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了國家未來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直接關乎國計民生。當今時代是科技支撐、創新驅動的時代,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就來自于科技創新。為此,我們要深刻認識科技創新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助推建筑業在構筑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國際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在這樣的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筑業運行相對獨立、內部產業鏈條相對完整,必將成為我國穩就業、拉內需、保增長的重中之重,將在助力我國構筑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為7.0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6%,增速上升了0.8個百分點,占全國GDP的7.16%,較上年上升了0.04個百分點,達到了近十年最高點。可以預見,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地位依舊穩固。未來的較長時期,我國仍處于城鎮化發展的中后期,建筑業仍將保持較大產業規模,擔當國民經濟發展的“引擎”。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體系中帶動能力最強的產業,通過吸收大量的物質產品帶動了建材、冶金、有色、化工、輕工、電子、運輸等50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建筑業總產值逐年增長,2019年達到24.8萬億元,增長了6%。如果包括上游房地產,下游建材業和建筑、勘察、設計、施工、造價等在內的廣義城鄉建設產業,產值已經超過50萬億元,必將在拉動國民經濟全面發展中持續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9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1 729億美元,同比增長2.28%;新簽合同額2 602.5億美元,同比上升7.63%。在2019年ENR全球最大250家國際承包商排名中,我國內地76家企業入選,比上一年度增加了7家。入選企業共實現海外市場營業收入1 19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4.3%,占250家國際承包商海外市場營業收入總額的24.4%。未來建筑業將在壯大對外經濟、拉動關聯產業國際化發展等方面持續發揮重要作用。
當前,“六穩六?!背蔀槲覈槍ν怀雒芎惋L險隱患,直面和克服困難挑戰的積極舉措?!傲€”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傲!奔幢>用窬蜆I、?;久裆?、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鶎舆\轉。建筑業在吸納就業、穩定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據統計,2019年底建筑業從業人數5 427萬人,占全社會就業人員總數的7.01%,此外建筑業對促進全產業鏈就業的間接拉動作用更大,在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拉動經濟增長,保證“六穩六?!毙蟹€致遠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新基建,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以“一業帶百業”,助力產業升級、帶動創業就業,為國家經濟發展增添澎湃新動能。從長期看,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仍然來自于新型城鎮化發展。新基建的關鍵在于要精準對接新型城鎮化的有效需求,要有力支撐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路徑,要把握住我國新型城鎮化進入規模增長和內涵提升關鍵時期的歷史機遇,持續推動“兩新一重”建設。未來,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將形成“以新型城鎮化為主戰場,以建筑業與新基建協同共促為方式”的新城建模式,助推全面高質量發展。
當前建筑業總體上發展質量還不夠高,產業大而不強、細而不專,建設組織方式仍然落后,企業核心競爭力還有待提升,監管體系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在保持較大產業規模的基礎上,顯著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在行業發展上集中體現為“資源節約,環境保護、過程安全、精益建造、品質保證”,最終實現價值創造。面對高質量發展新要求,建筑業需要關注幾個發展趨勢:一是理念變化,建筑業需要更注重綠色節能、低碳環保,需要與自然和諧共生;二是技術變化,建筑業已開始顯著向工業化、智能化方向升級;三是市場變化,建筑業的“增量市場”逐年縮減,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市功能提升項目等“存量市場”將成為新的“藍海”;四是要求提高,建筑業企業需要持續提升質量標準化、安全常態化和管理信息化;五是協同發展,建筑業需要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關聯行業加強融合發展。站在建筑業生產方式的視角,我們要有如下理解。
當前,在新材料、新裝備、新技術的有力支撐下,工程建造正以品質和效率為中心,向綠色化、工業化和智慧化程度更高的“新型建造方式”發展。新型建造方式其落腳點體現在綠色建造、智慧建造和建筑工業化,將推動全過程、全要素、全參與方的“三全升級”,促進新設計、新建造、新運維的“三新驅動”。
