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劉唆根,方 煒,宋水根,劉永剛, 李波毅
(新良特殊鋼有限責任公司,江西 新余 338013)
電弧爐煉鋼是當今世界主要煉鋼方法之一[1-2]。合理利用資源,實現高效、低耗、清潔生產是電弧爐煉鋼技術發展的要求。隨著冶金工藝、裝備的發展,電弧爐煉鋼技術也隨之飛速發展。相對于轉爐煉鋼,其以廢鋼為主要原料,具有流程短、能耗低、碳排少等特點[3-4],是鋼鐵工業朝綠色制造發展的重要方向。現代電弧爐煉鋼,廣泛采用強化供氧技術進行冶煉。強化供氧冶煉技術在加快煉鋼節奏的同時,也帶來了冶煉終點困難等問題,終點鋼液過氧化問題普遍存在[5-6]。
本公司電爐短流程煉鋼采用高鐵水比不通電冶煉,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對顧客使用過程中的缺陷坯料進行成分、金相、掃描電鏡、能譜分析、大樣電解后發現,產生缺陷的主要原因是MnS、鋁酸鈣以及簇狀的Al2O3等夾雜物,使產品結構以及質量受限。針對此,采用復合吹煉強化熔池攪拌有效控制終點鋼液氧含量[7-8];電爐出鋼過程連續噴粉脫氧[9],減少鋼中大型夾雜物;利用精煉渣系優化,促進夾雜物上浮吸附;優化中間包渣系,改進保護澆注,抑制鋼液二次氧化,有效提高了鋼水純凈度。
電爐爐型設計具有爐膛大、熔池淺的特點,同時受廢鋼熔化和爐門流渣的影響,熔池攪拌強度難以提高,冶金反應動力學條件差,造成鋼液成分、溫度不均勻,終點氧含量和渣中氧化鐵含量偏高,最終影響電爐冶煉指標和鋼材質量。因此,需通過強化電爐煉鋼熔池攪拌,加快電爐煉鋼熔池物質能量傳遞速度,減輕鋼液過氧化,降低煉鋼終點碳氧積,穩定電爐煉鋼終點鋼液氧含量。
爐料結構的合理與否關系到整個冶煉工藝、生產成本、產品質量等實際問題,不合理的配料往往會造成冶煉周期延長,精煉鋼水成分調整難度增加等問題,甚至產生廢品,影響正常生產。
根據不同鋼種、鐵水成分、溫度制定合理的爐料結構制度,如表1所示,有效降低冶煉波動,使終點成分及溫度更加可控。

表 1 電爐冶煉爐料結構制度
在開發電爐煉鋼多功能供氧技術基礎上,為進一步提高氧氣利用效率,改善電爐熔池冶金反應動力學條件,開發了 “熔池內氧氣噴吹+爐壁供氧”新工藝,將電爐噴吹方式從熔池上方移至鋼液面以下,實現了熔池內部氣體大流量噴吹,大大提高了電爐煉鋼熔池攪拌強度,為電爐冶煉終點穩定控制奠定了基礎。圖1為常規工藝和新工藝氧槍匹配示意圖,圖2為電爐熔池內噴槍耐材砌筑現場圖。

圖1 電爐熔池內噴吹與爐壁氧槍匹配優化示意圖

圖2 電爐熔池內噴槍安裝耐材砌筑現場圖
結合50t電爐煉鋼現場實際工況,對采用“熔池內氧氣噴吹+爐壁氧槍”方式的50 t電爐煉鋼過程的物料及能量平衡分析,根據各冶煉時段內電爐煉鋼熔池冶金反應特征和操作工藝需求,最終確定了生產過程的供氣和造渣制度,分別見表2和表3。

表2 供氣制度

表3 造渣制度
電爐煉鋼普遍采用強化供氧操作,終點鋼液氧含量偏高,通常采用直接向鋼包內投入鋁、硅鐵等進行鋼液預脫氧,脫氧劑消耗量較高,預脫氧后鋼液成分不穩定,且產生大量大型夾雜物。
針對以上問題,進行了電爐出鋼過程在線連續噴粉脫氧改造,如圖3所示,利用脫氧劑-載氣混合射流直接沖擊出鋼鋼流,碳質微粒與高溫鋼液快速接觸,瞬態反應生成脫氧氣泡實現無鋁(硅)優先脫氧達(150~200)×10-6,鋼中初始沉淀脫氧產物減少40%~50%,鋼液大型夾雜物顯著減少,產品質量明顯提升。

