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根據地和解放區女性圖書出版與女性革命動員

2021-01-13 00:46:12吳永貴陳若蕓
出版廣角 2021年22期

吳永貴 陳若蕓

【摘 要】 ?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革命實踐中,共產黨人認識到占據人口半數的女性群體的重要性,積極開展各項婦女工作。文章基于統計數據,勾勒了根據地和解放區女性相關圖書的出版概貌,考察了圖書文本中的女性革命形象建構,并利用社會運動的建構理論,分析了圖書出版對女性革命的動員作用,從中可看出書籍在特殊的戰爭時期如何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文化媒介,通過模式化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敘事,以及出版活動中女性偶像符號的交互生產與傳播,發揮引導女性言行、構建共同意志、推廣模范政治人格的政治文化功能。

【關 ?鍵 ?詞】根據地和解放區;圖書出版;女性形象;革命動員

【作者單位】吳永貴,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陳若蕓,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基金項目】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項目“延安時期印刷文化史料整理與研究”(18ADJ005)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D2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2.007

從戊戌維新時期的“國民之母”,到辛亥革命時期的“女國民”,再到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出走的娜拉”,近代中國不同時期的知識分子和革命者們,依照各自的性別觀念和時代關懷,對女性進行了不同類型的身份想象,試圖通過理想女性形象的建構和傳播,促使女性走出閨閫,進入社會公共領域,和男性共同投身于民族國家發展的洪流。然而,受這些思想影響的先覺女性,大多是中上層的知識階層,對于廣大的底層勞動婦女,尤其是農村婦女而言,運動的影響似乎微乎其微。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和解放區,黨充分認識到作為中國婦女主體的農村婦女在革命事業中的重要性,在組織制度、方針政策和文化實踐等多個層面積極開展婦女工作,動員她們加入革命隊伍。書報刊作為黨長期以來行之有效的宣傳武器,與黨領導的戲劇歌舞等其他話語實踐一起,賦予了長期困囿于家庭、國家民族觀念淡薄的農村婦女新的政治文化身份,促成了她們觀念和行動上的巨大轉變。本文以女性革命動員為視角,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黨在其領導區域內所出版的女性圖書情況進行了概述,重點探討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根據地和解放區所出版的圖書是如何塑造符合革命發展需求的女性形象的?圖書文本中模式化的女性翻身故事蘊含了何種動員邏輯?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通過圖書出版工作塑造并傳播典型女性形象,以凝聚人心,實現婦女動員的?

一、根據地和解放區女性相關圖書出版概況

筆者對近年來開發上線的各大民國圖書數據庫、以紙質形式出版的綜合性書目如《民國時期總書目》、專題性的革命文獻書目如《北京圖書館館藏革命歷史文獻簡目》《(山東省圖書館)館藏革命文獻書目》等21個數據來源的書目信息,經過煩瑣的合并、查重、比對、核校、排序、統計等文獻整理工作,輯出1937年9月至1949年9月間根據地和解放區出版的與女性相關的圖書830種。本文所定義的女性圖書,是指以女性為主題主角或以女性讀者為主要目標對象的圖書。

在這些女性圖書當中,以文藝類作品數量最大,共有600種,占比72.29%。其他的類別情況分別為:政策文件類73種,占比8.80%;教科書類71種,占比8.55%;醫藥衛生類38種,占比4.58%;社科理論類33種,占比3.98%;法律類15種,占比1.807%。文藝圖書又以戲劇曲藝、小說和報告文學為大宗(見表1)。在根據地和解放區,以工農兵為主體的基層群眾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因此,趣味性較強、語言通俗易懂、更加親民的大眾文藝作品,是中國共產黨進行社會教育的首選。