1)站在歷史觀,要深刻理解新型建筑工業化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v觀歷史,人類社會先后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工業革命,每一次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巨大躍升。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大潮也已洶涌而至,席卷眾多領域,極大改變了產業生態。伴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和更充足的資本涌入,要求建筑業必須向工業化進程的更高級階段邁進,也就是要推動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發展新型建筑工業化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建設領域節能減排的有力抓手;是促進當前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措施;是帶動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的有效途徑;是提升建筑業國際競爭力的有效路徑。
2)站在未來觀,要準確把握智慧建造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當前正在加速推進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其實質就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投資奠定了人類數字文明的發展基礎,不僅本身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數字經濟產業,還將顛覆傳統產業、使之走向數字化,從而產生不可估量的投資疊加效應、乘數效應。此外,“新基建”需要新技術的應用,必將推動建筑業加快技術升級的步伐。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從世界范圍來看,工程行業的生產力提升一直相對緩慢,過去20年間,生產力平均每年提升1%左右。而未來應用新技術后可以幫助工程行業提升約15%的生產力,其關鍵就是要順應時代趨勢,搶占科技先機,發展新型建造方式,推動智慧建造的發展與應用。這是順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必然要求,是提升行業科技含量、提高人才素質、推動國際接軌的必然選擇,是解決我國資源相對匱乏、供需不夠平衡等發展不充分問題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建筑產業未來能占據全球行業制高點的關鍵所在。
3)站在全局觀,要緊緊抓住綠色建造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歸宿。建筑業高質量發展關鍵就是要體現以人為本,要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品質的建筑產品,打造更具價值的應用場景,提供更優質、更高效的建造服務,要兼顧人與自然,也就是要實現綠色建造。為此,工程建設要嚴格遵守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空間的占用,把握道法自然、承啟中華、AI賦能的綠色建造發展路徑,把在家園層面實現綠色、生態作為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歸宿,通過推動碳中和等面向未來的綠色建造技術應用,把建造的綠色化水平由淺綠推向深綠,在未來的綠色建筑實現群落智慧的碳平衡,真正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行業中用實踐來貫徹落實,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產業現代化。
新時代,以科技創新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主要源于3個邏輯。
1)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邏輯”。當今時代,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影響范圍和作用領域持續拓展,實現了從融入經濟發展到支撐引領經濟發展的重大轉變。建筑業承載著為人民提供幸福生活空間的使命,客觀上要求必須通過科技創新來解決需求的結構矛盾和發展的牽引動力這兩個根本問題,為實現“平衡”和“充分”的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支撐。
2)科學技術發展的“演進邏輯”。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引發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當前,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推進,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正在改變各個行業的發展形態。正如歷史上混凝土的發明、鋼結構的應用一樣,新興技術必將改變建筑業未來發展的形態。
3)行業轉型升級的“內在邏輯”。與先進制造業相比,工程建設行業生產方式還相對粗放,資源消耗大,勞動密集特征明顯,有待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和建造效率,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為此,在內外部發展環境的倒逼下,工程建造向“綠色化、信息化、工業化、國際化”的方向轉型,已成為必然。
總的來看,科技創新正在引發工程建設行業的全方位變革,在改變產品形態,引發新需求、創造新業態;在改變生產方式,向平臺經濟、服務建造轉變。展望未來,建筑產業將伴隨著空間云聚集、產業鏈大協同、智慧化鏈接、綠色化建造、工業化生產、多元化建筑文化等新趨勢的加速推進,塑造新的產業生態。