圖3 電爐出鋼過程在線噴粉脫氧系統
精煉渣的基本功能為:脫硫、脫氧、發泡埋弧、去除鋼中非金屬夾雜物,凈化鋼液、改變夾雜物形態、防止鋼液二次氧化和保溫。合理的精煉渣成分對于降低深脫氧脫硫時間、提高LF作業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實現精煉渣的以上功能,要求精煉渣具有適當高的堿度和還原性,以實現脫氧、脫硫的目的;要求渣鋼之間有較大的界面張力,渣與夾雜物之間的界面張力要小,以具有較高的吸附夾雜物能力,特別是吸收Al2O3的能力;低的熔點和良好的發泡性能,以實現快速成渣埋弧加熱、減少熱損失、保護爐襯的目的。
對精煉渣系各成分及精煉過程進行觀察和分析,發現渣中Al2O3偏低,各成分偏差較大,且發泡能力較差。結合公司精煉爐現狀,通過增加爐渣堿度(CaO/SiO2)和渣中Al2O3含量,提高爐渣還原性,如表4所示,爐渣發泡能力明顯改善,渣-鋼間物質傳遞速度加快,夾雜物吸附能力明顯提高。
鋼包吹Ar除了可以均勻成分、溫度外,還有利氣體的排除和非金屬夾雜物上浮。澆注前采用鈣處理后保持適當的軟吹氬時間,對脫氧良好的電爐鋼液(渣中w(FeO)<0.5%),可獲得硫、氧、非金屬夾雜物都很低的鋼液,如圖4所示。通過工藝制度的嚴格執行和考核,軟吹氬>8min合格率達到95%以上。

表4 改進前后精煉爐終渣成分對比 %

圖4 軟吹時間對鋼中w([O])的影響
中間包液面加碳化稻殼覆蓋能夠絕熱保溫,防止鋼液二次氧化。減少鋼液吸入氧、氮氣體等,但不能吸附上浮夾雜物,而且鋼水容易增碳;如果單純使用覆蓋劑,保溫效果又不能滿足要求。采用中間包液面加一層低碳覆蓋劑(見表5),形成液渣層,具有吸附上浮夾雜物的作用;在液渣層上面再加一層碳化稻殼,實現雙層覆蓋,利于鋼液夾雜物的吸附和中間包鋼水的保溫。

表5 中間包雙層覆蓋劑成分 %
對大包長水口保護澆注采用不同的密封墊形式、氬氣流量、套管形式對比(見表6),認為長水口保護澆注頂壓力不足是密封效果不良的主要原因。

表6 保護澆注試驗結果(各100爐) ×10-6
對此,采取了氣缸增加配重的方式:
(1)在套管手柄直管段焊接安裝板,安裝板下方地面預制混凝土基礎,同時澆注好預埋鐵,用于固定氣缸底座,氣缸與安裝板連接。
(2)排一路氮氣管道至三位五通電磁換向閥,利用電磁閥控制氣缸上下,向下拉緊時,拉力通過管臂傳遞到大包套管,使套管與鋼包下水口壓緊、密封。
同時對連鑄大包套管進行改造(見圖5),保護澆注效果改善顯著。以連鑄鋁損≤0.005%為合格計算合格率,合格率由去年的30%提高到65%。

圖5 大包套管改進
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后,鋼水中的氧含量顯著降低,平均氧含量由25.45×10-6下降至14.87×10-6,如圖6所示。

圖6 改進前后鋼中氧含量對比
技術應用后,鑄坯中夾雜物含量顯著降低,由19.43 mg/10 kg下降至5.12 mg/10 kg,同比下降74.6%;同時,>300 μm和<80 μm夾雜物得到了穩定控制,無明顯可見夾雜。大型氧化物夾雜重量及分布情況分別如表7和圖7所示。

表7 改進前后大樣電解夾雜物對比

圖7 改進前后大型夾雜物分布情況(放大20倍)
連鑄坯品種結構也由此發生較大變化,主要集中在某重點用戶,銷量由4.8萬t提高到5.9萬t,占公司圓坯產量的26.66%,合金鋼比由32.35%提高到70.12%,見圖8。

圖8 某重點用戶各鋼種比例對比
(1)通過優化爐料結構,采用“爐壁供氧+熔池內供氧”方式,形成了電弧爐高鐵水比條件下煉鋼多介質復合噴吹終點氧控制技術,有效改善鋼液質量。
(2)研發了電弧爐出鋼過程在線噴粉脫氧技術,精準控制出鋼后鋼液氧含量、降低脫氧劑消耗、減少夾雜物產生,穩定精煉環節工藝節奏。
(3)通過精煉渣系優化、控制軟吹氬時間、中間包覆蓋劑結構優化等手段,有效提升夾雜物去除效率,抑制鋼液二次氧化,提升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