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棟

《紅燈記》劇照
在楊浦,有一部享譽全國,被毛澤東稱為“團小志氣大”“小劇團搞出的好戲”——由楊浦愛華滬劇團在1963年演出的滬劇《紅燈記》,因這部由楊浦地方劇團編演的滬劇,而有了紅遍全國的現代京劇《紅燈記》。
滬劇,前身為本地灘簧,別名申曲,起源于黃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如川沙、南匯的“東鄉調”和青浦、松江的“西鄉調”。最初的滬劇,只有“一把胡琴、一副鼓板,兩位演員”,表演形式簡單,唱詞通俗易懂,善于反映上海鄉民的生活狀態和喜怒哀樂。滬劇在19世紀 80年代進入上海租界,由鄉間小調逐步吸收了西方話劇、歌劇和其他傳統戲曲的特色,迅速成為戲曲新星,成功創造了一種中西融合的多場話劇式的都市滬劇,如《碧落黃泉》《大雷雨》《石榴裙下》《啼笑姻緣》《孤島血淚》等經典劇目,紅極一時。
從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滬劇發展達到了巔峰。新中國成立后,上海滬劇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編排了革命題材現代劇《蘆蕩火種》《星星之火》,獲得了觀眾的好評。1962年,楊浦區愛華滬劇團的兩位業余編劇——年輕演員凌大可和夏劍青偶然在雜志上看到了由著名電影編劇沈默君撰寫的電影劇本《自有后來人》,寫的是抗戰期間的一座東北小鎮上,有一家人祖孫三代為了給東北抗日聯軍送“密電碼”,演繹了一場生離死別的感人故事。故事中的三代人不是真正的一家人,然而革命斗爭卻把他們緊緊地連在一起,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共產黨員李玉和、李奶奶犧牲了,“革命接班人”李鐵梅終于把“密電碼”送給了東北抗日聯軍。這個故事,引起了凌大可和夏劍青的創作沖動,決定將它改成滬劇。
據戲劇理論家沈鴻鑫回憶,這兩位業余編劇的想法,獲得了劇團團長、著名滬劇演員凌愛珍的支持,經愛華滬劇團藝委會討論,決定由凌大可和夏劍青著手改編。據滬劇專家褚伯承研究,當時劇團正在金山縣(今金山區)農村演出,天氣很冷,凌大可和夏劍青每天要演兩場戲,只能利用空余時間,見縫插針進行創作。 經過兩個月時間,《自有后來人》改編的滬劇劇本完成初稿,不久投入排練。愛華滬劇團邀請了著名電影導演應云衛擔任藝術指導,應云衛將劇本改名為《紅燈記》,寓意劇本的主題——李玉和、李奶奶和“革命接班人”李鐵梅將手中的革命紅燈代代相傳。
1963年春節,滬劇《紅燈記》在上海的紅都劇場正式公演。三位滬劇表演藝術家——袁濱忠、韓玉敏和凌愛珍分別扮演李玉和、李鐵梅和李奶奶。他們在劇中的表演都十分精彩。袁濱忠在華麗圓潤的嗓音中增添了剛強和壯烈的亮色,顯得剛柔相濟,聲情并茂,“刑場”一幕中《壯志凌云》的演唱膾炙人口,成為滬劇著名唱段,至今傳唱不息。韓玉敏《燈映紅心心更紅》的唱段充分發揮了她的演唱特色,唱出了對親人的深切回憶,對敵人的滿腔仇恨和實現長輩遺志的堅定決心。凌愛珍扮演的李奶奶沉著冷靜,細膩老到。
除表演和唱腔外,滬劇《紅燈記》還邀請了青年導演王育、劉如曾、崔可迪、金長烈、朱士場、陳紹周和應玉蘭等一批著名專家分別擔任作曲、舞美設計、燈光設計、服裝設計和化妝造型。音樂唱腔既富有時代氣息又發揮滬劇唱腔的流派特色;舞美設計簡練樸實,燈光照明重在營造氣氛,人物造型突出性格身份,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1964年8月,滬劇《紅燈記》被中國京劇院改編為現代京劇,成為京劇史上的著名劇目,紅遍中國。1964年11月6日,愛華滬劇團派出滬劇《紅燈記》的主創人員去北京觀摩京劇《紅燈記》的演出。在觀看演出休息時,他們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毛主席稱贊說:“你們小劇團能搞出這么個戲是不容易的。”
這臺由原楊浦愛華滬劇團創作的滬劇《紅燈記》,在滬劇發展史和中國戲曲現代戲演出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一盞紅燈放光華,好戲活在觀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