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邨
讀到一篇網文,說的是“韓國年輕人興起當藍領”。一位芳齡不到20歲的李小姐,曾旅居澳大利亞,因受前輩影響,加之自己的興趣愛好,對木工情有獨鐘,職業理想就是當木匠。這位女孩非常有主見,認為自己的職業生涯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毅然決然地放棄考大學,甘愿給當木匠的父親打下手。殊不料,歷練幾年后,如今已然是韓國一家住宅建筑企業最年輕的“木匠師傅”。她傳出金句——“木工既是嫻熟的技術工人,也是造型藝術家,更是房屋建造者”。然而,社會對她的偏見似嫌不公平,引起強烈反響。最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主流媒體在報道中說:在許多人的印象中,藍領受教育程度偏低,從業者多數年齡偏大。如今,隨著擇業觀發生變化,韓國出生的“千禧一代”,乃至于“05后”的年輕人中,一些人喜歡上了藍領工作。在他們看來,相比“朝九晚五”坐辦公室,工作時間頗具彈性,處理人際關系之壓力更小,且薪水待遇也不差。
“藍領情結”引發人們的深思熱議,其本質問題則是對“勞動”“社會分工”的理念和認知差異。其實,“藍領”、“白領”是舶來品。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年前,姑且不去考證。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白領”指從事腦力勞動的職員,如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政府公務人員等,他們工作時多著白色襯衫:甚至形成“白領階層”。“藍領”則泛指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他們勞動時一般穿藍色工作服。如仔細想,這個概念的形成和讀書多少或勞動中用書本知識多少有關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更看重腦力勞動;“書中自有黃金屋,有女顏如玉”,視讀書成才是上策。這些已然被時代淘汰了的觀念,往往“沉渣泛起”,左右人們的行為。時下的“考研”“考博”熱,熱得有點“心之官”發昏。
令人高興的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尤其是市場經濟帶來的空前繁榮,培育了時代“新新人類”的觀念。家國情懷,新人們的“自信”充滿希望,新人們的“自知”直面現實,新人們的“自我”張揚才智,一代“新新人群”奮發圖強,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和踐行者的曙光。“一無所有”的呼喚是“打拼的理由”,留下空谷足音。
我輩最難忘的經歷是“中關村”從發軔到中興,走出“象牙塔”的學子起步時多有干過“藍領”的工作歷練。愛國者攢機,聯想地攤,教書育人小廣告,還有小米作坊……沒有“螞蟻雄兵”的勤奮,沒有“快遞小哥”的奉獻,沒有敢于“弄潮兒”的理想,那有今日中關村的輝煌!咖啡館的凝思,科學城的縝密,理想照進現實,迎來神州大地的創新和富強。“盍各言爾志”,各有千秋,行行出英才,家國情懷何必論“白領藍領”。并非“學而優則仕”,“腹有詩書氣自華”也多有“銹才”,“身懷絕技一招鮮”常常改變命運。
國人中的“藍領”,從古至今,不乏英才。最高的贊譽是“工匠精神”。木匠祖師爺魯班的技藝,至今誰敢班門弄斧,還是一句成語。今天的“中國制造”名滿天下,沒有精益求精的“藍領大工匠”,只能是紙上談兵。“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人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保障。這是我國走向制造強國的必經之路。
對于時下年輕人掀起的“藍領”熱潮,專家感嘆,“這種就業市場上的‘轉向’早該發生”,大有“相見恨晚”的意味。“許多年輕韓國人爭先恐后進入少數被認為有聲望和受人尊敬的大學和企業。盡管這種追求最好的雄心和勤奮是韓國快速工業化的重要因素,但這個國家需要的遠不只是醫生和律師。所有工作都應受到尊重并得到公平的報酬。”由此聯想到國情,一些人張口就“清華”“北大”,言必稱“哈佛”“劍橋”,對一些技工學校視為“雕蟲小技”者流,可以休矣。
由白領藍領的議論,驀地想起了墨子。毛主席說“墨子是一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借用魯迅的筆墨表達,墨子是“中國的脊梁”!在我心中墨子是“白領藍領”集于一身的典范。翹盼在百年難遇的巨變時代神州孕育出時代的墨子。“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們趕上了歷史的“黃金時代”,博士養豬放牛,碩士做“快遞小哥”,胸懷祖國,心系人民,都是風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