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硯

疫情持續近兩年仍沒有平息的跡象,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得到發展機會,而更多的新興技術也得以研發問世脫穎而出、蓄勢待發。
疫情對一些傳統行業造成較大沖擊,但一些新興產業如在線教育、在線消費、無人配送、醫療健康等卻在疫情中展現出成長潛力。以此為契機,疫情催生出來的新技術應用也為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經濟發展帶來機會。
疫情之下,新冠病毒由于會提升人體體溫,紅外感應技術成為首要技術應用,通過技術革新后的紅外感應技術產品成為檢測新冠病毒患者最為直接的偵測手段。通過紅外感應技術,可以有效感知鏡頭前各物體的溫度,其精度可以達到±0.3℃左右。
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技術也開始廣泛應用于醫療行業,根據醫療機器人的性能不同,不同的機器人擔負著不同的任務。通過這些機器人,可以有效防止病毒在人體之間的傳播和感染,同時也可增加工作效率,更好的服務于醫院。
一般來說,無人機技術主要應用場景是農業、地形勘測、交通等,在本次疫情中,技術應用中的無人機攜帶喇叭和mic實現遠程交流,從而實現遠程溝通,有效掌控進行疏導等工作。
疫情之前,空氣過濾器主要通過把空氣吸入并通過過濾網,能有效過濾空氣中的PM2.5等顆粒。疫情之初,其并沒有有效過濾空氣中病毒的功能。隨著市場需求增加,企業開始研發針對醫療產業的過濾器,一些經過技術改造后的空氣過濾器能有效過濾空氣中的病毒,從而產生大量清潔的空氣,成為空氣過濾器市場的新寵。
為了提高生產力和增加營收,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流數據分析等新技術項目增加。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對客戶的洞察力和基礎設施的管理,在本次疫情中各項物聯網技術也將得到更好的發展和體現。
疫情催生出許多關聯的新技術開發與應用,成為災難中的亮點。而更廣泛意義上的新興技術,也在不斷研發問世。
世界經濟論壇《十大新興技術報告》列出了2021年誕生、將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影響世界的一系列有可能顛覆現狀、刺激真正進步的新技術發展,包括可能徹底改變農業、健康和空間面貌的新技術、自我施肥的作物、按需生產的藥物、呼吸感應診斷和3D打印的房屋等。
作為最重要的農業新興技術之一,研究人員計劃讓農作物如玉米等實現自我施肥,研究人員模擬豆類和細菌之間的共生分子交流,以創造根瘤——豆類的天然肥料工廠。另一種方法是,使通常定植于谷物根部的土壤細菌(但通常不產生根瘤)學會產生氮化酶,氮化酶是一種將大氣中的氮轉化為與植物兼容的氨的關鍵成分。
而一種通過吹氣就能診斷疾病的新技術,讓人對未來診療充滿了想象:對病人來說,測試疾病可能就會像呼氣一樣簡單。傳感器可以通過對呼吸中包含的800多種化合物濃度進行采樣來診斷疾病,如丙酮含量升高表明病人患有糖尿病等。在呼吸化合物流過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時,這些傳感器會感知到電阻的變化,然后算法會分析數據。在2020年初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傳感器在新冠病毒檢測方面達到了驚人的95%準確率。
更多的新興技術正在誕生中。疫情之下,雖然人類生活面臨重重困難,但新興技術革新與應用也給人類未來帶來更多的希望。
隨著生物技術發展,利用全息技術和來自表觀遺傳學的洞察,研究人員得以識別那些能有力預測疾病的生物標記,這就為積極治療提供了方向和目標。據天使空間從以色列合作伙伴得到的確證,以色列一項改變衰老狀態的生物學研究,科學家使用氧氣療法逆轉了生物衰老的兩個關鍵指標“端粒縮短”和“衰老細胞積聚”。在未來,健康長壽不再會是難事。
3D打印也迎來新發展,技術取得了跨越式發展——用當地采購的材料、粘土、沙子和當地的纖維來打印建筑物——這解決了大約95%的需要運輸到建筑工地的材料問題。這種新興技術有可能會顛覆很多國家的房地產建筑業。
更多的新興技術正在誕生中。疫情之下,雖然人類生活面臨重重困難,但新興技術革新與應用也給人類未來帶來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