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亮,夏文君,邊曉南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德州253014)
近幾年,德州市區域小氣候受全球氣候影響導致當地降水量偏少,進入“十三五”以后,經濟社會進入高速發展期,伴隨著全市用水量的不斷增加,加劇了當地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德州市的基本水情,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脆弱等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為了保護黃河水資源合理開發,早在2006年就研究制定了黃河水量調度制度,黃河水量統一調度是實現黃河水資源優化配置、緩解黃河水資源供需矛盾、化解黃河斷流危機的基本措施與保證。黃河水量調度開創了我國大江大河水量統一調度的先河,成功實踐了黨中央、國務院的治水方針和水利部新時期治水新思路,探索出了一條在我國北方缺水河流實施流域水量統一調度的新模式,創造了人水和諧的局面,維護了河流的健康生命,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和好評。因此,德州市實施水量統一調度,既能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又能破解黃河水超引難題,是實現德州市水量良性循環及黃河水可持續利用的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德州市地處山東半島腹地、黃河下游沖積平原,作為農業生產大市,當地居民以農業生產為主。德州市土地總面積10 356 km2,其中農用地8 149 km2、占總面積的78.7%,農業生產用水量占全市總用水量的65%,而當地水資源緊缺,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的10%。德州市南部齊河縣臨近黃河,外調水為農業灌溉和人畜飲水的主要水源,出現黃河水超引的原因主要如下。
(1)降水量偏少,降水分布不均勻。據統計,德州市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期近30 a的降水量呈下降趨勢,其中“十三五”期間降水明顯偏少,特別是冬季降雪稀少,降水量較多年同期平均明顯偏少,德州飽受冬季旱情困擾,冬小麥第二年的春天返青期需要多1次春灌,導致用水量增加。同時,受氣候影響,德州市春、夏、冬季降水量跟年降水總量一致也呈現下降趨勢。
(2)采用傳統型耕作模式,用水方式粗放。德州市多年以來耕作模式是一年兩季,糧食作物主要是冬小麥和玉米,經濟作物主要是棉花。年均灌溉次數在5次左右,其中3次春灌、2次秋灌,農業用水方式粗放,主要為“大水漫灌”。據統計,我國的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32,而部分發達國家已達0.7,粗放的農業用水模式導致用水效率低下,水資源浪費較嚴重。
(3)受地勢影響,調水蒸發損耗嚴重。德州市地勢南低北高、東低西高,因地勢原因導致西、北部縣(市、區)往往出現水荒,用不到黃河水的現象時有發生。輸水過程中的損耗也是導致黃河水用水難的主要原因。黃河水指標是在引水口門開始計量的,到達縣(市、區)境內蒸發等損耗率達20%,再加上調水沿線群眾灌溉搶水,真正收水率僅60%。
(1)加強調水設施建設,解決跑冒滴漏,保障有效輸水。解決調水過程中存在的跑冒滴漏、水污染等突出問題,加強和改進調水設施建設與管理,進一步創新調水管理機制,多渠道解決建設投資大、工程建設難的問題,落實相關責任人的監管職責,推動形成權責明晰、管理專業、監管到位的設施建設與管理工作新格局,解決好調水“最后一公里”的水質安全問題,更好地保障調水質量。加快推進沿途調水口門計量設施建設進度,保障科學精準計量,摸清沿途調水口門,防止水量出境外泄,防止調水過程沿途縣(市、區)群眾搶水。
(2)加強節水設施建設,轉變粗放用水,防止輸水跑冒滴漏、咸水入侵,保障有效灌溉。農業用水領域,對黃河水調水輸水干渠和潘莊、李家岸兩大灌區實施一系列節水配套工程措施,加強科學管理,加快提升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非農業用水領域,加快企業轉型,加大設備及生產工藝的節水改造,提高工業水循環重復利用率,保障中水回用,既要提高原水利用率,又要減少污水排放量,從而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企業效益。居民生產生活領域,通過實施雨水回收利用、建設節水機關、改造公共場所用水設施和普及節水器具,逐步推動整個社會從粗放用水向高效用水轉變。
(3)加強當地水源利用,增加可用水量,保障區域用水。充分利用雨洪水資源、當地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通過宣傳,讓全社會逐步轉變多用、多引黃河水的思想意識,提高全社會對保護黃河的重視程度和珍惜保護黃河水資源的自覺性,把黃河水作為戰略資源,保障黃河水的可持續利用,逐步擺脫對黃河水的依賴,用好當地水,巧用過境水,充分利用再生水,同時把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德州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確保全市引黃河水不超標。
德州市水量實行統一調度,各調水河段實行分級調度和斷面控制,主要是干流各斷面流量控制;保證地區公平性,考慮區域整體用水需求和用水效率,兼顧流域內各地區的用水需要,制定各地區的中長期需水總量,并通過調度實施,進而保證各地區的基本用水需求;統籌考慮各部門用水需求,在滿足生活用水兼顧生產、生態用水的基礎上,優先分配農業用水中的關鍵用水,盡量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性,提高農業用水的整體效率,維持河流湖泊生態系統健康。
德州市水量統一調度充分運用了水利、水資源信息化技術。隨著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德州市改善信息收集處理手段,現初步建設并形成聯接市重要水雨情測報點、重點水庫、1個主調度中心、17個分調度中心的視頻會商系統。水資源全面信息化管理調度中心通過聯通公司10 M專用內網與省水利廳相連。
德州市水量統一調度制度的實施,對推動農村種植結構的轉變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有效緩解了德州市用水緊張的狀況,提高了農業用水的灌溉保證率、灌溉效率和效益;促進了工業用水工藝改造,提高了單位產品用水效率和效益;規范了用水秩序,促進了社會穩定,提高了社會公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意識;對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的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實施水資源統一調度管理,避免了上下游爭水、搶水和盲目引黃河水狀況的發生,縮短了調水時間,提高了水利用效率,保障了全市580萬人口的飲水安全,緩解了城市供需水矛盾,改善了居民生存環境,促進了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