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洲
(甘肅省臨洮縣文峰中學,甘肅 定西 730500)
化學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它具有較大的趣味性,比較能夠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有趣的化學實驗、復雜多變的實驗現象都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由于實驗課的準備工作以及后續處理問題都比較麻煩,更多的老師把實驗教學都轉到了課堂教學中,對于化學實驗也從親自動手操作轉到了通過多媒體播放網絡上的視頻。雖然這些同樣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和掌握,但是與前者相比,后者的學習興趣明顯不足,導致學生對化學學習失去興趣。
化學作為高考中的基礎考試科目,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講課內容都是在為高考打基礎,因此從高一開始所有老師都把教學重點放在了提升化學成績這一問題上,忽略了對學生的化學思想的培養。但是就化學而言,學習絕不僅僅是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更應該將所學知識應用在生活中。例如高一所學的除水垢的反應原理,這就是一個將化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結合的案例。水垢的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鎂和碳酸鈣,對于所學的化學知識來說應該是用稀鹽酸與水垢發生反應去除水垢,但是在家庭中稀鹽酸并不常見。因為除水垢的過程中發生的是復分解反應,利用鹽酸所具備的酸的特性,那除了用稀鹽酸在生活中還有沒有其他常見的可以替代的弱酸,答案就是醋酸。因此用醋除水垢是在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形式。可以用此問題激發學生的化學思想,既學習到了知識又對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做出了解釋。培養學生將化學知識與生活問題相結合的能力,是當前化學思想培養中的關鍵問題,應該樹立學生學習化學的正確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1]。
化學這門學科在初中的學習并不深入,因此上高中以后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渴望還是比較強烈的,學生對化學實驗的問題探索永遠都保持著新鮮感,渴望在一次次的實驗中尋找到最終結果,但是在真正課堂中可以接觸到的化學實驗卻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學生對化學課失去了興趣。有機化學中發生的化學反應大都比較復雜,主要側重于對烷烴、烯烴、炔烴以及芳香烴的研究,這部分知識所涉及的化學問題相對于無機化學中產生的問題來說還是比較難理解的。有機化學涉及的大多都是有機物的推理,通過化學反應推測每一環節發生反應的有機物的種類以及化學式,這就比較考驗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和靈活運用的能力。但是對于學生來說,由于化學課的枯燥無味,對化學學習產生了厭倦,再一次面對將知識融會貫通地運用起來解決問題的難題。不僅如此,現在的高中課堂由于課程時間較為緊張,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時間不斷減少甚至沒有,在新課程的學習中基本都是老師講學生在下面聽、記,這樣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阻礙了高中化學教育的發展和進步,所以這種模式下的課堂教學,對于化學教學中化學思維的培養是有一定難度的[2]。
實驗課堂對于學生的吸引性還是很大的,雖然有些復雜的實驗可能由于學校化學實驗室儀器不全或者化學藥品的購買較困難,只能通過老師的講解或者觀看網絡上的視頻去理解實驗現象的真正原理。但是有一些簡單的實驗老師完全是可以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看,或者讓學生親自動手探索其中的奧秘,激發對化學學習的興趣。但是現在的化學課堂,許多老師認為做實驗比較麻煩,而且影響課程進度,對于一些很簡單的實驗也是只通過講解其中原理,讓學生記憶,如此一來學生對化學課的興趣將大大降低。像高一階段最開始接觸的酸堿中和反應的滴定實驗就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實驗,而且在實驗過程中明顯的顏色變化,能夠有效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驗中所需的酸堿溶液以及酸堿指示劑也并不復雜,完全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觀察石蕊或者酚酞試劑的顏色變化來區別該溶液的酸堿性,而且通過做實驗也能夠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就酸堿指示劑變色這一問題,在化學考試的實驗題就經常出現,經過反應后的試劑可以使石蕊變紅,很明顯為酸性溶液。因為學生有親自試驗過或者看到過所以記憶力更為深刻。但是現在的化學課堂上學生已經基本喪失了實驗的權利,導致學生對化學喪失了探究的動力[3]。
