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枝

徐鳳芹
在西苑醫院杏林苑二樓辦公室見到徐鳳芹副院長,她一頭精干的短發,一雙笑瞇瞇的眼睛,有著掩不住的熱情和凌厲,讓人印象無比深刻。她說話爽快干脆,一派軍人作風。若不是之前查了資料,真的會以為徐鳳芹曾經當過兵呢。年輕時她一定是個清秀的女孩,如今歷練成岐黃學者著名醫生,風采依然不減當年。
徐鳳芹笑如春風,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那笑容一下子把她和別人之間的緊張和陌生放松拉近了,這種不同于別的醫生的氣質,正是她獨特的人格魅力。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故鄉山東將它特有的印記烙在了徐鳳芹身上,她骨子里的善良質樸和豪爽不會隨著時間及遠離家鄉工作而發生任何改變。
回想起當初,徐鳳芹感慨良多。從1979年參加高考來到北京,已整整四十年了,用她的話說,那些過往恍如昨日。在國家剛恢復高考制度后的期待和憧憬中,她努力學習,用知識改變命運。79年的高考,讓她如愿以償地考進了北京中醫學院(現在的中醫藥大學),成了文革后村里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大學生,也成了鄉親們教育子女的楷模。要知道,那時大學錄取率僅僅只有6%,大學生是天之驕子啊。能考上大學以實屬不易,更何況是北京的大學。
剛來北京,這個令她無比向往的地方時,一切都那么令她激動、新奇、興奮。但徐鳳芹并沒有被花花世界蒙蔽雙眼,忘記自己的初心。一進入大學后,她便如饑似渴地投入到整個學習當中,發奮要成為一名救死負傷的好醫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人民造福。
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多年的努力她的愿望終于實現了。大學畢業后,她被分到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工作,成為一名中醫心血管科醫生。她努力工作,跟名師、讀經典、做臨床,如今她已經成為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岐黃學者、農工民主黨海淀區委主委、海淀區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當然,她不僅是一名好醫生,更是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她作為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為改善廣大民眾的醫療衛生狀況,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提案。
徐鳳芹在長期不辭辛勞的走訪調研中發現,北京一些偏遠地方還存在著醫療空白村。有些地方沒有村衛生室,有些地方即使有村衛生室,設備也非常簡陋,有的甚至只有一副聽診器,因為沒有醫生,設備長期無人使用都落滿了灰塵。這樣三級診療網絡的兜底部分,等于沒兜住。因此,徐鳳芹政協會上提案:將村衛生室納入鄉鎮衛生院管理,并給村醫基本生活費用保障。目前這一提案,已經在北京全面推行。
昌平流村鎮高崖口村,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村里居住的大多都是老人,當時村里沒有衛生室,村民看病非常不方便。2015年,北京中醫健康鄉村行中,徐鳳芹帶領她的團隊來到昌平流村鎮高崖口村,幫助高崖口村建立起了村衛生室,中醫健康小院,購買了醫療設備,還定期到那里坐診為村民看病。當地的村民們和徐鳳芹以及她的團隊都建立起了很深的感情,仿佛徐鳳芹就是他們村里的左鄰右舍般親切。要是他們有一段時間沒去,鄉親們就會打電話給徐鳳芹,說大家又想她了,想請她過去呢。徐鳳芹自己說,她就是從農村出來的,所以特別關注農村的醫療狀況。她在提案中建議,衛生政策要向農村傾斜,加大農村醫療衛生的扶持力度,加強村衛生室的建設,堅決消滅衛生“空白村”,讓村醫享受鄉鎮衛生院醫生的同等待遇;沒有村醫的鄉鎮,鄉鎮衛生院要成立流動診所巡回診療,所需經費由各級政府按不同比例列入年度預算安排,并與脫貧掛鉤;加強對村衛生室的組織領導,促進中醫藥各項政策在農村醫療服務機構的落實;推動優秀中醫藥人才向農村醫療機構的流動。
目前,中國已經跑步進入老年社會,養老問題亟待解決。徐鳳芹還是中國中醫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她也特別關注老齡化問題、關注養老問題。
在日常工作中,她經常遇到一些“主動住院”的病人。他們的疾病其實并不需要住院,但基于住院醫保報銷比例更高的考慮,他們要求住院。有的老年病人,肺炎治療結束了,還要求住院治療;有些失能老人,住了院就不出院。這是因為他住院有醫生、護士管著,醫保還報銷,離開醫院去了養老機構,什么費用也不能報,還沒有專業護士。因此,徐鳳芹提出了“長期護理保險機制”,力求向國際化靠齊,推動養老事業的發展。
不僅如此,“有些小病在門診就能解決,但因為很多省市門診不能報銷,有些患者有病不去看,結果小病拖成大病,最終因病返貧。”因此,醫保相關部門應適當提高門診就醫的報銷比例,擴大門診就醫報銷范圍,從而真正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她建議,原來用于“住院醫保”的錢應適當向“預防醫保”、“門診醫保”方向轉移,“要鼓勵老百姓看門診,而不是住院。”為此,徐鳳芹通過建立各省負責醫保的聯系人微信群,進行調研交流。
