聯動的文化“數字平臺”。通過“數字平臺”發布惠民信息、文化服務菜單、文化電子服務地圖等,讓更多群眾通過該平臺了解更多惠民政策,同時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和群眾的需求,為居民群眾提供各種服務,真正搭建起一個聯絡感情、對話交流、共謀發展的新媒體平臺,為寶安群眾提供功能統一的公共文化配送、公益文化活動參與、全民藝術普及課程報名、在線學習等服務,力爭實現一站式、集成式、多媒體覆蓋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讓公共文化服務1+1>2,讓廣大群眾更加便捷地共享高質量文化發展成果。
三是健全完善文化館總分館標準化建設,深化推進總分館“八個統一”考評標準,到2025年全面建成“多方聯動、資源聯享、服務聯手、品牌聯創、統籌聯動”的創新型、特色化、生態型總分館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讓寶安人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5.結語
簡而言之,公共文化總分館制的建設作為一種公益性的事業,它是為全體人民服務的,是對文化藝術的一種普及,所以需要相關工作者有清晰的頭腦和明確的理解,大力促進文化總分館制的轉型,不斷地引入新的技術、新的方法,提升自身文化服務的質量,從而實現公共文化共享服務,釋放文化新活力??偡逐^制作為一種新興的探索模式,要充分發揮文化、黨建、民間社會組織的作用,通過文化培訓、文藝快閃、文化展演、體育競賽、保健講座等公共文化服務,努力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擦亮寶安公共文化新品牌,增強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力繁榮公共文化服務事業。
【參考文獻】
[1]溫玉梅、王娟、王津.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文化品牌[J].文化月刊,2019(06):90-91.
[2]黎暉.新時代基層文化館如何做好群眾文化工作[J].文化月刊,2019(06):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