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
(渭南市生態環境局華陰分局,陜西 華陰 714200)
近年來,隨著我國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力度,頒布和修訂一系列與保護大氣環境的法規,以及加強實施有效的環保措施,我國整體PM2.5濃度大幅度下降,重污染天數明顯減少。那種在秋冬季易于出現的霧霾、灰霾等重污染天氣的頻次顯著降低,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矚目的成績。“十四五”時期,黨和政府對環保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勢下,更高、更嚴標準將逐步出臺。本文針對當前我國基層環保工作所面臨到“瓶頸”期,從基層環境保護工作的現狀入手,對當前基層環境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對策。
大氣污染是指由于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引起某些物質進入大氣中,比如熱電企業燃煤排放的大量氮氧化物和硫化物、石油化工及煉鋼焦化等企業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建筑工地和施工現場的施工揚塵、機動車尾氣排放和行駛帶起的道路揚塵、燃放煙花爆竹帶來的顆粒物和氣態污染物、露天焚燒生物質等過程排放的污染物進入人類所生活的近地面大氣層中。當這些物質的濃度超過人能承受的極限值或致使大氣自凈無法及時清除上述污染物時,破壞生態環境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發展,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被稱為大氣污染。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對基層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廣大基層環保工作者的努力下,“十三五”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矚目的成績,隨著“十四五”新環保形勢的到來,勢必會有更高、更嚴的標準逐步出臺,這對基層環境保護工作者來說是一大挑戰。大氣污染防治是一個需要政府各級單位參與,乃至全國、全民共同奮力的系統工程,從根源防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2.1 加快能源結構調整進度
2020年初秋冬季節受“疫情影響”,全國大部分工業企業停工停產,居民活動大幅度減少,但全國多地(尤其是京津冀、汾渭平原等防控重點區域)仍出現多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由此可見當前各行各業各個種類向大氣排放污染物已經遠超當前環境承載力,尤其是秋冬遇到不良氣象條件時(高濕、靜穩天等),擴散條件大幅度下降,往往是重污染天高發時節。在此基礎上,單純的應急減排并不能從根源起到大氣污染防治的目的,屬于“治標”。改革能源結構,多采用無污染或污染排放較少能源(如:風能、電能、太陽能、天然氣等),對現用燃料經行預處理(如:燃煤使用前脫硫),改革改進工藝技術(如:汽車制造行業采用全密閉機器人全自動噴漆)等均可減少污染物排放。最后在污染物進入大氣之前進行末端處理技術(如:除塵技術、吸附技術、回收技術、燃燒技術等),可大規模減少進入大氣的污染物總量。
1.2.2 根據區位優劣勢分而治之
不同區域環境內大氣自凈能力不同,不同時節氣象條件不同,小區域內的大氣環境承載力(即環境容量)便不同,排入同樣量級的大氣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程度也便不同。對于風力大、通風好、湍流盛、對流強的地區和時段,大氣擴散條件好,可接受較多的排放總量大、治理技術難的企業。盆地等較容易逆溫的地區和時段,大氣擴散條件差,環境承載力較小,可容納污染物量級較小,若排入較多污染則較容易會造成重度及以上污染。因而,根據地區區位優劣勢和時節、時段優劣勢進行企業篩選和分級管控尤為重要。
1.2.3 排放大戶工業園區位置選擇
工業園區是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集群升級的重要載體,也是工業大氣污染治理的主戰場,工業園氣體污染物排放是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對本地大氣環境質量影響巨大。不同區域內針對自身環境承載力及區域位置核算,對污染物排放大戶的工業集中園區進行位置選擇盡量選在城市下風向,同時園區廠址選擇、排氣筒高度、園區與居民生活區等要統籌規劃,避免污染物過于集中排放,造成局部區域的嚴重污染。工業園區位置的合理選擇和加強工業園區內企業污染排放管理能極大程度上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1.2.4 擴大區域綠化造林面積