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其實質是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基本方向是推動“縱向拉通、橫向融合、空間拓展”??v向拉通就是圍繞工程建設行業主業從投資融資、規劃設計、施工建造、運營維護按上下游產業鏈條縱向拉通;橫向融合就是結合國際發展趨勢、行業發展特點,推動新興技術與行業的跨界融合發展;空間拓展就是推動工程建造向空中、地下、海洋的立體式發展。為此,一是要圍繞產業鏈縱向一體化推動科技創新,加快推動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工程咨詢、建筑師負責制等工程組織模式變革,加速打造建筑產業互聯網,以現代信息技術打通工程建設的全過程,以科技賦能提供基于“產業鏈縱向一體化”的產品和服務綜合解決方案,向平臺經濟轉型;二是要圍繞打造“橫向聯合體”推動科技創新,推動跨界融合,推動諸如5G智慧工地等融合創新,打造諸如具有國際標準的醫療建筑團隊等專業力量,將建筑業科技創新的動能進一步放大,推動工程建造走向精益建造;三是圍繞空間拓展占據科技制高點,特別是要圍繞“上天、入地、下海”,推動研發深層地下空間開發、海洋工程等人類工程能力核心標志的硬技術,有效支撐重大工程建設,為提升綜合國力提供科技硬核支撐。
當前,我國建筑業的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絕大部分企業仍然位于產業微笑曲線的中間低附加值環節,行業內企業水平參差不齊,導致行業利潤水平非常低下。在這樣的形勢下,一方面兼并重組等整合策略正成為大型企業的發展戰略,推動著行業集中度提升;另一方面產業價值鏈正發生根本性變化,以提供一攬子建造服務的大型、超大型建造服務提供商正在發揮資本+建造服務的更強競爭優勢,一些具有獨特技術創新能力的行業獨角獸正遍地開花,努力爭取擺脫傳統建筑市場的競爭紅海,駛向更為廣闊的創新藍海。因此,培育超強的建筑企業就不僅要掌握產業鏈的資源優勢,更要以科技創新賦能新業態的開辟,掌握獨特的技術能力來占據高端市場,來開辟新業態、新市場,賦能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真正實現科技支撐、創新驅動。
當今時代,我國建筑業面對著來自于勞動力短缺壓力增大、對能源資源消耗巨大、工程科技含量不高、未能實現與國際化完全接軌等諸多挑戰,科技將在應對這些艱巨挑戰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機器人、3D打印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已經開始展現出對人更深層次的替代,并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將對人的替代由體力替代升級為腦力增強。再如,武漢“兩山”醫院建設通過充分發揮全產業鏈技術體系優勢和一體化建造能力,采用模塊化設計新理念、裝配式建造新技術和全專業穿插新工藝,實現了極限工期內的快速建造。未來科技創新必將成為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幫助人類應對諸如海平面上升等各類艱巨挑戰,以科技硬核力量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中國建筑業的高質量發展要體現在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之上,要持續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為此,圍繞建筑產業鏈的關鍵環節要大力推動科技創新。
1)持續壯大產業體系的核心優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中國建造與中國制造、中國創造這“三造”共同發力改變著中國的面貌。中國建筑產業形成的“基建狂魔”能力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優勢,是支撐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以科技創新持續提升中國建造的能力,在極端條件快速建造、深地深海開發等領域進一步壯大技術優勢,推動中國建造在“一帶一路”做大做強做深,全面塑強中國建造品牌,這應是我們在“十四五”以及更長遠時期的戰略選擇。
2)加快補齊產業體系的關鍵短板。站在產業鏈的視角,中國建造在高端設計、全過程服務、工程總承包能力、高性能建材、工程軟件與裝備等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要通過工程建設組織模式的國際化接軌和科技創新來改善我們的短板,特別是我們全面推動建筑信息模型等技術的應用,但工程基礎軟件幾乎都是依賴進口,存在卡脖子風險,給工程建設領域的信息安全帶來了考驗。因此,必須加快工程軟件等卡脖子領域的自主研發,解決關鍵短板。
3)有效支撐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當前我國建筑產業還存在不少突出的結構性問題,未來要以科技創新有效支撐行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一是要圍繞整個工程建設,推動集成創新,把產業鏈拉通,把經營運作的流程簡化,使得總承包企業綜合技術和管理優勢更為明顯,真正提升國際競爭力;二是要向發達國家建筑市場學習,加大對基礎創新的支持,推動原始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支持培育一大批細分行業冠軍企業,讓創新能力突出的專業企業率先擺脫低層次競爭、微薄利潤生存的發展窘境,走上以技術領先占據高端市場的發展快車道;三是要緩解產業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升行業整體技術基礎管理水平,解決工程品質參差不齊的行業突出弊端,為整個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展望“十四五”行業高質量發展,要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放到突出的位置,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服務型建造,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建筑產業現代化體系,勇攀世界工程建造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