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軍
一間做榫卯積木的書屋
到2021年,劉文輝在建筑榫卯積木文創開發這條路上剛好走了10年。這10年里,他將晚峰書屋打造成一個專注于古建筑榫卯積木的晚峰品牌。
但奇怪的是,劉文輝的工作室卻有一個文雅得跟榫卯積木不太沾邊的名字——晚峰書屋。“其實最早不叫這個名字,而叫‘文峰書屋’。因為一直記得老家有一座古代的雕刻斗拱花紋的文峰塔,這是榫卯給我最初的記憶,也是從事榫卯文創之路上為我指引方向的燈塔,所以當初一提到起名就想到它。但后來由于無法注冊商標,才有了現在的晚峰書屋。”
劉文輝是山西汾陽人——山西是一個古建筑保留最好、留存最密集的省份。或許正是因為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他從小就在心里埋下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種子。據劉文輝講,他小時候因為頑皮,成績一直在班上墊底,后來留級、學繪畫、考美術中專、進廠、考藝術院校、出國打工、到中國美術學院攻讀碩士、創業,如此輾轉,讓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比別人晚。“我覺得再晚也能到達頂峰,有時候晚是一種財富,我以晚來激勵自己,時刻告誡自己‘既然比別人晚了,就應該更加努力、拼搏,一樣可以實現心中的理想’。”2004年,劉文輝大學畢業后,他開始關注古建筑,進而關注到榫卯。后來他接觸到很多唐宋經典建筑,例如南禪寺、佛光寺等。“當我在傳統文化領域研究越深入時,越驚訝于古人的智慧,對傳統手工藝沒有任何抵抗力。當我摸到臺基上的一塊磚時,也會有感于古建筑的力量之美、構筑之美、工藝之美。”
2016年,劉文輝正式成立晚峰品牌,推出了“古建筑積木”概念,立志復興中國傳統木構建筑榫卯藝術。他希望通過拼搭微型古建筑積木的方式讓大眾能夠親手去觸摸古建筑藝術,了解各種榫卯結構的交叉方式。“從一開始的小書屋,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美好的理想——復興中國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繪畫,還是傳統工藝,這些一定會改變世界對我們的看法。所以即便后來轉做斗拱積木,仍舊沿用書屋的概念,因為每一款斗拱的知識都來自書本,我們應該熱愛書籍,珍惜書中的知識。”
因為有著中國美術學院讀藝術研究生的經歷,劉文輝在實踐的基礎上,也注重對藝術理論的深入研究。他總是擅長以基本理論為出發點來深思問題:“中國古建筑體現了結構和力量之美,以及中國人的工匠精神,‘工’體現的是辛苦、一絲不茍;‘藝’體現的是智慧、結晶。什么是‘藝’?只有明白了這個才能考慮什么是藝術,進而理解中國古建筑藝術。當我們從甲骨文中看到最早的‘藝’字,形似一個人在勞作,在辛勤種植。言外之意,藝術首先是辛勤的勞作,無怨無悔的付出。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美好的地方,發現勞動的快樂,進而在勞動中獲得內心的快樂和滿足。如此,精神世界才會變得美好,才會發現自己有能力去創造美好的事情,這就是藝術。”
“好的手工藝就是用來體驗的,而不是成為束之高閣的藝術品。一直以來,古建筑榫卯結構要么距離我們很遠,要么像博物館里的文物被圈起來無法接近。我希望它們不再只是看得見夠不著的‘象牙塔’,而是變成大家都可以體驗、觸摸的古建筑斗拱積木和大型古建筑模型,讓大家感受到古建筑的文化魅力。”
做中國的“樂高”
榫卯技藝是中國古建筑中最核心的結構方式,這一基本結構使木建筑的相互穿插、牽拉、支撐、出挑成為現實。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斗拱。
“斗拱是中國古建筑營造中常見的一種榫卯結構,最早的斗拱形象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上可以看到‘一斗三升’的斗拱造型結構,往上看,斗拱由立柱之上的大斗開始,一層一層逐漸疊加上升和向外延伸,形成了一套結構嚴密、組織有序的榫卯結構。而這些聯系緊密的榫卯結構又通過一級一級的力量分散,巧妙地化解了屋頂龐大和承重的問題;向下看,榫卯將一層一層的力量轉移和傳遞,最后把整個屋頂的壓力都通過斗拱傳遞到立柱,再轉移到地面。而且,也正因為有了斗拱,古建筑的屋頂才能夠出檐深遠、檐角升起,宛如飛鳥的羽翼,造型優雅。這不僅是力量與藝術的完美接合,也是古人的智慧和對美的淳樸追求。”劉文輝從實踐到理論侃侃而談。深厚的理論知識得益于他在2016-2019年攻讀碩士的3年時光。“這3年對我的人生道路啟發非常大,讓我有些明白了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傳統工藝的偉大之處。我很幸運有這樣的機會學到更多知識,轉而運用到斗拱積木的設計中。”
