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明
“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是國際醫學與生物工程領域著名的學術組織,匯聚了世界醫學與生物工程領域眾多精英,其中包括3位諾貝爾獎得主、18位美國總統獎得主、195位美國工程院院士、43位美國科學院院士、94位美國醫學院院士。2021年2月,該院選舉產生了2021年院士,我國神經解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國輝,感染病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肝膽外科、肝移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龐代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陳春英5位學者當選,陳春英是5人中最年輕的一位。
陳春英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湖北省化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上學后學習十分勤奮,各科成績在班級里均名列前茅。或許受到父母職業的影響,陳春英兄弟姐妹4人上中學后都喜歡上了理科課程,陳春英不僅數學、物理課成績好,而且對化學課情有獨鐘,除了每次考試均能得高分外,參加各類化學競賽也能取得優異成績,心里很有成就感。4個孩子都喜歡理科,這讓曾是教語文、歷史的中學老師、一生酷愛古詩詞的爺爺有些不甘心,認為家里都成了數理化的天下,自己沒了知音,于是覺得陳春英既聰明又伶俐,便悄悄勸她學文科。那時,臺灣女作家三毛的書在陳春英這一代年輕人中十分流行,陳春英對三毛這位天南海北到處流浪,能夠接觸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新鮮事物的記者非常敬佩,也對記者這個職業產生了好奇心,面對爺爺的“鼓動”,一時間是到文學海洋中暢游,還是到化學世界領略奇妙變化,成了陳春英心中的一道選擇題。而就在這時,市里要舉辦高中生化學競賽,學校為了支持準備參加競賽的學生備賽,特地開放實驗室供大家練習。一次陳春英和準備參賽的同學在實驗室里做實驗,試驗做了好長時間,由于全神貫注,精力都集中在實驗上,做完后抬頭一看,才發現實驗室里只剩下她一個人了,管理實驗室的老師見她終于完成了實驗,微笑著對她說:“你太投入了,競賽一定能取得好成績!”后來陳春英果然在激烈的競賽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面對老師、同學們的贊譽,陳春英突然想起了賽前自己做實驗時,偌大的實驗室里最后空蕩蕩的只有她一個人那一刻心中的感覺——寂靜的能聽到成功完成實驗的心跳聲,激動中涌動著一種妙不可言之美。此后陳春英耐心說服爺爺,下定決心,一生與化學相伴。開明的爺爺雖然有些遺憾,但對她的決定表示尊重。
2019年,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陳春英團隊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正是憑借對化學的濃厚興趣和熱愛,高中畢業后陳春英考取了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化學系,一直讀到博士,1996年順利完成學業,獲得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醫學博士學位,以良好的綜合素質進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并留所工作,致力于納米材料的生物效應與安全評價、新型醫用納米材料的構建及其在生物醫學領域應用的研究。
2001年陳春英獲得了到瑞典卡羅林斯卡大學諾貝爾醫學生物化學研究所進行博士后研究的機會。來到瑞典這個古老而美麗的北歐國家,陳春英顧不上欣賞當地旖旎的自然風光和厚重的人文勝景,一頭扎進知識的海洋,如饑似渴地為自己充電,每天宿舍、研究所兩點一線成了生活常態,挑燈夜學更是家常便飯。
就這樣,一年后陳春英圓滿結束了在瑞典的深造,帶著滿滿的科學收獲回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經組織安排,出任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實驗室課題組組長,從此開始全身心投身到納米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應用中。納米即為毫微米,是一個長度度量單位,1納米等于10的負9次方米,比單個細菌的長度還小很多,因此達到納米尺度的材料,會表現出迥異于一般物質的理化性質,在一些傳統手段一籌莫展的地方有驚人表現。陳春英的研究方向是——高效低毒抗腫瘤納米藥物的研制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典型納米材料與生物體相互作用的規律及其影響因素;易感人群環境污染物長期暴露的分子毒理學研究;核分析與同步輻射技術及組學技術用于生物體系納米顆粒暴露和效應標志物的研究等,她和許多成就卓越的科學家一樣,搞起科研工作來有一種“拼命三郎”的精神,“我這個人的特點就是做事情比較專注,比較投入,也肯吃苦。”陳春英如此評價自己。事實也的確如此,她常常為了一項實驗廢寢忘食,餓了吃點面包、喝點礦泉水,困了就在實驗室里打個盹,直到取得階段性滿意成果為止才肯好好休息。