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成績的提升是首要目的,但是如果僅僅是靠課堂上老師的講解以及課后習題的練習,完全達不到滿意的學習效果。化學作為一門傾向于理科的學科,這就要求學生們在化學的學習中應該通過理性的思維,在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中多去總結和發現學習的規律,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對于學生化學思維的養成,能夠讓學生在做題時用最短的時間在腦海中搜索到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知識點,然后再進行分析解答,這樣不僅縮短了學生做題的時間,對于知識點劃分明確也避免了對題目思考問題不明確導致的錯誤。眾所周知,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的重要性,因此在學習階段老師都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而化學思維的養成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思維模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使學生解放思想,形成有利于其發展的創新思維[4]。
化學的學習過程中各種物質本身的特性,以及不同物質之間發生的反應種類繁多,內容也較為繁瑣。就拿化學元素周期表來說,高中階段的學習并不需要學生掌握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名稱,大多數情況下只要求學生掌握前20個化學元素,但是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后面的鐵、銅、銀等元素也會出現,因此就需要對元素以及化學反應之間進行分類。對于金屬來說有金屬活潑性順序表,對于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復分解反應等化學反應中化學價的升高降低和分子之間的得失電子情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容易混淆,需要老師幫助理解、區分不同反應中的變化。對于相同元素所形成的不同產物,例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氧氣和臭氧、水和雙氧水等他們的共同點以及不同點,應指導學生進行討論研究,不僅可以讓學生對不同物質之間的同異性更加明確,還能夠培養學生化學分類的思維,從而提升學習效果[5]。
由于學校的經費問題,使得化學實驗藥品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獨立完成一項實驗,會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并不應該因此剝奪學生的實驗權利。對于一些簡單的、對儀器要求不高的實驗,而且在高中化學學習階段來說還是比較重要的實驗,可以讓學生通過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一項實驗,這樣一來,既達到了實驗藥品節約的要求,也彌補可由于實驗器材不足帶來的問題。而且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法進行實驗探究,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體會到小組合作帶來的美好體驗,也能夠感受到在小組成員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在分組過程中,老師還可以采用“幫扶政策”,讓學習程度好些的同學擔任小組長,在實驗過程中以及實驗結束后的實驗報告總結中,發揮組長的領導職責,幫助基礎相對較薄弱的同學,讓成績好的同學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成績不好的同學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化學的魅力,從而實現全班共同進步。這樣一來,不僅增強了學生對化學實驗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又能夠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習的思考。
知識來源于生活,而就高中化學而言與生活更是密不可分,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對知識的講解與生活相結合,充分運用生活中的例子來為化學實驗做論證,用化學實驗為生活中的現象作出合理解釋。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用化學小知識來解答,例如冬天常用到的“暖寶寶”,為什么拆開包裝袋就可以發熱?在袋子里為什么不能發熱?發熱原理又是什么?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可以通過高中化學所學習的知識對其做出合理解釋。而且現在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容易被所謂的“得道高人”施展的“仙術”所蒙騙,看起來透明的液體又加了幾滴同樣透明的液體怎么顏色突然發生了變化?就是這些常見的騙術基本上都可以用化學反應原理來解釋。所以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用心觀察,發現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化學現象,而且老師需要注重在知識與生活結合的過程中,總結問題的根本原因,切實感受化學的魅力,進而完成化學思維的培養[6]。
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為了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現在的高中生應該是具備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的新時代優秀人才。老師應該摒棄傳統教學觀念,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養成,就高中化學這一學科而言,老師需要注重學生化學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應變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也是當前教育改革下教師自身專業水平和素質的重要體現。少年強則國強,他們作為祖國優秀的下一代,只有其綜合水平得到提升,才能攜手共建祖國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