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東梅
周巍峙,原名周良驥,字駿伯,江蘇東臺縣人,1916年生。自幼家境貧困,父親周慰堂在他5歲時就出外謀生,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在祖父照顧下過活。10歲的周巍峙,隨母親經上海到紹興與父親團聚,后靠遠房親戚、上海《時報》記者戈公振接濟勉強過活。
經戈公振介紹,周巍峙到《申報》館當了練習生,后在《申報圖畫周刊》編輯部當秘書。戈公振又將周巍峙介紹給了鄒韜奮。周巍峙在鄒韜奮的《生活日報》社籌備處當了幾個月的文書,深受鄒韜奮的影響;后接觸到《向導》《萌芽》等書刊,更加認識到貧富不是天生的命運,是剝削制度產生的。在李公樸處工作時,周巍峙接觸社會面更寬,看到和聽到社會上許多黑暗現象,聯系到自身的遭遇,深深感到世態炎涼,社會非常不平等,雖然自己當時該如何進行斗爭還不清楚,但絕不能同流合污。“周巍峙”這個名字就是在這時取的,意思是與舊社會、惡勢力對峙,也包含著清高與傲氣。這名字當年確實代表著周良驥的思想和行動:要和舊社會巍然對峙!
這期間,經李公樸推薦,周巍峙給諶小岑主編的《勞動季報》編寫《勞工大事記》、為陶行知抄稿及幫助科學家高士其記錄、整理文稿等,以增加收入。他利用一切機會接受進步思想,從戈公振、鄒韜奮、李公樸、陶行知、高士其等先生的言行中得到很多教益,更重要的是有機會接觸社會,參加斗爭。自幼好學的周巍峙,這時已讀了魯迅的不少文章,都在思想上受到很大觸動和啟發。
一
周巍峙最初接觸音樂,是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祖父漁民出身,愛唱曲子,會打鑼鼓。每逢有人家里辦喪事、“放焰口”,祖父便帶著年幼的周巍峙去聽和尚道士們念經、奏樂。他上小學時就愛唱民歌,他唱的《蘇武牧羊》,據說“聲情并茂”,受到老師的贊賞。引起周巍峙對歌唱的興趣,則是進步電影歌曲的問世,如《漁光曲》 《蘇武牧羊》等。李公樸和一些文化界的朋友都認為周巍峙有音樂才能,鼓勵他在這方面發展。不久,《大路歌》流行,周巍峙曾在一個朋友主持的業余口琴隊里吹奏這首由歌曲改編的口琴合奏曲。這樣,對音樂的興趣開始和社會活動結合起來。周巍峙也開始大量閱讀音樂方面的書籍,學習音樂知識。沒有專門的老師,他只好自己“硬啃”。
1934年冬,周巍峙參加了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總干事劉良模主持的民眾歌詠會。1935年春,周巍峙又參加由聶耳、呂驥等發起的“業余合唱隊”,這是在黨領導下的進步合唱團體,成員大都是電影和戲劇演員及一些作家、詩人,如陳波兒、許幸之、崔嵬、丁里、周鋼鳴等。實際上這個合唱隊成了推動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核心。

周巍峙
1936年,為了更多地開展救亡歌詠活動,培養歌詠骨干,周巍峙不僅積極到工廠、學校教歌,還在冼星海、沙梅、盛家倫等音樂家的支持下,組織并主持了一個歌詠團體——新生合唱團,并請冼星海講授指揮,賀綠汀、沙梅講授作曲,盛家倫講授聲樂,塞克講授歌詞分析與創作。周巍峙還組織了紡織工人歌詠隊、女子中學合唱隊、為公小學合唱隊、中華職業教育社歌詠團,同時在量才業余補習學校歌詠團、大夏大學歌詠團、立新會計學校歌詠隊和新安旅行團教唱歌。
隨著救亡運動發展的需要,周巍峙開始寫詞,創作革命歌曲,撰寫音樂理論方面的文章。1936~1937年間,他譜寫了20多首救亡歌曲,其中1936年譜寫孫師毅作詞的《上起刺刀來》,是一首激勵國民黨士兵反對不抵抗主義的戰歌。它廣泛流傳,成為全國軍民中較有影響的救亡歌曲,后來在山西被抗日決死隊更名為《守土抗戰歌》,成為決死隊的非正式隊歌,并被閻錫山列為綏遠省軍民“必須唱的、最有救亡意義”的十五首歌曲之一。他還寫了一些音樂評論文章,如《評〈迷途的羔羊〉》 《我們怎樣紀念聶耳先生》 《國防音樂必須大眾化》等。
“一二·九”運動以后,周巍峙深感群眾需要革命歌曲,便在李公樸、孫師毅的支持下,多方挑選資料,以“周巍峙”為筆名,于1936年7月編輯、出版了第一本抗日救亡歌曲選《中國呼聲集》(壯歌選),初版1.5萬冊,很快銷售一空。10月,又再版增訂本,仍是1.5萬冊,也一搶而光。后來周巍峙又將《中國呼聲集》改名為《民族呼聲集》,化名為何立山(含義是何人把大山立起來,仍含有巍然對峙的意思)編,照樣出版,銷售量仍很大。
“七君子”被捕后,經過地下黨員柳湜、艾思奇和黃洛峰商議,很快將周巍峙調到讀書生活出版社擔任出版部主任,負責印刷出版工作,同時還派他去蘇州監獄給李公樸等人送書信、食品。周巍峙利用這個機會找到新生合唱團在蘇州的團員,研究如何開展蘇州救亡歌詠活動;還去無錫教育學院會見暫時到該院講課的孫師毅,探討如何在音樂界、戲劇界做好統一戰線工作問題,同時把中共《八一宣言》及季米特洛夫談開展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報告內容轉達給他。
之后,周巍峙留在太原“全民通訊社”工作。這個通訊社是由救國會、閻錫山和共產黨三家合辦的,由救國會出面,歸八路軍駐太原辦事處負責人彭雪楓領導,主要編輯、印發華北前線的戰事消息。這時的周巍峙儼然成了一個他曾經向往的“記者”。太原撤退時,辦事處遷到臨汾,周巍峙正式參加八路軍,任八路軍駐臨汾辦事處秘書及學兵隊音樂教官,同時又是全民通訊社前線記者。
1938年7月17日,周巍峙由丁玲、王玉清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候補期三個月。后因工作需要,9月1日在延安提前轉正,并很快當上支部委員。當周巍峙已成了黨員回到延安時,中央組織部還給他看了彭雪楓在武漢寫給中組部負責人介紹周巍峙入黨的信,彭雪楓對周巍峙政治上的關心和負責精神使他永志不忘。
周巍峙在延安住了三個月,1938年10月初被任命為西戰團副主任,負責籌備率西戰團去敵后根據地晉察冀邊區工作。這是他第一次擔任文工團的領導工作,以后再沒有離開行政工作崗位。
11月20日,西戰團離開延安,前往晉察冀邊區開展工作。中組部副部長李富春根據周巍峙的要求,以中央組織部名義寫了一封給沿途各級黨組織的通用介紹信,并把他自己的一支手槍贈給周巍峙,鼓勵他努力工作,還說:“宣傳抗戰,不但要你們這樣一個西戰團,還需要千百個西戰團!”
