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方方
(佳木斯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4)
城市規劃布局的科學化、精細化發展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客觀基礎。相較于以往城市建設模式,海綿城市注重對自然水資源的利用,致力于打造可持續的水文循環系統,對城市人行道、車行道、綠化帶等基礎設施進行科學規劃布局,提升了城市的彈性適應能力,讓城市在多雨季節將多余的水資源存儲起來,經過給排水循環系統,再經科學處理成為可利用資源。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與推廣,有效解決了城市硬化面積增加導致的城市自然調節能力降低的問題,通過對雨水的高效利用,推進了新型給排水管理系統建設,讓城市具有一定的海綿特性,提升吸水、存水、供水等功能,緩解城市積水、洪澇,發揮了涵養水源的作用,解決了城市道路系統硬化率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給排水管道設施布局不合理等問題,是給排水設施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基于海綿城市建設開展城市給排水系統建設規劃,應在綜合考慮海綿城市各項規劃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注重規劃方案的科學性與可執行性,按照因地制宜、協調發展、統籌兼顧的原則,優化給排水系統設計。
根據海綿城市實際建設要求開展給排水系統設計工作,主要有三方面的優勢:一是協調城市建設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海綿城市是現代城市精細化發展規劃的重要實踐,市政給排水系統設計越來越科學環保,改變了傳統城市規劃的粗放式模式,是一種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城市發展模式。二是拓展了城市管理與服務功能。海綿城市設計理念中,給排水系統不僅具備供水、排水功能,還強調了城市基礎設施的滲透、蓄水、凈化等功能的開發,能夠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的目標。三是對于城市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與水文環境的優化有著積極作用。海綿城市建設注重對自然生態的模擬,可以為改善水文循環狀態提供重要保障。
應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特點,利用實地勘查、歷史數據分析、自然影響因素統計、數字建模等方法,深入、全面了解城市自然環境,如平均雨季時長、降水量波動、河流湖泊分布等水文信息,合理安排施工時間,做好蓄水工程規劃,增強城市彈性適應能力與水資源處理能力。要考慮城市水資源配置情況,在水資源需求量大的區域,合理劃分地塊,建設海綿工程,優化水資源分配,實現可持續建設與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目標,提升建設項目的可執行性與科學性。
排水系統應注重防洪排澇、污水處理、凈化水循環系統等功能設計,依照當地水文環境,確保建設方案的可靠性與適用性。根據城市污水性質、排水量等情況,引進配套處理設備,及時對設備進行檢測、維修、養護與升級,保證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的有效、穩定運行。結合城市降雨情況、洪澇問題與污水處理需求等,對排水管道進行合理布局,提升建設資源的利用效率。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和平均分布,從長遠看,這樣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影響城市市政排水系統作用的發揮。
人行道是城市給排水體系規劃設計的重要內容。新型海綿城市的人行道規劃布局不僅影響著人們行走的舒適性、便捷性,還與出行安全有著密切關系。傳統城市建設中,為保持路面平整、降低建設與養護成本,普遍選擇不透水材料。而雨季來臨時,人行道不能及時排水,很容易造成路面積水或濕滑,給出行安全帶來威脅。海綿城市規劃建設中,人行道的布局與設計強調透水材料的使用,可解決雨季路面積水對人們出行的影響,完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還可結合城市交通量及人流密集度等,對人行道進行合理規劃,為人們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時,提升城市溫度、濕度調節能力,實現自然環境、城市建設的協調發展。
海綿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車行道設計主要體現在建設材料的選擇上,為降低道路大范圍硬化的影響,應盡量選擇透水性強的材料。含水量是對路基質量影響較大的因素之一,含水量過高的路基會出現裂縫、斷板、沉降等問題,而路基含水量不達標則會出現承載力降低、結構不穩,引發路面病害等問題。城市道路建設中,應選擇滲水性較強的瀝青材料作路面,中下層則多使用不透水材料,當路面積水滲透到道路中層時被阻擋,積水被橫坡導向盲溝,然后流入綠化帶、下水道,避免路基因滲水不強而出現不均勻沉降、裂縫等問題。
應在海綿城市發展理念指導下,開展綠化帶設計工作,注重綠化帶過濾作用的設計。下雨天,路面積水、雨水中的雜質較多,流經給排水管道時,會造成管道堵塞,而清潔度不夠的雨水也無法直接使用,因此,當雨水經過綠化帶時,應進行過濾,提高雨水的清潔度。可在綠化帶中設置滲透管道或在周圍鋪設草皮、砂石等,發揮過濾作用。設計綠化帶應強調雨水收集能力的規劃。設計下凹狀態的綠化帶,與車行道、人行道保持18 cm的落差,將路面徑流引入導流系統中。設置排水溝,合理分配雨水,提升水資源利用質效。綠化帶應設置一定的排水功能,安裝溢流系統。雨水由溢流系統到達排水管網中,通過給排水系統的調節流向低水位的儲水位置,提升城市整體蓄水能力。
要合理安排城市給排水設施,優化城市給排水循環體系,為人們日常生活用水與污水排放提供可靠的保障。要注重對車行道、人行道、綠化帶等城市基礎建設項目的科學布局,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均衡發展。進行給排水系統設計時,應遵循可持續建設規劃原則,預留彈性空間,使城市能夠回收更多的水資源,提升給排水設施的水資源處理與利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