在830種圖書中,有773種可搜索到目錄和文本,這773種圖書涉及多方面的主題(見表2)。在根據地和解放區,對敵作戰、生產建設及土地改革是黨的中心任務,也是最需要發動群眾廣泛參與才能最終完成的任務,因此這三方面主題的圖書數量最大。其他圖書主題還涉及婚姻家庭、財產繼承、文化教育、衛生保育等多方面內容,這不僅體現了黨對婦女權利的全方位關照,也從宏觀上展現了當時黨對于理想革命女性的定位和要求。黨所提倡的革命新女性,需要有投身革命斗爭的勇氣、強大的戰時生產能力、健壯的體格、一定的政治參與能力和科學文化素養,在各個方面都能夠與男子并駕齊驅。通過出版不同主題的圖書,黨對婦女在政治、經濟、婚姻家庭等各個領域的權利做出了規定,給予了保障,同時對婦女開展政治教育、生產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和生活常識教育,以提高婦女的思想認識和知識水平。這些創作與出版的女性圖書,有的以文藝作品的形式塑造了全新的女性形象,有的則將女性作為目標讀者。對女性讀者而言,這些圖書樹立了一種模范行事準則,暗示她們只要通過努力學習,向書中所描述的標準靠攏,便能夠得到一個獨立且受到尊敬的社會地位。對男性讀者而言,這些圖書亦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讓他們意識到女性在各個方面皆與男性處于同等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封建社會賤視女性的沉疴積弊。

二、圖書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建構

在革命時代的政治語境中,圖書是對女性進行官方形塑的媒介。在根據地和解放區出版的以女性為主角或題材的文藝圖書中,被塑造得最多的三種女性身份是:戰爭或封建壓迫的受難者、新“賢妻良母”和新時代女英雄。她們或惹人哀憐,或深明大義,或勇敢堅韌,是創作者和出版者出于革命動員需要,對性別觀念進行文藝化運用的結果,通過對傳統觀念中的女性形象特征或強調、或弱化、或改造,進而使這些圖書發揮宣傳動員、鼓舞士氣的作用。

1.受難女性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罄竹難書的罪行是人民苦難的主要源頭。和男性不同,女性在遭遇敵軍時,除了死亡的威脅,往往還要面對身體的凌辱。黎風的短篇小說《未婚夫婦》(華北新華書店,1948年版)、孫犁的作品《荷花淀》(東北書店,1946年版)等,都突出強調了戰爭對于女性身體的威脅。在傳統的民族主義修辭當中,女性的身體和母親身份往往被看作民族、國家的象征,強暴弱勢民族的女性,象征著對該民族本身自主性和純潔性的重創。而在現實的戰爭中,當號召男性參軍入伍保家衛國時,女性又成為“家”的具體含義之一, 一個男人如果不能保護“自己的女人”,他便會被認為是失敗的、無能的。不論是象征意義上的女性,還是現實中具體的女人,都是男性在戰爭中的保護對象和精神力量。因此,在創作出版的圖書中,大量刻畫受難女性形象,凸顯女性可能受到的身體侵犯,更容易激發本民族男性成員的斗志。

在封建社會,地位低下的女性比之男性,受苦更甚,因為她們除了受到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還要受到整個男權社會的精神壓制。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在根據地和解放區出版的翻身訴苦題材作品中,多以更能產生苦感、誘人動情的女性為主角。《為親娘報仇》(太岳新華書店,1948年版)中被偽軍殘殺的母親,《李秀英訴苦》(晉察冀新華書店,1948年版)中無奈賣兒的李秀英等,都是這些婦女受難故事的典型。這些苦難文本所講述的,不僅是某些婦女蒙受屈辱的歷史,也是整個民族國家所受傷痛的縮影。正是這些受苦女性的大量存在,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封建壓迫提供了行為動因。

2.新“賢妻良母”

在根據地和解放區出版的圖書中,很多女性依然扮演著“母親”“妻子”的家庭角色,但比起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其形象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在革命的語境之下,女性被號召不能只專注于自己的小家庭,而應該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從而將對兒子、丈夫的一己小愛,轉化為對整個民族和國家無私奉獻的人類大愛。圖書中塑造的大量鼓勵丈夫、孩子參軍的妻子和母親形象,便體現了革命戰爭時期對于“賢妻良母”的新塑造。課文《模范的母親》(《國民六年國語課本(十一)》,哈爾濱市政府教育局、松江省政府教育廳,1946年版)中的模范母親,鼓詞《張鳳蘭勸夫》(華北新華書店,1946年版)中的女主角張鳳蘭,小說《雷老婆》(嫩江出版社,1946年版)中的女主角雷老婆等人,她們不但自身深明國家大義,是家中男性參加革命的引路人,而且還承擔著提供軍需用品、看護傷員、掩護革命者的重任。

