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槐榮
家父王挺(1919.8~1991.4),福建長汀縣濯田王家巷(今東山村)人,1931年7月參加革命,1937年10月參加中國共產黨。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后,9月6日起義軍進駐汀州城,停留8天,播下了革命火種,幫助建立了中共長汀地方黨組織。1929年朱毛紅軍第一次攻占汀州城,后敵我幾經拉鋸。1931年紅十二軍攻占汀州城。是年,中共汀州市委、蘇維埃政府、總工會相繼成立。1931年春,長汀縣少年先鋒隊成立。父親生前給我說過,他12歲參加革命,當童子團團長;1933年4月參加紅軍。
父親參軍后編入閩西子弟兵組成的紅軍第34師102團當戰士。1934年9月父親調到八軍團紅24師71團當戰士。紅34師6000多人在湘江阻擊戰犧牲殆盡。父親成了調離紅34師的幸存者之一。
1934年9月,父親所在的紅24師歸紅九軍團指揮,參加了“長征前最后一仗”即松毛嶺戰斗。1991年秋,我回長汀老家,途經松毛嶺,有人給我講述了當年松毛嶺戰斗的慘烈,說戰斗結束后至解放,當地的老百姓都忌憚上松毛嶺。1934年9月23日,國民黨軍10萬人向(長)汀連(城)交界之松毛嶺發動進攻。松毛嶺是中央蘇區的東大門,在“保衛松毛嶺就是保衛汀州、保衛瑞金”的口號鼓舞下,紅軍兩萬余人與敵浴血鏖戰七天七夜?!堕L汀縣志》記載:“是役雙方死亡枕藉,尸遍山野,戰事之劇,空前未有?!边@場戰斗紅軍傷亡1萬多人,是中央紅軍歷次戰斗損失最大的。有的百人建制連,打得只剩一二人。1956年松毛嶺山火,撲滅后滿山都是人骨,單單在當年的七嶺高地就收遺骨2000多具。當地建無名紅軍烈士合葬墓三處。
紅九軍團是9月30日撤出松毛嶺的,遂向紅都瑞金集結參加長征。為保障主力紅軍轉移,紅24師和地方紅軍奉中革軍委“汀州十月份不能丟”的命令浴血奮戰。父親生前告訴我,他們紅24師是留下的唯一主力部隊。
這年的初冬,留守蘇區紅軍部隊繼續與敵人硬拼,造成無謂犧牲。11月22日,蘇區紅軍主力24師于謝坊設伏,殲敵半個旅,預期愿望未能實現,還暴露了自己。敵發現中央蘇區尚留有紅軍主力,到處尋找紅24師決戰,形勢越來越緊張。1935年2月中旬,中央蘇區全部喪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中央軍區以及贛南省黨、政、軍機關和紅軍部隊共約1.5萬人,均被困在會昌縣西江和于都縣黃龍、寬田之間狹小的地區內,經費、糧食、槍支彈藥已十分缺乏。

王挺
這時,遵義會議后確立毛澤東為代表的新中央領導,于2月5日給中央分局電報“分局應在中央蘇區及臨近蘇區堅持游擊戰爭……”于是,便有了史稱的“九路突圍”。家父所在的紅24師71團九個連1200余人,在中央軍區參謀長兼團長龔楚(后叛變)率領下,向湘南突圍,執行收容西征的紅34師失散隊伍,并在該地區發展游擊區任務。2月下旬,部隊到南雄邊界,遭廣東軍襲擊,團參謀長賀敏學(毛澤東夫人賀子珍之兄)率部抵抗,掩護大部隊轉移后突圍,一路收容掉隊和打散人員200余人,約2個連。家父回憶“我們連被敵人截斷,參加油山游擊支隊”。部隊不久就和突圍到油山的項英、陳毅會合,4月贛南軍區司令蔡會文和少共贛南省委書記陳丕顯率突圍部隊也到了油山,隨后即召開了“長嶺會議”,確定了以油山、北山為主要根據地,依靠群眾,堅持游擊戰爭方針。至此,父親投入到艱苦卓絕的粵贛邊三年游擊戰爭。
父親先是編入總部直屬隊,曾給陳丕顯當過警衛員,后調三南(龍南、虔南、定南)游擊支隊當偵察員。父親去世后,我仔細閱讀了他的《游擊生活回憶》 《在南山與三南之間》 《一點回憶》等回憶文章,深切地感受到他能堅持下來,是“三靠”,即“一靠堅定的信仰,二靠黨組織,三靠人民群眾”。