對于北京各家醫院的“信息孤島”現象她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徐鳳芹發現,每家醫院都投入巨資建設信息化服務平臺,但是病人就診的信息并不與其他醫院共享,病人此前在其他醫院的就診情況查詢不到,以前接受過哪些診療、使用過什么藥物也一概不知。她建議,北京所有公立醫院信息共享。“如果醫生只要打開病人的病例就可以看到病人在所有醫院里看病的記錄,無論對于診療還是防止藥物濫用,都有非常大的益處。”
她還建議把“治未病”科相關配套制度和落實措施盡快健全,“包括醫保報銷等,都與患者們關系密切,才能更好地推廣中醫治未病。”記得2017年1月,市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期間,時任代市長的蔡奇來到海淀團參加審議并聽取意見,徐鳳芹爭取到了寶貴的發言機會。她建議加強中醫“治未病”在預防保健中的作用,通過宣傳中醫“治未病”理念,倡導疾病預防為主,讓民眾更多地掌握養生保健知識,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民眾健康素養,未病先防,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漸,既病防變,病后防復,使大家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令她沒想到的是,時隔半年,市中醫管理局向她發來邀請,做“中醫治未病五位一體防治高血壓方案”的首席技術官,制定相關干預方案。直到這時,她才知道,自己的建議已經被列為市政府2017年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回想到這些,徐鳳芹頗有感觸,“當時,蔡奇同志很認真地傾聽、記錄每一位代表的發言,我說完他并沒有立即給出回應。但沒想到的是,對這個建議他不僅記在本上,更記在了心上,很快就落實了。”
今年兩會上的提案中,徐鳳芹建議取消中西醫結合人才執業范圍限制,明確中西醫結合人才與中醫西醫人才享有同等執業范圍,從而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消除中醫藥臨床使用中的隱患,讓更多患者受益。
徐鳳芹說,政協委員既是一種榮譽,更是黨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唯有盡心竭力,才不辜負人民的期望。為撰寫出高質量的提案,她不但平時加強學習,在工作中也細心觀察,發現問題后認真調查研究、找到解決辦法,認真履行著一個政協委員應盡的職責。
2003年春天,那場席卷北京的SARS瘟疫至今令人心悸。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一向沖鋒陷陣的徐鳳芹,這次自然是第一個報名參加。她拿起筆在報名表上簽字的時候,邊寫邊說:“只要徐鳳芹的名字簽上,有可能就是第一批上一線的人員”。SARS病毒肆虐,對于SRAS這一突發疫情,醫學界都不甚了解。作為心血管病專家的徐大夫也只能在網上查詢相關的材料,再根據病情研究治療方案。經過研究,大家一致認為激素用量過大,應該減量。于是,第一天治療,他們就決定對病人的激素用量減半。經過一天的觀察,病人的病情沒有惡化,他們繼續減半,加入中藥治療,病人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并逐步出現好轉,顯示出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與特色。

徐鳳芹跟我們說,她第一天上主班時進病房查房,讓病人伸出舌頭,病人一下大哭起來,讓她吃了一驚。她耐心地詢問病人怎么了,病人激動地說:“從來沒有人讓我摘下過口罩,這么近距離地和我說過話,我是要好了嗎?”她不斷地安慰這位病人,為他講解正在逐漸轉好的病情,告訴他應該注意的事項,這讓他重新燃起了信心和希望。
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實他們每一位上一線的醫護人員,都做好了最壞的準備。一些私下留有小金庫的男醫生,都將小金庫上交并做好了后事安排,義無反顧地上了一線。那段時間,徐鳳芹正在寫在職博士論文,為了趕在奔赴一線前寫好這篇論文,每天晚上加班加點寫到天亮,唯恐留下遺憾。當時她愛人問她,都去一線了,博士論文對你就這么重要嗎?女兒更是心疼地哭了出來。可是徐鳳芹的心態非常好,完全沒有向愛人和女兒說過任何一句泄氣的話,而是手不離鍵盤,眼不離屏幕地完成著論文。她相信自己和團隊的同事們,或者說其實當確定自己的理想目標是成為一名醫者時就已經做好了犧牲自己的準備。
“去了一線,所有的都放下了,只有全身心的救治。”徐鳳芹說,他們每天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給病人做思想工作,讓病人們正確面對病情,無論病情是否真的好轉,都要安慰、鼓勵他們,為他們樹立信心,這對絕望中的病人,至關重要。
徐鳳芹記得,有一個病人,一個晚上按了三次緊急呼叫。每次都沒有具體的需要,但徐鳳芹并沒有為此生氣惱怒,因為她知道病人在這樣一間隔離病房里是何等的寂寞。她一次次地安慰病人,看到這些病人的孤獨、寂寞、無助與絕望,也讓她在治療中更加注重病人的心態調整。其實,不只病人,醫護人員也是非常緊張的。他們自己也被隔離在醫院,只能在病房樓頂散步。不知日月的他們,在樓頂上看到穿短袖騎自行車的人才恍然,夏天就快到了。而徐鳳芹用自身樂觀向上自信的心態,帶動著身邊的醫護人員。她從病房出來后,一手拿一瓶礦泉水,一飲之后,準確地投進垃圾筐,嫻熟而又瀟灑的動作,就像剛剛打了一場勝仗。