在塑造“賢妻良母”的形象時,根據地和解放區出版的圖書并沒有片面地強調女性的社會責任,而是將從事家庭生產勞作與經營和諧家庭關系,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歌劇劇本《王秀鸞》(冀中新華書店,1947年版)中,實現了經濟獨立的王秀鸞沒有試圖反抗、擺脫曾經欺壓過她的婆婆,而是選擇恪守兒媳婦的本分。這說明根據地和解放區所提倡的“賢妻良母”,并沒有完全超越傳統父權社會下的家庭權力結構和生活秩序,而是從革命動員的現實需要出發,有意識地與傳統父權制家庭倫理關系進行協商。正如1944年到延安訪問的記者趙超構所觀察到的:“共產黨人是尊重實際的,他們知道在陜北的農業環境里,家庭依然是生產的堡壘,破壞了家庭,也就妨礙到生產……婦運的同志決不再把那些農村少婦拖出來,或是挑撥婆媳夫妻間的是非了,而只是教她們紡線,賺錢,養胖娃娃。一句話,是新型的賢妻良母主義。”[1]

3.女英雄

宣傳英雄,歌頌英雄,是通過榜樣的力量進行政治引導與社會動員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根據地和解放區出版的圖書文本中,有男英雄,也有女英雄。女英雄們沉穩干練,與男性處于同等地位,承擔著同樣的社會責任。她們或者是戰場上英勇善戰、舍生忘死的戰斗英雄,或者是在生產戰線上“在家養豬又做飯,下地去還能種莊稼”[2]的勞動英雄。這樣的女英雄,不再像傳統審美中的女性那樣溫柔嫵媚,而是如男性般樸素健美。這種革命戰爭環境下所形塑的特殊勞動美學,不僅表現在女性革命化的身體上,也體現在女性的衣著穿戴上,正如《婦女當兵歌》中所號召的:“婦女們,參加革命解痛苦,剪去頭上發,莫穿繡花鞋,莫打胭脂莫擦水粉莫擦油,扮個武裝去掮槍,殺盡國民黨。”[3]它傳達了一種女性如果想要在公共社會空間里與男性平起平坐,就必須如男性一般堅韌剛強的時代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受難女性、新“賢妻良母”,還是女英雄,這三種身份在根據地和解放區出版的圖書中,并非那么涇渭分明,而是互有交叉和重疊。苦難的生活幾乎是她們的統一背景,而深明大義的母親妻子、勇敢堅強的女英雄,則是受難女性受革命感染、成功翻身翻心之后得到的結果。

三、女性翻身故事里的革命動員邏輯

從抗戰中期開始,農村婦女翻身題材的作品在各根據地和解放區陸續大量出版。這些故事大都遵循類似的翻身敘事邏輯:出生貧苦,飽受壓迫—受革命感染,被共產黨拯救—投身革命隊伍,參與生產建設—推翻壓迫,重獲新生。在這一過程中,女性的身份也經歷著從被欺凌者到革命者、從舊社會“奴隸”到新社會主人的巨大轉變。黨領導的圖書出版活動,通過化身千百的復制、重印與翻印,并與演劇、唱詠等話語實踐協同配合,將模式化翻身故事中的革命觀念,化作根據地和解放區群眾的集體意識。這些廣為流傳的婦女翻身故事,建立了一個有關婦女解放的集體行動框架,將如散沙般的婦女個體,整合進民族國家話語的共同體之中,讓婦女一起參與到中國革命實踐當中來。

