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廉·康拉德·倫琴(Wilhelm R?ntgen,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德國物理學家。1895年11月8日,時任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校長的倫琴發現了X射線,為開創醫療影像技術鋪平了道路,1901年被授予首次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發現不僅對醫學診斷有重大影響,還直接影響了20世紀許多重大科學發現。為了紀念倫琴的成就,X射線在許多國家都被稱為倫琴射線,另外,第111號化學元素Rg也以倫琴命名。
人物經歷
倫琴1845年3月27日出生于德國萊茵州萊耐普城,1865年遷居瑞士蘇黎世,20歲時進入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取得機械工程師稱號。1869年以論文《氣體的特性》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由于工作認真仔細,倫琴受邀成為物理學家孔脫教授的助手,他選擇物理學為終生事業也是受到孔脫的影響。
1870年,倫琴隨同孔脫返回德國,1871年、1872年先后在維爾茨堡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工作。1872年,倫琴在斯決司堡大學任教并升任講師和副教授。1879年,倫琴在濟森大學取得了教授職銜,主要研究方向是“光”和“電”的關系。
1894年,倫琴任維爾茨堡大學校長。這時,歐洲的物理學家們都在研究真空放電現象和陰極射線,倫琴在研究克魯克斯高度真空管通高壓電流時看到陰極射線,電子碰在管壁上發生藍白色的熒光,還發現玻璃管外有熒光,于是他產生疑問,或許這是一種肉眼看不見的未知射線。
1900年,倫琴任慕尼黑大學物理學教授和物理研究所主任。
發現X線
1895年9月8日這一天,倫琴正在做陰極射線實驗。陰極射線是由一束電子流組成的,當位于幾乎完全真空的封閉玻璃管兩端的電極之間有高電壓時,就有電子流產生。陰極射線并沒有特別強的穿透力,連幾厘米厚的空氣都難以穿過。這一次,倫琴用厚黑紙完全覆蓋住陰極射線,即使有電流通過,也不會看到來自玻璃管的光。可是,當倫琴接通陰極射線管的電路時,他驚奇地發現,在附近一條長凳上的一個熒光屏(鍍有一種熒光物質氰亞鉑酸鋇)上開始發光,像是受一盞燈的感應激發出來似的。他斷開陰極射線管的電流,熒光屏即停止發光。由于陰極射線管完全被覆蓋,倫琴很快就認識到,當電流接通時,一定有某種不可見的輻射線自陰極發出。由于這種輻射線的神秘性質,倫琴稱之為“X射線”。
這一偶然發現使倫琴感到興奮,他把其他研究工作擱置下來,專心致志地研究X射線的性質。經過幾周的緊張工作,他發現了下列事實:第一,X射線除了能引起氰亞鉑酸鋇發熒光外,還能引起許多其他化學制品發熒光;第二,X射線能穿透許多普通光所不能穿透的物質,特別是能直接穿過肌肉但卻不能穿過骨骼,倫琴把手放在陰極射線管和熒光屏之間,就能在熒光屏上看到他的手骨;第三,X射線沿直線運行,與帶電粒子不同,X射線不會因磁場的作用而發生偏移。
1895年12月28日,倫琴把一篇題為《關于一種新的射線》的論文送交維爾茨堡物理學會和醫學協會,他在文中以嚴密的文筆,將數星期的研究結果按照16個專題進行了詳細闡述。1896年1月5日,論文副本發表在《維也納日報》星期版的頭版頭條,引起了巨大轟動。在公開報告會上,倫琴用X射線拍攝了維爾茨堡大學解剖學家克利克爾的一只手,片刻后,實驗儀器顯影出現了老人的手骨,全場爆發掌聲,克利克爾當場建議把這種射線命名為“倫琴射線”。
1896年1月13日下午,倫琴應邀在德皇威廉二世和皇后御前作講演和表演,德皇與他共進晚餐,授予他二級寶冠勛章和勛位,并批準在波茨坦橋旁為他建立塑像的榮譽。
榮獲諾獎
1901年,倫琴成為諾貝爾獎第一位物理學獎獲得者,他將此項獎金轉贈維爾茨堡大學物理研究所添置設備之用。此后,根據不完全統計,他生前和逝世后獲得的各種榮譽約超過150項。
還有一件關于倫琴獲得諾貝爾獎的趣聞——組委會工作人員通知倫琴前去領獎時,他以“不想在漫長旅途中浪費時間”為由,建議將獎牌及獎金郵寄到德國。工作人員苦口婆心地解釋道,諾貝爾獎牌是23K金的,獎金約有15萬克朗(捷克貨幣),都價值不菲不便郵寄,倫琴這才勉強答應前去領獎。而在頒獎典禮當日,按照流程,各獎項的獲獎者領完獎牌和獎金后要依次發表獲獎感言,當主持人準備宣布物理學獎的獲獎者倫琴上臺演講時,發現他居然不在現場。原來,惜時如金的倫琴已打道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