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軒
據韓國法律信息中心透露,被稱為“反谷歌法”的韓國《電信業務法》修正案已由韓國總統文在寅于2021年9月14日正式簽署通過。至此,2021年8月31日在韓國國會表決通過的《電信業務法》塵埃落定,并將于2022年3月15日起于韓國正式實施。
互聯網平臺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提升了社會的工作效率。不過,硬幣的另一面,則是各類第三方應用程序過度膨脹后產生的負面效應。
大規模的互聯網平臺,如谷歌(Google Play Store)和蘋果(App Store)的應用商店,靠著商業、技術和文化優勢在全世界范圍內擴張,成為全球化的互聯網平臺。伴隨著互聯網平臺經濟在全世界范圍內迅速擴張,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問題。比如互聯網平臺對用戶擁有管理的權限,使用者付費購物很難繞開其支付平臺。就平臺的管理權限而言,不少政府的監管往往是缺位的——即監管的警醒晚于市場,這就導致了用戶很難自主選擇付費渠道,不得不依賴手機綁定的平臺。并且,不同的平臺之間,往往相互屏蔽、難以打通,給用戶帶來困擾。
互聯網平臺早已步入全球化模式,互聯網平臺上生產者和消費者規模很大,牽涉不同國家,這導致一國政府對應用平臺監管和稅收產生了困難。除了監管以外,對消費者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為什么蘋果渠道App內購的價格相較其他平臺會更高,這就是因為蘋果壟斷了其應用市場,勒令平臺內上架的商家必須向其繳納高額抽成。其抽取費用的行為本身具有一定合理性,但較高的比例則反映出市場支配者的“任性”,不用承擔更多的責任,卻如同線上“房東”,任意抽取“租戶”租金。
眾所周知,反應用商店的起因,是因為谷歌和蘋果就應用商店的內購抽成行為。這個內購抽成,就是大家俗稱的“谷歌稅”與“蘋果稅”,在海外市場,谷歌和蘋果商店基本壟斷了應用下載市場,因此,“蘋果稅”和“谷歌稅”成了全球軟件開發者們繞不開的兩座大山。
說起應用程序的投放與分成模式,通常情況下,每一款App都有自己的官方安裝包,但這并不是使用者下載的主要渠道。互聯網發展至今,使用者習慣于“一鍵式”尋找自己想要的程序——譬如我們作為消費者往往都是從手機廠商的應用市場下載軟件,由此聚合平臺應運而生。僅從下載渠道來看,應用商店就是這一領域的聚合平臺,App開發者為了能夠在應用商店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承擔上架費用,更重要的就是渠道分成款,譬如用戶內充100元,需要分給應用商店50元,應用商店只需在自己渠道上增加一個SDK(軟件開發工具包)或者附上一個渠道碼,就可以直接“分享”用戶的每一筆消費結算。谷歌去年宣布,要求接入谷歌商店的開發者必須只用谷歌自有的支付系統——這意味著除了渠道分成,還必須在支付結算時再被抽取一道分成款。

韓國《電信業務法》修正案將于2022年3月15日起于韓國正式實施
事實上,此前開發者已承擔了較高的研發費用和服務成本,應用商店僅提供一個流量入口就意圖抽取營收的30%,這一比例甚至可能超過App本身的利潤。顯然,這種一魚多吃的舉動引發了App開發者的集體不滿,反谷歌、蘋果等霸王條款的呼聲此起彼伏。
2021年5月16日,韓國政府就已著手調查谷歌涉嫌限制從其他應用商店下載的應用程序接入Android Auto(谷歌車載移動操作軟件)的問題。韓國通信委員會調查谷歌的行為是否違反了韓國《電信業務法》——谷歌是否不公平地限制了用戶訪問以及從其他移動應用商店平臺下載第三方移動應用。據了解,谷歌的Android Auto不允許從Google自家Google Play Store之外的應用商店平臺(包括SK Telecom’s One Store 和Samsung’s Galaxy Store)下載的應用訪問Android Auto。此前,谷歌就曾因禁止第三方充電應用程序接入Android Auto而遭意大利反壟斷機構罰款約1.2億美元。除此之外,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正在就谷歌是否游說當地智能手機制造商使用安卓系統以增加谷歌的本地市場影響力展開調查,同時對Google Play Store支付政策的單獨調查也正在進行中。
