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廬氏
諸葛亮的“六出祁山”,是為劉備實現“隆中對策”,成就霸業的關鍵之舉。當時,諸葛亮是志在必得。然而,首戰即“失街亭”,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馬謖失街亭”導致諸葛亮“得蜀取隴、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之策痛失戰機。此后,諸葛亮幾番北伐,終究鎩羽而歸,后人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著名詩詞。
后人分析原因,有人認為用人失誤,也有人認為戰術不當,還有人認為后主昏庸。雖有諸葛亮、姜維輔助,終究還是無法力挽狂瀾。當然,現在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諸葛亮急于求成,沒有掌控戰爭節奏,一仗又一仗,導致蜀漢人困馬乏、糧缺物竭。

這也不無道理。當時曹魏已坐擁中原,內部安定、將多兵廣、后備充足,地域廣闊富有回旋余地,且關中本就易守難攻;蜀漢則草創才成,北出祁山又是遠征奔襲,戰線漫長、輜重遲緩、補給困難。所以,有學者認為,六出祁山,一戰再戰,再戰又戰,諸葛亮并不明智,功敗垂成,在出兵祁山之前,敗局已經注定。這當然是一家之言,并非穿鑿附會。這種因未能很好把握節奏的連番進擊,確實會導致失利。
如果說六出祁山的“敘事”太過宏大,且再說一個“小事”:
一次類似于雜技的兩人走百米鋼索比賽,要求參賽者嘴里銜一段木桿,上點一根香,在一炷香時間里,誰先走完全程即勝利。最終甲勝出。原因是,乙總想著勝利,氣喘吁吁,呼吸之間,把香火燒旺了;甲走完全程,一炷香還未燃過半,乙走到百分之八十,香就已成灰燼。論者認為,乙敗在沒有控制好自己的心靈步幅。
“心靈步幅”,確是一語中的。沒有控制好“心靈步幅”,也就是未能控制“心靈節奏”——心亂,腳步自然亂。心亂,乃是因為求勝心切。
沒有把控好節奏,主要是急于求成,結果,確實往往適得其反、事與愿違。實際上,把控節奏,乃是把控節律、把控心態、把控欲望。自然界中,日月星辰運行、花草樹木生長,春夏秋冬、白晝黑夜,都有節奏。亙古以來,不急躁、不冒進、不懈怠、不懶散的心態,不徐不疾、不緊不慢的節奏,運行著、生長著,心無旁騖、寵辱不驚方有大成。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慢。
諸葛亮北伐,如果慢一點,草創的蜀漢根基再穩些,隊伍再多加磨煉些,或許勠力同心后,三國的歷史可能被改寫。除了戰爭和比賽,現實中,往往是,我們一路追逐,一路趕超,結果反而可能是欲速則不達。
有則寓言說,人歿后,靈魂會挎個籃子,照他生前的腳印再走一遍,他需一路走一路拾起丟下的腳印,直至在這個世界上了無痕跡。是的,這些腳印,至少能反映一個人一生的節奏與心態。確實,節奏是快是慢,是心急火燎還是氣定神閑,全在腳印里。從這些腳印,可以窺見心神。心神映照的是心靈,是急功近利,還是葆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態,一目了然。
其實,從戰爭和比賽的節奏,可以比照人生,以及人的一生所欲進擊的節奏。我們也可以回頭多看看自己的腳印,把握節奏關鍵在把控心靈:不亂方寸,不慕浮華,不隨波逐流,也不自亂陣腳,讓心中“蹲守”著平靜、沉穩,“長住”著淡泊、超脫,那么,即便迎著山呼海嘯,也能拈花一笑、閑庭信步。
著名作家阿瑟·米勒有言:“在這個相信一切都有捷徑可走的欲望年代,應該學習的最了不起的一課是,從長遠觀點看,最困難的道路也是最容易的道路?!?/p>
這就是辯證法。
祁山有雪,且慢“六出”;炷香易燃,請勿“氣躁”。
圖:陸小弟?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