在談到目前的行業現狀時,他的擔憂跟很多人不一樣,他認為目前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也不是對榫卯結構的理解,而是人們對古建筑之美的認識,以及如何傳遞這種榫卯之美。其難度早已超越了榫卯技藝本身,因為再難的技藝也能找到其中的原理,繼而解決掉。而美是抽象的,無法具象表達,只能靠自己不斷實踐,反復測試、琢磨,遍訪名家、實地考察,理解古人的意匠和中國古建筑的奧妙。然后再結合當下大眾對美的認識,對榫卯積木進行不斷修改優化,讓斗拱不僅能體現榫卯技藝之美,還能讓玩家感受到榫卯的造型之美。
如今,經過10年的運營,從最初按比例縮小復刻的古建筑斗拱,到現在全線榫卯產品系列化,劉文輝的斗拱積木已經進化到第8代。晚峰品牌也由當初的小作坊,逐漸拓展為3 000平方米的大型榫卯工廠,所有產品已經實現標準化、模塊化生產。目前,晚峰品牌已在全國30多個城市開設了線下體驗店,產品專利達百余項,并先后獲得2017年“中國美術學院年度十佳杰出人物”、2018年“浙江省杰出創意設計師”、2019年“淘寶造物節冠軍‘天下第一造’金火鉗獎”、2020年“中國文創品牌榜100強、中國文創之星”等榮譽。
從企業運營者的角度看,劉文輝在這個領域算是做得很成功了,但他自認為“還差得很遠,精品都是需要彎下腰來十年如一日地打磨的”。他希望以后不僅把南方、北方的經典建筑變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積木、斗拱積木,還將專注于研發適于兒童與青少年的精美榫卯積木玩具、教具和課程,打造線下榫卯樂園、榫卯藝術空間,讓更多孩子認識和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讓中國古建筑文化活起來,走進課堂、工作、生活中去,做中國的“樂高”。
對話劉文輝
Q:大家稱榫卯積木為“中國版樂高”。在你看來,二者有何不同?
A:在我看來,樂高不能解決中國人所需要的對本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在這點上無法做到正確的市場文化導向。一個國家的文化產業首先是服務本國文化發展的,為人民創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產品,只有這樣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才會延續下去。而有著西方文化背景的樂高肯定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只能依靠中國本土的文化產品。在市場定位上,盡管我們也希望實現更大程度地商業化發展,不斷擴大企業規模,但就我個人而言,我首先是中國人,是一個從事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個體,就有責任多做一些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復興和有意義的事情。我覺得這是我們從事文化藝術行業應該具備的前提。賺錢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地考慮經濟效益,就無法做好自己的文化產業發展,也不會長久。樂高就不同了,作為一個西方玩具品牌,目的是在中國市場獲利,而不會過多考慮中國文化的發展。
Q:榫卯玩具的材質是木材,主要選用哪些木材?有什么講究?
A:我們的榫卯積木主要使用實木,偶爾也會有金屬。因為我覺得實木更親切、溫潤,可以傳遞更多信息。通過對各種木材測試,我們發現柚木是最適合表現榫卯結構的木材,因為它不易開裂、不易變形、密度適中,加工起來也比較輕松。而且柚木的色澤適合呈現古建筑榫卯的色彩,給人一種溫和的感覺,這正如有人文情懷、內斂的中國文化。我們也嘗試過其他木材,但都不理想,比如用櫸木就顯得輕薄,缺乏產品質感和文化韻味。
Q:你認為哪種榫卯結構最能代表中國傳統建筑?為何?
A:盡管我已經從事古建筑榫卯10年了,但即便現在面對一座古建筑,仍舊覺得斗拱才是古建筑的靈魂,這種感覺跟我10年前第一眼關注古建筑時一樣。事實上,斗拱結構一直是古建筑的核心構件,歷代能工巧匠無不在斗拱的結構創意上動足了腦筋,才有了今天各式各樣的斗拱結構。而古建筑之所以美,闊大而飄逸的屋頂也是重要因素,這都是因為斗拱的存在。斗拱結構非常巧妙,它每一層縱橫交錯,撐起了碩大的屋頂,非常神奇,就像一棵大樹,展現出一種力量和結構的美感,很適合用來傳播古建筑榫卯技藝。
Q:目前,建筑榫卯積木玩具還是一個小眾領域。該領域未來該如何發展?
A:的確,10年前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看好我們,認為不可能有人玩,古建筑只是專業人士玩的,所以榫卯積木市場難以做大。但我不這樣看,不能因為大家沒玩過,市場還未開發,就否定它的意義。恰恰是因為沒有,才需要去做,需要填補這個空白。這個市場的小眾不是因為產品本身,而是中國多年發展中經濟和文化不均衡造成的。早期我們過多注重經濟建設,對文化建設關注不夠,但今天再看這個市場,傳統文化產物越來越多,消費群體逐漸年輕化,比如漢服的發展就遠超預期,這在20年前是不敢想象的。所以,中國的榫卯積木一定會得到更大發展,不單在國內發展,一定會國際化并誕生出國際知名品牌。大家不要忘記,樂高也是經歷了近百年發展,才有了今天的市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