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種新型電子煙產品出現在市場上,其廣告宣稱“天然植物提取”“安全上頭”,吸引了不少追趕時尚潮流的年輕人購買和吸食,一些未成年人也深陷其中。殊不知,這種“上頭”電子煙內含有被國家整類列管的合成大麻素成分,本質上是一種新型毒品,不但對吸食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也給電子煙行業帶來了新的亂象。近日,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人民檢察院辦理了兩起販賣“上頭”電子煙案件,涉案嫌疑人平均年齡僅20歲。
2021年10月14日,山東省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了國家能源局原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寶華受賄一案。青島市人民檢察院指控:2000年至2020年,被告人劉寶華利用擔任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電力司經濟運營處處長、助理巡視員,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市場監管部副主任、主任,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等職務上的便利,或者其職權、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為有關單位和個人在企業改制、公司經營、項目承攬、子女入學等方面謀取利益,單獨或者伙同他人非法收受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7073萬余元,提請以受賄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以下簡稱“種子法”)近日迎來第四次修改。“種子法”2000年起正式實施,是我國第一部和種子相關的法律。此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的“種子法修正草案”中,包括“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在內的舉措,被認為是提高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真正激勵育種原始創新的制度保證。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分組審議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曹建明指出,解決好種子問題,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和前提,是農業創新發展的源頭和動力。
曹建明指出,我國現行“種子法”和《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已不能適應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要求。“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是參照《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1978年文本)制定的,存在保護標準低、范圍窄、鏈條短等問題,難以激勵原始創新,助長了育種研發的急功近利和低水平重復,洋種子、仿種子、套牌種子、假種子問題嚴重,不僅對我國育種原始創新產生了嚴重的擠出效應,而且加劇了國內種子供給所存在的結構性矛盾。”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郝明金看來,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核心要素。近年來,我國種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不小成就,但依然面臨核心技術掌握水平較低、種業產業大而不強、科技力量培養滯后、市場主體集中度不高、管理體制機制落后等問題。
修正草案明確,實質性派生品種可申請植物新品種權并獲得授權,對其以商業為目的利用時,應當征得原始品種的植物新品種權所有人的同意。同時,修正草案還加大了懲罰性賠償數額。對于侵權行為的賠償數額上限由3倍提升至5倍,從300萬元提高至500萬元。
修正草案擴大了植物新品種權的保護范圍及保護環節,將保護范圍由授權品種的繁殖材料延伸到收獲材料,將保護環節由生產、繁殖、銷售擴展到生產、繁殖、加工(為繁殖進行的種子處理)、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出口、儲存等。
專家解釋道,如果品種權保護范圍不延伸,對于育種者來說,將大大減少品種權維權成功的可能性。實踐中,植物品種的繁殖材料很有可能在權利人無法控制的情況下通過種植等行為轉化為收獲材料,然后在市場上出售,權利人很難證明收獲材料的銷售者構成共同侵權或者幫助侵權,不擴大范圍,就無法要求被控侵權物的銷售者提供證明其合法來源的證據,從而無法查明侵權物的來源。
同時,專家認為,將品種權的保護范圍擴大,才能有效阻止跨國種植的侵權作物收獲材料大規模進入我國市場。近年來,國外的水果、蔬菜、花卉大規模進入我國市場,造成我國市場對這些進口農產品的過度依賴。低水平的品種權保護,會使國內育種單位和企業難以從其原創成果中收回投資,形成惡性循環。農業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也需要有倒逼機制。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孫其信認為,擴大植物新品種權的保護范圍,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對于我們下一步促進種業的原始創新,加大品種保護力度,帶動社會金融對種業的投資,都會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種業發展不能完全依靠國家財政來支持,必須要由資本市場、金融市場和社會投資加以驅動。要保護社會投資和金融投資,知識產權保護是個根本性制度。”孫其信說。
10月以來,全國電力供需緊張形勢已有所緩解。10月11日,全國日發電量207億千瓦時,當月累計發電量228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8%。截至目前,今年累計發電量達6274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1%。
外匯管理部門與公安機關日前在甘肅聯合破獲一起特大地下錢莊案件,涉案金額高達756億元,沉重打擊了地下錢莊犯罪團伙的囂張氣焰。地下錢莊違法犯罪活動嚴重擾亂金融市場秩序,嚴重危害國家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近年來,國家始終對地下錢莊違法犯罪活動堅持“零容忍”,持續加大懲戒力度,依法嚴厲打擊地下錢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