根據社會運動的建構理論,將社會問題轉為集體行動,并不是自動發生的,而是依賴于集體行動框架的構建。集體行動框架與社會運動為集體行動建構意義的過程有關,它是一個“闡釋圖式,它能通過在人們目前或過去的環境中,有選擇地強調和解析目標、形勢、事件、經驗和行動序列,來簡化和濃縮‘那個社會’。”[4]在進行女性動員時,構建集體行動框架的關鍵,是突出女性在舊社會所處的不公地位,從而喚起女性的反抗意識,讓她們產生改變現狀的渴望。“集體行動爆發前,人們必定把他們的境遇集體地定義為不公正的”,因為“往往很難讓膽怯的人們相信: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受的侮辱并非命中注定,他們可以將其歸結于某種原因,而且他們可以采取集體行動改變這種狀況”[4]。在封建社會的農村地區,素來流傳著“娶到的婆姨買到的馬,任人騎來任人打”[5]等說法,在這種約定俗成的傳統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女性,通常意識不到自己的被壓迫者地位。大量出版的女性翻身故事給予了她們適時的示范、提醒和引導。

首先,這類模式化的翻身故事,著重刻畫了翻身前婦女的苦難生活,強調封建壓迫帶給她們的悲慘命運,以此激發她們的反抗之心。其次,這類故事通常設置“引導者”角色,借助“引導者”之口,警醒婦女她們所遭受的不公不義唯有行動才能改變。正如《一個女人翻身的故事》(東北書店,1946年版)中,引導女主角折聚英參加革命的池蓮花所說:“常言道,再好的女子鍋邊轉,女人在窯里是沒有好地位的。做做飯,生生蛋,挨打受罵一輩子。革命可就是要把她們解放呀!”[6]最后,這類翻身故事通常采用對比性鏡像語言,通過同一女性角色在新中國成立前后身份形象的天淵之別,強化革命對改變婦女命運的巨大力量。

需要說明的是,根據地和解放區創作出版的翻身故事,并沒有將女性被壓迫和遭受痛苦的原因,歸結到她們與男子的不平等地位上,而是將其指向民族侵略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這就意味著,婦女要想修正不公,就必須積極地參加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運動。其中最緊要的,就是參與邊區的生產勞軍活動。孟祥英、馬杏兒、折聚英等當時耳熟能詳的婦女模范,其翻身過程都離不開在生產戰線上的辛勤勞動。婦女參加生產建設不僅為革命奠定了物質基礎,也使得一向被看作男性依附者的女性能夠實現經濟獨立、提高家庭地位,是將革命需求和女性個人利益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另外,參與革命政治工作、接受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也是翻身故事中女主角贏得社會認可的重要方式。借此,女性打破了封建束縛,獲得了物質幸福和社會事務的參與權與話語權,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為階級、民族解放貢獻了力量,成為新政權建設所需要的革命“新女性”。

四、女性偶像符號的交互生產與傳播

塑造和傳播典型是根據地和解放區集體行動框架構建的通用手法,那些被“偶像化”的女英雄、女模范從普通民眾中脫穎而出,化身為形象生動的紅色政治符號,被民眾學習模仿,成為引領婦女進入社會生活的向導。她們的群眾身份也讓普通婦女們感到自己和她們相距不遠,只要以她們為榜樣,也能為自己贏得同樣的榮譽。這些女性偶像的塑造是通過大會表彰、新聞報道、文藝宣傳等多種方法協同實現的。在這里,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在塑造女性典型的過程當中,圖書出版是以何種方式參與進來并產生作用的?

根據地和解放區的許多模范婦女事跡,首先都是以通訊報道的形式在報刊上與廣大讀者群眾見面的。比如馬杏兒是陜甘寧邊區的第一個女勞動英雄,也是1943年婦女節期間黨加以宣傳表彰的重點。《解放日報》大量報道了她的事跡,將她的木刻畫像登上了報紙的頭版。另一個婦女勞動英雄韓鳳齡的先進事跡,也同樣被《晉察冀日報》和《解放日報》率先報道。一個人登上了黨報,一定是莫大的榮耀,相關事跡可以在第一時間被讀者閱讀,帶來萬眾矚目的轟動效應,然而報刊的時效性特征,也可能使其成為轉瞬即逝的過往,被大眾迅速遺忘。與人們對報紙隨讀隨丟的態度不同,圖書通常被視為藏讀的對象,能夠超越時間的局限,使得婦女模范的事跡長期存在于大眾的視野之中。

