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玉琪
摘要:2009年7月,我國啟動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近十年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幣的支付功能穩步擴大,貯藏功能顯著提升,投融資功能不斷增強。2015年12月,人民幣成功加入SDR。但,當今世界仍舊是以美元為主導,人民幣國際化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完成;短期內人民幣如若想急于求成,恐怕會重蹈日元的覆轍。
關鍵詞:國際貨幣職能;人民幣國際化;特別提款權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以國際貨幣功能為視角)
國際貨幣需具備四大職能:支付手段、計價標準、價值貯藏和投融資功能。下文擬從貨幣的貿易結算功能、儲備功能和投融資功能三方面來展開。
(一)貿易結算功能
貨幣的貿易結算功能主要包括貨幣的計價和支付兩方面。人民幣貿易計算功能之所以較為低下除自身原因之外,還與美元的霸權地位存在著直接的關系。目前,已經有包括俄羅斯、伊朗等國開始繞過美元,使用人民幣來進行石油貿易結算。除此之外,在鐵礦石期貨交易方面,全球鐵礦石三巨頭也開始用人民幣進結算。這說明人民幣在貿易結算方面的功能已經開始被各國接受。但人民幣在貿易結算方面的短板也顯而易見:種類單一。故此,人民幣的貿易結算規模仍存在較大的進步空間。
(二)儲備功能
《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并未對成員國在外匯儲備方面做出任何的具體規定,這說明成員國有權決定本國國際儲備的種類、何種信用貨幣作為本國的外匯儲備貨幣等。這就側面揭示出貨幣國際化水平的重要表現便是其在各國國際儲備中所占份額。我國在2016年加入SDR為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產生了重大影響。
截至2020年4月,我國的人民幣互換達到了3.47萬億,呈現增長的趨勢,但其中作為國家儲備貨幣僅有1.53億元,仍存在巨大的增長空間。即使人民幣的儲備功能有了大幅度上升,但是與我國的國際地位仍不相稱。
(三)投融資功能
投資和融資是目前推進貨幣國際化的關鍵。在投資方面,我國“一帶一路”的建設推動了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近年來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總量持續增加,增長至2019年的2萬億元人民幣。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也在逐步開放,由“通道式開放”向雙向開放過渡。在融資方面,離岸人民幣受2015年的人民幣貶值的壓力,發行萎縮甚至一度處于零發行狀態,存在著融資規模小的問題,這使人民幣的投融資功能的功能不能充分發揮。
二、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
(一)特別提款權意味著什么
SDR在1969年,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創設的一種特殊的國際貨幣儲備資產。會員國有權在必要時使用可自由兌換的貨幣,且成員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定的其他成員國交換貨幣,以償還國際收支逆差或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其還可以作為國際儲備,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黃金和自由兌換貨幣,但在使用時必須轉換成其他貨幣,不能直接用于貿易或非貿易支付。
(二)人民幣加入SDR所帶來的影響
1.對我國的影響。首先,毋庸置疑,人民幣加入SDR將極大地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增強國際投資者持有人民幣的信心,使人民幣在全球的使用和接受程度都大幅上升。其次,人民幣加入SDR也有助于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有助于沿岸國家接受以人民幣為載體的資金流動,降低交易成本與交易風險。除此之外,人民幣加入SDR有助于各國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2.對世界的影響。不得不承認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需要人民幣加入SDR。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體,如果IMF將人民幣排除在外,不僅會引起各國對特別提款權的正當性、代表性等一系列問題產生質疑,而且隨著金磚國家合作開發銀行、亞投行建立與興起,假若IMF不尋求改革,勢必然會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
三、人民幣國際化后的義務
(一)國際法約束人民幣的匯率調整
在《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二修正案》中規定,各成員國應當合作促進匯率體系的穩定。從制度設計角度看,牙買加體系的匯率制度旨在實現匯率制度的穩定,成員國有權選擇本國的匯率制度,決定本國貨幣的價值,調整本國的匯率制度,而IMF對成員國的活動進行監督,使成員國的行為符合制度的設計。
人民幣國際化客觀上要求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匯率制度,形成完全獨立的匯率,敏捷地反映市場供求狀況、保持幣值的相對穩定、具有相當的可預測性。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匯率制度,并不意味著政府不介入;一旦市場失衡,政府可以在必要時進行干預,這也得到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認可。
人民幣匯率調整的義務主要包括:第一,我國在進行調整人民幣匯率的過程中應當注意避免匯率的操縱。二,我國人民幣有離岸市場和在岸市場兩種匯率。
(二)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中的義務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的規定,自由使用貨幣必須同時滿足“事實上在國際交易支付中廣泛交易”和“在大型外匯市場廣泛交易”的條件。一種貨幣是否為可被接納為自由使用貨幣的判斷是由執董會通過量化指標來進行評估。
人民幣加入SDR之后有義務維持一定限度的資本項目可兌換,這也是成員國讓渡國家經濟主權的表現。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在資本流動中的兌換義務有所增加。貨幣的自由使用并不等同于貨幣在資本流動中的完全可兌換。中國有責任有序推進資本流動可兌換。
我國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開放資本項目,防范人民幣國際化所帶來的風險。同時,我們也應深知,項目資本的可兌換僅是開始,推動金融市場深入發展,靈活適應國際投資者和央行的需求,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內容。
四、結語
人民幣的國際化是“路漫漫其修遠兮”的過程,我國自2009年便開始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而做努力,一直到2015年12月才被納入SDR,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國際化不僅符合我國在當代社會國際化上的地位,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也會產生積極影響;人民幣國際化也符合時代的發展和IMF的宗旨,對全球的金融體系都會產生許多潛在好處。
除此之外,我國還應當探討和發展更為公平合理的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方式,加大我國話語權,從而使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符合時代潮流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左海聰,胡弘志.論人民幣國際化的國際法依據及義務——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法律體系為視角[J].法學論壇,2020,35(05):134-141.
[2]譚小芬,王睿賢.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經驗借鑒與路徑選擇[J].新視野,2020(05):42-48+55.
[3]左海聰,崔鈺.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不足及改革建議——基于人民幣國際化視角[J].南方金融,2016(10):23-28.
[4]陳衛東,趙雪情.人民幣國際化發展路徑研究——基于十年發展的思考[J].國際經濟評論,2020(04):28-37+4.
[5]顧保志.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意味著什么[J].國際貿易,2016(05):57-59.
[6]張雪鹿,楊寧.人民幣國際化:內在邏輯、基本特征及政策建議[J].新金融,2020(06):53-57.
[7]薛曉燕.人民幣加入SDR后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策略研究[J].經濟問題,2019(03):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