而每一項實驗圓滿結束后,陳春英都會及時匯總實驗數據,書寫研究論文,在這方面她從不懈怠,以每年平均10篇左右的數量在全球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生物科學研究方法分冊《自然-方法》等權威雜志發表,且篇篇都是高質量的智慧結晶,很快成為納米研究領域引人注目的一位年輕女科學家,受到有關方面的關注,2006年被調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擔任“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入職后陳春英潛心科學研究,屢擔重任,率領一支20多人的科研團隊,先后主持完成了科技部900多項目課題的研究,以及國家重點研究計劃“納米科技”專項、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等的研究,還完成了歐盟第六、第七框架計劃、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國際原子能機構協調研究計劃等多項國際合作項目,成為國家“納米科技”重點專項首席科學家,被譽為中國“納米派女掌門”。
陳春英是那種勇于挑戰的科學家,進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不久,她就將目光瞄向了癌癥治療這一世界性難題。癌癥目前仍是全球最難醫治的疾病之一,對于身患癌癥的病人,外科手術仍無法根治,而且無論是外科手術還是放療、化療,傳統的治療手段都會嚴重破壞機體免疫力,很多人即便通過醫治躲過了生死劫也無法重新擁有健康的體魄。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多年來全球科研人員都在致力于研發更準確打擊癌細胞的藥物。面對這種現狀,陳春英決定用自己所學,另辟蹊徑,在納米技術治療癌癥上進行研究。她認為納米材料的理化性質在治療癌癥的戰場上,一定會有用武之地。
陳春英很快帶領團隊投入到科研攻關中,每天廢寢忘食搞研究,常常到了關鍵時刻,飯都顧不上吃。俗話說“天道酬勤”,經過數年攻關,反復研究,她終于發現,納米材料一方面可以作為載體,把抗癌藥物定向運送到腫瘤所在的位置;另一方面還能直接作為藥物打擊腫瘤細胞,這就可以改變傳統治療方法的極大副作用,實現對癌細胞的靶向治療。陳春英的研究成果,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抗癌策略,如果說傳統治療方法是容易誤傷正常細胞的“霰彈槍”,那納米治療方法就是能精確打擊癌細胞的“狙擊搶”。此后,陳春英又帶領團隊在納米材料治療癌癥的安全性上取得重大突破。她根據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對溫度更加敏感,42℃左右就能殺死大多數癌細胞,研發出一種叫“金棒”的納米材料,不但可以作為抗癌藥物的載體和CT成像時的對比劑,還能在近紅外領域吸收很多熱量而具有熱療作用。陳春英的這項研究是人類第一次發現可以將熱療、藥物載體和CT成像對比劑統一在同一種材料上治療癌癥。陳春英還發現,納米顆粒的大小、組成、形狀、顆粒表面的修飾物等多種因素,都是決定納米材料是否安全、有效的關鍵因素,她的這些研究成果為納米藥物的開發和應用,確保這些極其微小顆粒進入細胞后不會損害正常細胞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建立了良好基礎,為治療癌癥開辟了一條新路,很多國內外專家說:隨著納米生物醫學技術在治療癌癥方面的研究完善,不久的將來,這一治療方法,一定能幫癌癥患者從病魔中解脫出來……
陳春英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20余年來,陳春英一直奮戰在納米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特別是納米技術抗癌治療前沿,取得了豐碩成果,不僅先后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230余篇,被引用1.8萬余次,主編中英文專著6部,申請發明專利17項,201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還得到了業界和社會的認可,2014年入選“全球高引用科學家”名錄,是當年入選的中國大陸5名女科學家之一,成為“藥理學與毒理學”領域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全球133位科學家中的一員,2015年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16年當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21年2月,當選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2021年4月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榮譽稱號,2021年8月,入選中國科學院公布的2021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如今,陳春英依然在自己的科研領域忙碌著,為祖國納米科技的發展做著貢獻。“成績只代表過去,榮譽是對我的鞭策”——陳春英如是說。寥寥數語,盡顯巾幗女杰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