1944年,配合學習勞模馬杏兒的熱潮,“三八節”節慶之后,她的事跡以《馬杏兒的故事》為篇名最先被選入了新華書店編輯部編的《陜甘寧邊區的生產故事》(新華書店,1944年版)一書中,作為“大眾文藝叢書”第五種在延安出版。同年8月,山東新華書店將該書作為冬學政治補充讀物,編入其叢書“通俗讀物”系列中,作為該系列的第二十五種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出版。1947年8月,位于黑龍江的光明書店又將該書作為“農民政治補助讀物”之三,在東北解放區出版。不斷地翻印,是時間意義上的接續;不同地區的出版,是空間意義上的接力。以出版為手段所帶來的時空流轉,使得“馬杏兒”不再是一時一地的“馬杏兒”,而是整個根據地和解放區共聞共識的女勞動英雄,作為一個具有動員和榜樣價值的政治符號,始終活躍在全國開展的大生產運動的第一線。

像馬杏兒這樣在新政權下發生蛻變和重獲新生的新女性形象,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圖書出版物中屢見不鮮。她們可能來自不同的戰線,有著不盡相同的身份:邊區女參議員折聚英、女鄉長陳大娘、女區長韓秀貞、女縣長白蕓、民族老母馬老太太、民族英雄楊懷英、人民英雄劉胡蘭、英勇斗爭的女工翟淑珍、堅持敵后斗爭的女英雄李秀真、堅貞不屈的侯五嫂、女司令劉虎成、爆炸女英雄孫玉敏、看護傷員的戎冠秀、冀中子弟兵的母親李杏閣大娘、軍烈屬模范李玉今、鋼鐵擔架隊一等功臣董力生、火線搶救女醫務工作者李藍丁與蔣南屏、合作英雄張秋林、下鄉接生的王二嫂、紅旗班長毛瑞仙、女司機林先培、治河女工程師錢正英,以及女勞動英雄韓鳳齡、王秋芬、趙梅英、房明理等,她們生命活動中的某些行為和事跡,在面向群眾的政治動員框架中有著某種特定的典型意義,于是被挖掘出來,作為可供辨識的標簽和可資效仿的榜樣,成為書寫和出版的對象。記述邊區女參議員折聚英生平的《一個女人翻身的故事》,在作家孔厥的筆下,按照“逃荒—換了兩斗粗谷子—童養媳婦兒—正要成親的一天—革命就是解放—活捉折蘭英—和殘廢軍人戀愛—在學習、生產的戰線上—一件意外事—百萬婦女的代表”這樣的情節線建立敘述框架,通過新舊兩種社會、兩種人生的強烈對比,凸顯革命與翻身、勞動與模范的內在邏輯關聯。該書在根據地和解放區至少出版了七個版本。華東新華書店出版的版本,初版再版印數合計11000本,東北書店出版的版本次之,印數亦達到10000本。印數雖然不能和閱讀人數完全畫上等號,但它確也反映了當時讀者數量龐大這一基本事實。讀者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次次與偶像產生共情、共感和共鳴的過程,也自然是一次次接受偶像教育和激勵改變的過程。

“馬杏兒”們還被編入了當時的許多國文國語教科書中。教科書是擁有最大受眾群體的文本。教科書使“學生達成一種高度的文化共識和文化認同:肩負共同的任務,通過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話語模式,獲得共同的精神文化,最后完成共同的任務”[7]。在教科書中,她們對生產勞軍的高度熱情、翻身后對黨和政府的無限感恩、對黨的政策的堅決支持等特征被提煉和強化。教科書的塑造和宣傳使她們不再是一個個僅有血肉之軀的普通女子,而是升華為被根據地和解放區群眾所共享的偶像意義上的革命政治符號。

針對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的群眾,根據地和解放區在塑造婦女典型的過程中,綜合利用了詩歌、小說、戲劇、版畫等多種大眾藝術形式,形成了一套系統的輿論引導體系。1946年4月晉察冀日報社和1946年9月東北畫報社出版的田間創作的詩集《戎冠秀》,采取了圖文結合的形式,每一節詩都配有一幅婁霜創作的木刻畫,細致描繪了戎冠秀所經歷的苦難和為共產黨、八路軍及根據地群眾所做出的貢獻。由馬杏兒的故事改編成的秧歌劇《兄妹開荒》(韜奮書店,1945年版),由劉胡蘭的故事改編成的歌劇《劉胡蘭》(太岳新華書店,1948年版)等,以更多種娛樂性的形式進行闡釋和呈現,為模范事跡走入群眾不斷地把薪助火。