韓國《電信業務法》修正案正式通過,令韓國成為首個打破大型科技巨頭支付霸權的國家。
盡管上述調查尚未公示結果,但目前谷歌已經收到天價罰單。2021年9月14日,針對谷歌阻礙三星等手機制造商生產搭載定制版安卓手機操作系統手機的行為,反壟斷機構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認為:谷歌限制其競爭對手開發的操作系統進入市場,遏制了創新,構成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應處以207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1.4億元)罰款。
據悉,剛通過的韓國《電信業務法》修正案沿襲了2020年6月的修正案,延續了“應用市場”的定義:即旨在提供附加通信的業務中,能夠讓使用者購買移動應用程序的、進行交易的中介業務。進而明確了本次重點打擊的對象。
本次修正案將“谷歌強制讓App使用其支付系統的行為”列為禁止事項,為此類“壟斷”行為定了基調。具體而言,《電信業務法》修正案圍繞“調查權”“糾紛調解委員會”“禁止行為”“行政指令”新增了第22條、第45條第二款,重新修訂了第50條、第92條。
第22條規定了“應用商店的義務及調查”。應用市場應在使用條款中明示移動App的結算及退款相關事項。應用市場應根據本法的規定,預防使用者的損失,保護使用者的權益。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或廣播通信委員會(簡稱“監管部門”)均有權調查應用市場及為注冊、銷售移動App等提供服務的人(即App開發者),監管部門必要時可以根據該法規定,對應用市場運營進行實態調查。
第45條規定了將在韓國設立糾紛處置機構。廣播通信委員會可以設立通信糾紛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糾紛調解委員會”),以便有效地調解電信運營商(包括應用市場)和用戶之間發生的“合同、產品質量、結算”等方面的爭議。本條規定了糾紛處置的機構,并結合2020年6月的修正案確定了糾紛適用調解的具體范圍。
第50條規定了禁止性行為。即禁止電信運營商從事有可能損害公平競爭或損害使用者利益的行為,也不得讓其他第三方進行禁止行為。其主要是從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的角度出發,規定監管機構可以執法的形式,將諸如“谷歌強制App使用其支付系統的行為”列入違規行為進行制止。
第92條規定了相關問題的主管部門。韓國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負責人及廣播通信委員會根據各自所管的業務,對電信運營商違反該法第18條、第22條任何一個方面都可以責令其改正。同時,對于違反本法第22條第5項的行為,在廣播通信委員會命令改正的情況下,向其通報這一違法事實。
根據該修正案的要求,無論是谷歌還是蘋果商店,在韓國市場都不可再強制要求開發者使用平臺唯一的支付系統。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是對應用商店的致命一擊,亦是本次立法反壟斷的目的。
針對《電信業務法》修訂,截至2021年9月15日,蘋果方認為該法案不利于保護個人隱私,稱蘋果在韓國有約48.2萬名注冊開發者,它們與蘋果合作賺取了8.55萬億韓元。倘若修正案通過,用戶對蘋果商店采購的信任會被削弱,從而影響開發者利益。僅從反壟斷的角度出發,蘋果的表態似乎并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
本次修法,除了明確監管主體與監管內容外,在立法層面,實質意義大于形式意義,為后續的增訂留有了充足的余地——互聯網巨頭的其他“可能損害公平競爭或損害使用者利益的行為”也可通過釋法進行規制。
根據2021年9月15日來自韓聯社的最新消息,接下來,韓國廣播通信委員會將采取完善下位法規、制定檢查計劃等后續措施。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