1938年12月下旬,周巍峙率領西戰團跟在一二○師大隊后面過敵人封鎖線,平安抵達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所在地——平山縣焦潭莊,在軍區政治部領導下開始工作。這段時間,他結識了唐縣婦救會女干部王昆,1944年與王昆結為終身伴侶。
1944年4月8日,西戰團離開晉察冀邊區,于5月中返回延安,全團人員編入魯迅文藝學院各系。周巍峙到戲劇音樂系任助理員兼“魯藝”文工團副團長。這一年,他被選為陜甘寧邊區甲等文教英雄。
二
解放戰爭期間,周巍峙先后在聯大文藝學院擔任文工團團長、音樂系主任,張家口市文委書記,晉察冀中央局文委委員,華北人民政府文委委員,石家莊市戲劇音樂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天津市軍管會文藝處處長。1949年5月,他受命隨中國青年代表團赴匈牙利參加第二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任青年文工團黨支部副書記。歸途訪蘇期間,他又奉命與李伯釗一起,陪同蘇聯著名作家法捷耶夫和西蒙諾夫率領的蘇聯文化代表團提前回國,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這一年年底,周巍峙調入文化部藝術局工作。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戰火很快燒到了鴨綠江邊。黨中央、毛主席果斷作出組成志愿軍入朝作戰的決策。志愿軍將士群情激昂,紛紛寫下請戰書。志愿軍炮兵1師第26團5連任指導員的麻扶搖在出征前的一個晚上,趴在煤油燈下連夜趕寫出一首出征詩:
雄赳赳,氣昂昂/橫渡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華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
第二天,麻扶搖把這首詩作為全連出征誓詞的導言,寫在黑板上進行宣讀。當時,5連有一位文化教員為這首詩譜了曲,并在全連教唱。1950年10月底,炮1師第26團5連就是唱著這首歌跨過鴨綠江的。之后,新華社隨軍記者陳伯堅到麻扶搖所在部隊采訪時,在連隊黑板報上發現了這首詩。第一次戰役后,陳伯堅把這首詩引用到了戰地通訊《記中國人民志愿軍部隊幾個戰士的談話》的開頭部分,并作了個別修改:把“橫渡鴨綠江”改為“跨過鴨綠江”,把“中華好兒女”改為“中國好兒女”。
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報》一版刊登了這篇通訊,將這首詩醒目地排在標題下面。正在田漢家開會的周巍峙拿起這天的《人民日報》,這段大氣磅礴的志愿軍誓詞立時引起他的注意,周巍峙讀了這首詩后贊不絕口,全身的音樂細胞都被調動起來,半小時就譜出了曲。不久,這首歌以《打敗美國野心狼》為歌名,署名為:志愿軍戰士詞,周巍峙曲,先后在《人民日報》和《時事手冊》半月刊上發表,很快傳遍大江南北,成為那個時代最高亢、最激動人心、最代表全國人民心聲的代表作之一。后來,這首歌被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這首歌的歌詞不長,但和鏗鏘有力的曲調交相輝映,使整首歌充滿了摧枯拉朽般的強大力量。歌聲寄托思念,歌聲激發勇氣,而《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更是承載了億萬中國人民的民族氣節以及愛國情懷。它是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心中所迸發出的吶喊。
1953年,周巍峙調到中央實驗歌劇院任院長。在他工作的一年多當中,演出了新創作的三個歌劇:《劉胡蘭》 《草原之歌》及《槐蔭記》,并開始了創作民族舞劇的嘗試。后來,周巍峙又被調回文化部,先后擔任部黨組書記、代部長等職務,還在全國音協、曲協和舞協擔任領導工作。
1986年,周巍峙從文化部領導崗位第一線退下來,仍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擔任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組長、文化部黨史資料征集工作委員會主任,負責領導、管理著十大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編纂出版工作以及全國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
1996年,周巍峙以80歲高齡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六屆全委會主席。2001年,他主持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并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屆全委會主席、中國文聯第九屆名譽主席。2011年11月,他將畢生藏書全部捐獻給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
2014年9月12日4時34分,周巍峙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