五、結語

圖書熔鑄著共產黨人對革命新女性的理解和要求,是對女性進行輿論引導的重要媒介。在塑造和傳播新女性形象的過程中,首先,圖書發揮了教育和教化功能。該功能主要經由兩種途徑實現:一是教科書與科普類讀物的直接說教;二是文藝作品中正面女性行為的間接引導。這些圖書共同構建了一套新女性道德觀與行為準則,用以啟迪民智、解放思想,引導女性認識自身價值,爭取平等權益。其次,圖書起到了構建共同意志、凝聚人心的作用。在傳統農村社會,農民的生活呈現離散化狀態,要將身份差等、經歷各異的女性個體凝聚起來,就需要在瓦解舊的社會心理的基礎上,構建共同意志,實現心靈再造。“共同的仇恨可以凝聚最異質的成分。”[8]模式化的女性翻身故事以相似的敘事邏輯,將千百年來不同女性的苦難歸咎于封建壓迫這一源頭,讓她們共享了苦難記憶和封建制度受難者的相同身份,從而激發了她們對舊秩序的共同仇恨和改變現狀的集體意志;文本中處處閃現的大量女性生產勞軍、參與社會革命工作而翻身解放的共同經歷,把經由革命解放自身、拯救他人的政治新理念全面普及推廣開來,為革命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廣泛的社會基礎。最后,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圖書出版工作,是紅色革命政權塑造并推廣符合革命需要的新女性政治人格的主要途徑。通過將女性英雄模范事跡寫進圖書、進行藝術改編、擴大印數、反復再版、選入叢書甚至編入教科書,中國共產黨不斷擴大女性模范的影響力,凸顯她們鮮明的政治人格,并利用榜樣的力量來推動這些政治人格在群眾心目中的群體認同。在多種方式、多種形式的出版運作之下,女性模范對生產勞軍的高度熱情、對黨的無限感恩、對無產階級政權的積極效忠等特征,被深深鐫刻進紅色中國的集體記憶里,成為根據地和解放區女性乃至全體群眾共同學習瞻仰的模本。

不論是對女性進行說教,書寫傳播女性翻身故事,還是塑造超凡女性形象,中國共產黨通過圖書出版不斷宣傳和強調的,是女性解放與參加革命之間的必然聯系,在以民族利益為重的底色之下,將理想新女性塑造為一顆為解放事業不斷奔忙的“革命螺絲釘”,并動員每一名女性都以此為標準而努力。通過頌揚這一理想形象,中國共產黨成功地將飽受壓迫的柔弱女性匯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激發了女性斗志,創造了一個在革命戰爭環境之下女性與男性共同作戰的歷史佳話。

|參考文獻|

[1]趙結構. 延安一月[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

[2]冀魯豫文藝工作團. 全國勝利在面前[M]. 菏澤:冀魯豫新華書店,1949.

[3]王松州,林兆福. 湘鄂贛蘇區文化史資料[M]. 海口:南海出版社,1990.

[4]西德尼·塔羅. 運動中的力量:社會運動與斗爭政治[M]. 吳慶宏,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5]晉綏邊區民主婦女聯合會. 晉綏解放區婦女工作概況[M]. 晉綏邊區民主婦女聯合會,1949.

[6]孔厥. 一個女人翻身的故事[M]. 哈爾濱:東北書店,1946.

[7]石玉. 中國革命根據地教科書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8]埃里克·霍弗. 狂熱分子:群眾運動圣經[M]. 梁永安,譯.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www.91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欧美啪啪网| 国产一线在线|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久久视精品|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在线欧美a|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国产91蝌蚪窝|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亚洲天堂久久久|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国产欧美另类|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天天色天天综合|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黄色a一级视频|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5555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一级全黄毛片| 国产v欧美v日韩v综合精品|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97在线国产视频|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91精品人妻互换|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久久男人资源站|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麻豆精选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