茂密的植被是大氣自凈能力的“肺”,擴大綠化面積不僅可以有效降低空氣中的浮塵、霾等顆粒物,而且通過植物的呼吸作用能有效凈化空氣質量。植物不僅起到監測環境污染物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夠吸收、代謝污染物,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植物通過吸收、阻擋、滯留、吸附等作用能有效減少空氣中的污染物質,不同植物對不同污染物質具有不同的凈化能力,但想要有效凈化空氣卻要靠植物的群體作用,因此擴大區域綠化造林面積是有效改善空氣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1.2.5 全民參與大氣污染防治
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既靠政府統領、企業施治,更需全民參與、共同奮斗。大氣污染防治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市動員、全民參與、全域治理、全面防控、全力以赴。號召綠色出行,堅持低碳出行,減少私家車使用頻次,駐車時及時熄火,減少車輛原地怠速運行時間;全民參加植樹造林等環保工作;減少或者不使用生物質、燃煤取暖,盡量使用電、氣等清潔能源;禁放煙花爆竹,拒絕露天燒烤;堅決與破壞、危害環境的行為作斗爭,積極監督、舉報破壞大氣環境行為,嚴格打擊各種環境違法行為,形成全民參與、人人監督的良好氛圍。
2.1.1 基層中小型工業企業治理技術不成熟
當前我國基層中小型企業針對大氣污染防治管控措施了解面少,治理措施大多因政策引導而安裝,顯而易見的是治理技術均為最基礎、勉強等達到國家/地方現行最基礎的標準。如我國北方(汾渭平原一帶)針對VOCs治理,中小型企業大部分措施為“UV光氧+活性炭吸附”組合工藝,該工藝在較為發達地區被定性為治理效果低下且較易產生二次污染,已經處于逐步被淘汰地位。
2.1.2 基層中小型工業企業內部缺乏環境學科專業人才
在我國區(縣)級及以下基層中小型工業企業中(尤其是磚瓦企業等排放量較大企業),有專職環保部門的企業寥寥無幾,大部分企業內部無專業環保人才,甚至對自家企業安裝的一系列治理措施的工藝原理、運維注意事項等并不了解,直接導致尾氣等處理設施效率大大降低。
2.1.3 基層大氣污染治控缺乏專業人才和監測設備
大氣污染治理中涉及的PM2.5、O3等因子,均為近幾年新興的科學學科研究方向,而當前基層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最缺乏便是具有專業領域技術的科技人才,人才的缺乏導致現在基層環保工作遇到“瓶頸”。當前環境治理進展空前,隨著空氣質量愈發改善,治理難度相應提高,在此基礎上,專業的監測設備幫助環保工作者“答疑解惑”尋找污染源頭顯得尤為重要。
2.2.1 提高基層環保工作者專業能力
國家政府基層生態環境相關工作人員,面對新興的大氣污染防治科學技術研究,要積極投入環保事業,同時加強自身的專業能力提升,跟上時代進步,了解最新法律法規對大氣污染排放方面的限值。國家層面加強網絡培訓授課等手段的培訓工作,全面提升基層環保工作這的專業能力,使之取信于民,服務于民。
2.2.2 加強基層工業企業培訓
目前基層中小型工業企業針對環保方向專業人才匱乏的現狀,應該加大對工業企業的環保知識培訓,使企業從根源掌握治理技術的應用,同時承擔起該有的社會責任,降低污染物排放。如針對磚瓦企業,培訓其,使得掌握脫硫塔等工藝設備的原理和運維技術,避免出現因人操作不當或不了解其原理導致廢氣處理效率大幅下降。
2.2.3 加大科技投入,強化科技產出
針對現在基層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遇到的“瓶頸”,空氣質量改善幅度開始減小或停滯,應該增大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科技投入,如進行道路積塵走航、VOCs走航、雷達走航/定點觀測、組件微小行組分站、PM2.5源解析、臭氧生成敏感區分析等科學研究和科技投入。同時充分利用上述科技投入,利用科技支撐進行針對性的治理、考核機制,強化科技投入之后的成果產出,精細化管控,科技治霾、科技治臭氧。
2.2.4 高位推動,各職能部門協同防控
地方基層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能否全力推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方“一把手”或分管領導的決心,只有在高位推動的基礎上,各部門協同防控治理,才能使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成果更加顯著。
對于當前我國基層環保工作所面臨的“瓶頸”問題,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探索適合本地的治理方式、方向。就普遍而言,在環保法律法規的普及教育不斷深化,環保工作得到廣大群眾理解和支持的基礎上,采取“專業精英加決策者”模式更適合基層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專業精英就某一專業領域問題看得深、看得透,但他們無法調動區域資源;而決策者可以調動大量的資源,卻無法事事精通。因此,他們分開可能難成大事,但將二者結合得好,再大的危機都能演化為機遇,再高深復雜的問題都不是不解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