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萍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的學生存在學習障礙及學習成績不理想等問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學生閱讀數學材料的能力相對較弱,不能有效提取閱讀素材中的有效信息。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數學閱讀學習的重要性,以數學課本為依托,糾正傳統的數學閱讀教學誤區,增強數學閱讀的趣味性和引導性,傳授給學生更多的閱讀技巧,促進學生良好數學閱讀習慣的養成,為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數學閱讀;有效對話;閱讀理解
傳統的數學教學主要看重的是學生的計算能力,對于閱讀能力的培養則有所忽略。很多人認為閱讀是語文學科的任務,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對閱讀教學較少涉及。由于數學中有文字、符號等,需要學生在閱讀時完全投入,否則會遺漏關鍵信息,最終影響到正確、快速地解題。由此可見,小學數學閱讀至關重要,教師要給予高度重視,不斷創新閱讀數學課本的方式與方法。
一、以興趣為引導,糾正機械閱讀的誤區
基于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閱讀存在的各種誤區,數學教師必須重視數學課本的閱讀,以興趣作為閱讀的引導。任何人的興趣都不是自然產生的,而是在后天的成長中逐漸培養起來的,有閱讀導向的教師在講課時,一般會先營造一定的氛圍,引發學生閱讀的愿望,從而自覺、認真地閱讀。如在教學“利息”時,教師提問:“同學們,如果把你們的壓歲錢存入銀行,會怎么樣呢?”學生立刻會對“利息”二字引起興趣,再問“壓歲錢存滿一年后你們能得到多少利息,如果存五年呢?”一聽到這個問題,學生立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接下來讓學生自己試著計算,可學生不知道如何入手,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入“利息的計算”這節課,學生在課本和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利息計算公式很快就幫自己計算出了壓歲錢的利息。通過本環節,學生無形中感受到了教材的實用性與魅力,長此以往會產生向教材要答題方法的興趣。為了讓學生通過閱讀獲得成功感,從而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還可以開展搜集數學小故事、數學手抄報等活動,讓學生將數學閱讀與數學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
二、以問題為引導,糾正盲目閱讀的誤區
在數學課堂上,課本通常都是教師的課本,而不是學生的課本,學生沒有使用數學課本的主動意識和積極性。同時,有的數學教師只要求學生聽懂課、會做題就行,數學課本僅僅當成學生的習題集,學生大多數時候只是進行粗淺的閱讀,根本讀不出課本的重點,讀不出問題和編書者的意圖,更不用說在閱讀中思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閱讀數學課本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低下,數學閱讀通常都是比較盲目的。對此,數學教師要善于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讓學生養成閱讀數學課本理解知識的習慣。同時,教師在課前要用心設計相關的思考題,讓學生在問題中閱讀,帶著疑問閱讀,否則沒有問題作為引導,學生的閱讀就變得漫無目的、沒有目標,從而影響數學學習效果。如在教授“容積”單位時,學生初步閱讀教材后,對于什么是容積、常用容積單位有哪些、容積單位如何用字母表示等問題,一般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答案。但由于數學閱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并伴隨著推理,要不斷在抽象的文字、數學符號、現實生活和原有表象之間頻繁進行轉換,所以需要關鍵性的問題進行引領。為此,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容積單位與體積單位在使用上有何區別?”這一問題的提出,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數學文本內容,學生對問題的答案也充滿了期待,這時教師再進一步啟發學生:“這些問題在我們的課本里可以找到答案,請同學進行認真閱讀和尋找。”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熱情被調動起來,不斷深入閱讀,達到了數學閱讀的目的。
三、以方法為引導,糾正低效閱讀的誤區
有的學生的數學課本比較“干凈”,在教材中缺乏有效標注,表明學生并沒有開展深入和探究性的閱讀活動,更沒有掌握有效的數學閱讀方法。數學語言的生硬性與抽象性需要學生用適合自己的習慣和方式來閱讀,來解決問題,教師應該把閱讀的內容轉化為易于學生接受的語言形式,把抽象的問題用圈畫、操作、演練等形式轉化為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與解答。數學閱讀作為拓展數學課程的新領域,不能局限于原有知識技能的鞏固,更應該關注學生在數學閱讀活動中積累了哪些經驗,感悟到哪些數學思想。因此,應改變課堂教學中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給學生更多的閱讀和思考時間,給學生一定的閱讀自由,進而形成一種讓學生“聽讀練想”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主動探索,主動閱讀,主動解決問題。此外,只有傳授給學生正確的數學閱讀方法,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語言,提高閱讀能力,數學教師要講解常用的閱讀方法要點和步驟,指導學生對數學閱讀素材中的算式、法則、應用題等內容進行正確閱讀,養成正確的數學閱讀思維習慣。例如,“小明和小紅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已知小紅的速度是每小時行3 千米,小明的速度是每小時行 2 千米,經過 2 小時后兩人相遇,問兩地相距多少千米?”對于此類與現實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應用題,學生在一開始很難直接理清其中的數量關系,在閱讀解題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形讀”的數學閱讀法,通過數形結合的形式,將題干的信息形象地表示出來。具體來說,是讓學生先提取閱讀素材中的重點數據,再用點和線段表示小明和小紅的位置、行駛的距離,畫出相關圖示,這樣學生能夠準確把握閱讀素材中的關鍵信息,理清其中的數量關系,進而進行準確列式和計算,為正確解答應用題做好鋪墊,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和數學思維習慣。
四、以監管為保障,糾正自發閱讀的誤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是離不開閱讀的,從數學課本內容的閱讀,到數學題目的閱讀,都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但一部分教師認為小學數學課教學重在計算,數學課的目的也只是完成教學大綱要求的計算準確、會解題,乃至讓學生成為做題的高手,沒有把過多的精力放在學生對書本的閱讀上,翻開課本也只是要求學生記憶一些相關的公式和計算法則,粗略地講解推理過程。同時,為了節約時間、提高課堂效率,有的數學教師習慣對課本內容進行單向灌輸性講解,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學生在數學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如此一來,小學數學課更多的是強調學生數學計算與解題技能的培養,數學閱讀的地位被嚴重弱化,很多學生的數學閱讀是在自發狀態下開展的,整個閱讀過程沒有得到教師的有效監督和科學引導,所以數學閱讀學習的成效比較低,不利于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此,數學教師必須積極轉變角色,充當學生數學閱讀的組織者、監督者、引導者和評價者,對于學生在自發閱讀狀態下暴露出的問題要及時采取糾正措施。同時,要加強對數學閱讀重要性的宣傳教育,讓學生認識到閱讀可以幫助他們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把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然后在實踐中運用和鞏固,減輕記憶負擔,提高學習效率,進而養成良好的閱讀學習能力。例如,很多學生在應用題的閱讀中容易出現邏輯關系的混亂,影響解題的準確性,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弄清數學知識的邏輯關系,有效監控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進而引導學生正確地獲取信息、正確審題和解決問題,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基礎。
總之,及時糾正閱讀數學課本中存在的誤區,制定小學數學閱讀教學的策略,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和素質非常重要。只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閱讀教學,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才能更好地從閱讀素材中搜集和整理信息,加深對數學題目的理解,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為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華.當新媒體遇上數學閱讀——對培養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思考[J].華夏教師,2019,(35).
[2]陳新.淺議小學生數學閱讀方法的培養[J].小學數學教育,2018,(21).
[3]成立.有趣、有用的數學閱讀[J].內蒙古教育,2019,(01).
[4]孫俊勇,蘇桂芹.小學數學閱讀課程——豐盛的數學大餐[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8,(Z1).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