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琳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 淄博 255000)
我國老齡化形勢愈加嚴峻,城市家庭小型化趨勢明顯,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相繼進入老年階段,獨生子女對于父母養老表現出力不從心的狀態。受傳統居家養老觀念的影響,部分老年人對異地養老機構存在不同程度的排斥心理,這種非自愿性參與的養老方式,使得老年人雖然身體得以照料,但其心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損害,不利于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升。精神生活的單一性及滿足精神需求途徑的非便利性,阻礙了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面對老年人不同的養老需求,以社區為依托,向社區老年人提供多樣化服務的養老模式成為研究重點。
在被調查者中,有56%的老年人表示對社區養老非常了解,26%的老年人表示基本了解,僅有18%的老年人對此完全不了解。低齡老人比高齡老人更加了解社區養老模式,說明老年人對于社區養老的認知度較高,但宣傳途徑大多是網絡,不同年齡段老年人對這一模式的了解程度存在明顯差異。
身體狀況一般或較差的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服務的需求更加強烈。多數老年人不想因為自身狀況給孩子增添負擔,但又不想離開熟悉的環境。這種矛盾心理在老年群體中普遍存在,給老年人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負擔,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同年齡段及不同生活狀況的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服務的需求不同,身體健康且和家人一起居住的老人大多表示社區只需要為他們提供基本服務即可,如醫療服務、老年活動室等,而身體狀況相對較差的老年人或獨居老人則更希望社區為他們提供日間照料或居家養老服務。
社區養老服務的供給在不同社區間存在較大差異。總體來說,體系不夠成熟,在有效滿足廣大城市老年居民需求方面仍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社區養老模式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體系不夠完善。部分養老服務的供給缺乏專業人員指導,各項服務相對獨立,缺乏連貫性。
缺乏需求為本的意識,實際服務內容與人們需求脫鉤。部分社區存在已提供的服務需求率及使用率不高,而人們急需的服務卻沒有提供的現象,社區沒有及時了解人們需求的變化。此次疫情期間,社區老年活動室等聚集活動場所使用率下降,心理疏導需求上升,但由于部分社區沒有掌握人們的需求,大大降低了老年人對社區服務的滿意度。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多面向低齡、健康老人,以基礎服務為主,對象單一。部分服務費用與老人預期不符,導致服務使用率低,造成資源浪費。
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管理缺乏系統性,服務人員流失率高,活動質量和完整性無法得到保障,不能有效保證接受服務的老年人的利益和權利。
堅持以老年人需求為出發點,制訂相應服務,才能解決社區養老供需不平衡的問題。資源的浪費會導致財政資金及社會資金使用效益下降,易導致服務使用費提高。服務利用率低會使社區養老服務體系運營成本上升,而社區可能會因維持運營的需要不得不提高某些服務費用,使得原本接受服務的受眾放棄使用服務,形成惡性循環。為了實現“資源-社區-服務對象”三者之間的有效對接,提高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社區應有效完成資源到服務的轉換,建立多元型社區養老服務體系。
應構建基本養老、日間照料及居家養老三者相結合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針對有自理能力的老人,社區應在及時了解其需求的基礎上,完善基礎養老服務設施及活動建設。如開設興趣班和活動室等,充分展示老年人的才華,提升其自我價值感。規范健身活動器材及場所建設,保證老年居民的每日運動量。定期開設心理咨詢門診,及時為老年人排憂解難,減輕其心理壓力,保證其心理健康。加強信息溝通,保證老年人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與其自身利益相關的各種政策。針對具有半自理能力及無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開設日間照料所或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其中,日間照料所在提供基本養老服務的同時,應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不同需求。居家養老服務應注重服務者素質,規范人員招聘程序,確保其職業道德、技術能力符合要求。日間照料所的建設規模及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配置等,應依據社區實際情況,避免資源浪費。
應聘用專業人員保證服務質量,注重引進專業管理人員,協調不同專業人員,以提升服務效率及服務之間的銜接性。
引進專業社會工作者,實現資源的有效鏈接,提高服務專業化水平。社區養老是一個綜合性的養老服務體系,面對不同類型、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需要社會工作者發揮專業優勢,實現服務對象與資源之間的有效對接,實現社區養老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社區養老服務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其服務具有福利性特征,社區應積極爭取政策、資金支持,保障服務體系的有效運行,提高服務質量。應積極創新養老發展理念,以需求為本,提升服務質量。社區養老服務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應大力宣傳社區養老服務理念,通過網絡、電視、報刊、口頭宣傳等途徑,擴大受眾面,使人們熟知并認可這種養老模式,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