雖然SARS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但是發生的那些驚心動魄,那些感人至深,那些擔當和笑容,至今在人們記憶中,難以忘懷。徐鳳芹當年被授予“抗非典勇士”、“抗非典先進工作者”和“先進個人”稱號。
這些年來,徐鳳芹作為醫療專家去過很多國家級貧困縣,在山西、河北、內蒙、新疆、貴州都留下了她健康扶貧的足跡。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醫生,她一直關注著農村、農民,關注著弱勢群體。在深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她看到隨著醫保全覆蓋和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民看病不再難,但農村衛生條件和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仍需進一步提高,而且越是到農村越能體會到百姓對醫療專家的渴望,尤其是對簡便廉驗的中醫藥服務的渴望。
所以這些年來,她致力于通過健康科普講座,傳播養生健康知識,傳播中醫治未病的理念,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不斷提高群眾健康素養;利用互聯網技術,開通遠程醫療,為基層醫院的疑難危重病人,提供醫療技術支持,實現醫療扶貧零距離。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數千里之外的病人,足不出戶便能享受到西苑醫院醫療專家高水平、高質量的服務,這不僅降低了病人的往返費用,還為病人贏得了寶貴的救治時間,開啟了醫療扶貧的新篇章。
在健康扶貧中,令徐鳳芹難忘的就是2007年援疆工作。當時她代表著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代表著北京的專家,沉重的責任感和擔當,讓她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了。
徐鳳芹清楚地記得2007年8月27日這個日子,那是她被提前派往新疆的日子。本來原定該出發的前一名醫生生病了,院長找到她,問她能不能去。當時她在國外讀書的女兒也正打算回國和父母團聚,但她毅然按時飛往新疆,放棄了與女兒的團聚。一去半年,愛人又因為工作原因在外地一年,一家人一年半的時間不能相聚,但是徐鳳芹沒有怨言,還是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了。
到了新疆后,她發現,當地醫院規模很大,但醫療水平與北京的三甲醫院還有一定的差距。新疆的冬天比北京寒冷,病人也非常多,病區里連樓道都住滿了病人,他們都很希望找徐鳳芹這個北京來的專家看病。雖然病人很多,但徐鳳芹從不推辭,每次都和顏悅色地用她精湛的醫術,為這些病人解除病痛。
還記得一個周日早上8點多,她在公寓里接到科室值班醫生打來的電話,有一個高血壓急癥急性左心衰、腎衰的病人,血壓非常高,不能平臥,大汗淋漓、喘憋、喉中痰響。經過值班醫生搶救后,病情控制不好。那天下的雪特別大,打電話的醫生說:“主任,病人強烈要求您給他看病,我不得不給您打,真不好意思,周末打擾您。”她掛了電話飛快地穿好衣服奪門而出。頭上的鵝毛大雪,腳下是厚厚積雪,身體里是滾燙的熱血。

在健康扶貧中,令徐鳳芹難忘的就是2007年援疆工作
援疆期間,徐鳳芹負責心血管一科、二科、高血壓科、干部科的急危重癥及疑難病的查房工作,每周出一次專家門診,病人都很多,經常顧不上吃飯,非常辛苦,可醫院老年病科沒有援疆專家,他們也非常希望得到徐鳳芹的指導,希望她也能每周到老年病科查房一次。徐鳳芹二話沒說答應下來,她希望盡己所能,多為當地的患者解除病痛。
徐鳳芹除了5個科室的病房查房外,還進行了多次學術講座及健康教育講座,并遠赴新疆精河縣等地義診。她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高血壓、心衰、心律失常和冠心病等病癥,起到了異常的療效,受到當地人的高度稱贊。同時,她還帶教了當地10余名住院醫生、主治醫生、副主任醫師,為當地培養了一支骨干力量。她深知,援疆的時間有限,應該打造一支永不走的醫療隊伍。
從徐鳳芹的辦公室出來,情緒卻一直留那里。徐鳳芹那毫無芥蒂的談吐和真誠,豁達的心胸,幽默的話語,爽朗的笑聲,以及她的正直和坦蕩,像一縷春風,感受過的人都在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向一個人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傳承,我們要將徐鳳芹如春風似清流的品質帶到更多更遠的地方,溫暖人間更多的人。
徐鳳芹,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岐黃學者,陳可冀院士的入室弟子,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委員,海淀區政協副主席,農工民主黨海淀區委主委。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曾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科學院及北京市科技進步獎,獲得中國中醫科學院“抗非典勇士”、“抗非典先進工作者”、農工北京市委“抗非典先進黨員”以及優秀援疆干部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