紅軍主力長征,留下的人們,面臨極為嚴峻的考驗。敵人集中幾個保安團“圍剿”紅軍游擊隊,實行搶光燒光殺光政策。敵人“在每一個山口或村莊住上保安團的人,筑起碉堡,到處布滿了崗哨,還有村里的地主惡霸……每當他們聽到有狗叫的聲音或稍有動靜,他們就從四面八方敲鑼呼應,揚言捉‘土匪’”。冬天“極大部分同志患感冒,經常要咳嗽,我們總是盡力抑制著,實在熬不住時候,就在地上挖一個泥洞,把嘴貼在洞里咳嗽”,以免發出動靜。晝伏夜行轉移,他們走的都是人跡罕至的地方,天黑、山陡、路滑。伸手不見五指的夜里,“我們用竿牽著,摸索前行,一不小心就跌入溪溝”,雨后過泥濘小道“不厭其煩用水潑掉留下的腳印”以應對敵人聽響動、看煙火、跟腳跡的軍事“圍剿”。與此同時敵人在政治上實行連坐保甲制度,實施經濟封鎖,給游擊隊活動造成極大困難。父親所在的游擊隊“一年365天差不多有250天都在山上”,常年行軍,沒鞋子,就用筍殼包腳。吃草根、樹葉,與老虎等野獸呼叫聲相伴野營?!芭紶柵揭恍┘Z食,就好像過節一樣,我們的喜悅是難以形容的”。說到錢,游擊隊打土豪得來的銀元,除埋藏外,隊員身上都綁有備需的銀元,若攜款“開小差”回家,可買牛置地過上好日子,可就沒一個人這樣做。父親所在的游擊隊下山接受改編新四軍時還剩16個人,其間就沒有一個人動搖變節。父親文化不高,回憶寫不好,但表達了當時一個游擊隊戰士的心聲,原汁原味摘錄如后:“我們有不少同志,由于受到饑寒的襲擊,因此病倒了,也有些與我們永別了,但是我們始終是忍受著一切艱難和困苦,我們絲毫沒有動搖,我們只有唯一的信念——堅持到底,永遠跟著共產黨走,不要掉隊,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我們?!?/p>
紅軍主力長征后,留下來的紅軍部隊中,有人認為蘇區失敗了,主張拼掉幾個敵人算幾個;有人動搖,悲觀失望,認為我們這點隊伍還有什么用啊……針對這種情況,特委加強了部隊思想政治工作,反對盲動和消極悲觀情緒。陳毅用樸實的語言闡述了保存革命種子重要性,強調轉變斗爭方式,要經得起失敗考驗。為使大家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緊密團結,艱苦奮斗,堅持斗爭,游擊隊經常組織戰士學習文化、學政治理論、學游擊戰術?;涄M邊黨組織根據時局變化,編發教材,如《中共贛粵特委關于開展反叛徒斗爭討論大綱》 《贛粵邊共產黨游擊隊聯合宣言》 《關于國共合作問題政治問答》等,教育指戰員對大局保持清醒認識。面對敵人圍剿,部隊分散獨立活動,特委依靠黨組織的堅強領導和經常的政治工作,與錯誤傾向作斗爭,保持隊伍的純潔,保持紅軍的本色。針對性的規定了游擊隊的《五大任務》 《五大紀律》和《十項注意》……
父親在回憶中提及,一次夜行軍,“我剛打過擺子(患瘧疾)渾身沒一點勁……不覺腿就軟了下來,‘副班長怎么了?’走在我身旁的大劉一把奪過了我的背包,班長(謝門和)一聽就跑回來,兩腿往地一蹲說‘我背’……背起我就走,身上還掛著兩支槍。班長像個大姐似的,拿出針線替我們縫補。司務長看(食物)不大夠吃,自己便不吃。有時悄悄留自己一份糧食煮給病號吃”。這說明了紅軍隊伍就是靠黨的領導、黨員骨干吃苦受累在前,以先鋒模范行動來凝聚人心,團結同志,鞏固了部隊。
父親在回憶中記錄了這故事,也多次親口給我們子女講過,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人民群眾。那年冬天,游擊隊請謝老頭買十幾雙膠鞋,捎帶點黃煙。結果謝老頭被敵人抓了,受刑后被戴高帽游街示眾后,以“通匪”被殺了。謝老頭死后不到二個月,二兒子又因替游擊隊買寒衣布料,在成衣鋪被抓處死。當游擊隊要去鎮里了解敵情,大兒子又主動請戰,游擊隊不忍心再讓他冒險,但拗不過他,只好把任務給他,可是他再也沒有回來。半年不到,謝老頭一家五口,只剩下大兒媳和一個二三歲的孩子。
父親始終堅信依靠黨組織,依靠人民群眾支援,中國革命才能取得勝利。1937年10月,年滿18歲的父親,由黨支部書記羅斌(開國少將)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2月被編入新四軍老二團二營,奔赴抗日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