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建國 圖_李惟祎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不經意間,案頭厚厚的臺歷已悄然翻盡,歲月的年輪又轉動了一個輪回。隨著2020年漸行漸遠,嶄新的2021年已緩緩走來。
四季更替、風雨兼程,一路向前、且歌且行。回望來時的路,盤點過往的事,內心泛起絲絲漣漪,腦海浮現款款印記。作為一名電力新聞工作者,過去的一年,我見證了許多感動的、奮斗的、幸福的瞬間,也在行走的路上記錄著歲月的變遷,書寫著時光的變化,采擷著許多的收獲。
這一年,我更加體會到責任與擔當。當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生活的祥和,無數人走上疫情防控的戰場,他們聞令而行、沖鋒在前,毅然把責任扛在肩上。在我身邊,電力人同時間賽跑、與困難奮爭,有人告別住院的父母,有人離開剛出生的孩子,從四面八方迅速集結,筑成抗疫保電的堅固防線,用涌動的電流、璀璨的電光,打通生命的通道,驅散城鄉的陰霾,照亮經濟復蘇的景致。一個個身影在黑暗中奔走、雨雪中跋涉、泥濘中前行。在豫西北濟源市,他們用9小時完成定點醫院送電任務,10小時點亮800多個檢測點的燈光,1個月復工電網工程,隨之濟源大地企業廠房電機轟響、全面復工復產……我用鏡頭和鍵盤記錄著感動的瞬間,淚花常常潤濕著我的眼簾,也讓我對“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這句話的內涵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這一年,我更加見證了奮斗與奉獻。實干出精彩,奮斗出業績。在“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我以普通新聞工作者的視角,見證著電力人決戰決勝的奮斗姿態:春雨霏霏,在大山腹地的峰巒上,國網濟源供電公司輸電運檢班班長張海燕帶著同事排查線路、排除隱患,他們用每天人均2萬步的奔波保證著電網安全;炎炎夏日,烈日當頭,在喧囂的中心城區,配電帶電作業班員工韓孟新組織人員消除設備缺陷,他們在3個月中用209次的不停電作業守護著酷暑中的清涼;秋風習習、落葉繽紛,在項目建設工地,營銷部員工趙國強帶領同事勘測電路、制訂方案,為濟源年內第189個重點項目落地送上優質電能;寒流涌動、雪花飛舞,在濟水源頭的王屋鎮,郊區供電中心員工宋保戰蹲在變壓器旁,分析數據、核定參數,挖掘年內第639個臺區的降損增效空間。他們把“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書寫在1931平方千米的濟源大地,勤勉奮斗的背后是一組組喜人的數據:全年濟源電網220千伏線路“零跳閘”,110千伏線路跳閘同比降低60%,10千伏配電線路故障停運率下降超50個百分點,不停電作業減少停電600多個小時,電量增幅、線損管理等多項指標居全省前列。我陪伴他們一路前行,把這些奮斗的瞬間定格成充滿張力的畫面,把奉獻者的事跡轉化成文稿,先后發表100余篇作品,歌頌奮斗者的情懷,書寫發展的成就,向公眾傳遞正能量,也愈發加深了自己對“奮斗與奉獻”真諦的認識與感悟。
這一年,我看到了更多的幸福與歡樂。站在全面小康的時代節點,我用新聞宣傳人員的敏感和責任走進大山,去探尋鄉村的變化,看到了一張張幸福的笑臉,聽到了一串串舒心的笑聲。通電的機井旁,大峪鎮北溝村的菜花開了,賞花踏青的游人來來往往,貧困戶周建華的農家樂擠滿了食客,忙碌的他笑容滿面;增容的變壓器旁,克井鎮上坡村的荷塘里鮮花怒放,避暑休閑的人們在小船上游弋嬉鬧,唱著動聽的歌,讓昔日沉寂的山村沸騰起來;通電的加工廠里,邵原鎮高山村的薯農正將碩大的紅薯加工成淀粉,再制作成粉皮和粉條,笑聲不時回響在小小的村落;在黃河岸邊的下冶鎮陶山村,村支部書記陶建平正在村口的小廣場邊跟鄉親們聊天,談論著今年的收成,憧憬著來年的好光景,在電力扶貧帶動下,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4年前的2600元增加到2020年的12900元,幸福洋溢在大家的心頭。幸福與歡樂的背后,離不開電力人的辛勤付出,37個村電網補強、28項民生實事工程、56項產業扶貧用電項目、4萬畝高標準農田電力配套……打開記憶的閥門,這些事情根植在我的內心揮之不去,讓我對不懈進取的電力人滋生更多的敬意,也更增添了自己今后接續用手中的鏡頭和筆,為他們鼓勁、點贊的責任和決心。
行之若有恒,久久自芬芳。剛剛過去的2020年,我一路走過,一路感動,一路收獲。新的一年,我將依然扛起屬于自己的責任,盡心盡力、且歌且行,為電力人而歌,向遠方進發,講述溫情的故事,傳遞國網聲音,給腳下的大地增添爛漫與芬芳。
因為,既然選擇了遠方,就要風雨兼程;既然選擇了未來,就要永不停歇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