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喆 單英琪
【摘 要】 文學經典生成的內在機制根植于所處時代的文化語境,編選出版作為文學生產鏈中的必要環節,對文本的經典化建構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朦朧詩的經典化過程蘊含著多重話語的交鋒,其編選版本的流變折射了文化權力在不同時代的更易。文章從圖書出版的角度分析朦朧詩的經典化建構過程,從歷時性的維度探討朦朧詩選本的差異及其演變成因,同時對朦朧詩新編版本進行評述。
【關 ?鍵 ?詞】朦朧詩;經典化;出版;流變;潛經典
【作者單位】韓喆,春風文藝出版社;單英琪,春風文藝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37.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2.014
文學的經典化與時代的文化個性契合,基于差異化的價值維度考察文學經典,我們可以觀察到其內部結構的變動。這種經典化生成的機制交雜著不同話語立場的互搏,而文學的編選出版既參與了經典化中的話語交鋒,也借助其出版實踐干預了話語的建構和大眾的文學接受方式。出版機制既可以推動優質作品的經典化,也可以遮蔽不符合時代氣質的文學作品,在不同版本的嬗變中實現對潛經典的再發現。在文學經典化的建構中,朦朧詩的經典化無疑是別具一格的,對朦朧詩編撰版本流變的考察即是在研討出版與文學經典建構的關系。
一、 朦朧詩編選版本之流變及特征
朦朧詩的經典化過程本身也是中國詩歌文學美學范式的一次革新過程,朦朧詩經典地位的建構已經不能單純地從流派創作主張與風格傾向的角度進行理解,一股現代性氣息濃厚的、向詩的本質回歸的新詩潮向古典詩與政治抒情詩發起沖擊,并最終確立了其穩固的地位。而在這一經典化地位的形成過程中,編撰出版成為推動朦朧詩的文學生產與大眾接受的重要力量。不同選本的差異折射出朦朧詩內部經典化標準構筑的動態性與復雜性。朦朧詩派詩人的詩作呈現相近的風格:源自詩人主體的性靈,擅用象征、隱喻和通感等現代性濃郁的寫作技法,兼具理性的思辨色彩與感性的浪漫情懷等。朦朧詩派的經典化并非自構的過程,而是在文學批評和大眾接受中逐漸他構的過程,這種他構的形成方式以詩集編選出版為路徑,逐漸被文學史接受并敘述,最終被大眾接納。
早期的朦朧詩編選版本將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興的美學范式,如1981年的《朦朧詩及其他》除了將典型的朦朧詩派詩人(舒婷、顧城及北島)納入編選的范疇,更將郭沫若、李金發、徐志摩、何其芳及卞之琳等不屬于朦朧詩派詩人的作品囊括其中。基于這種出版體例與編選方式,朦朧詩先是作為一種文學創作風格得到認同,而后逐漸影響青年詩人的集群,被徐敬亞等以“崛起的詩群”命名,從而具有切實的流派意義。倘若我們忽視了編者在選本編撰的過程中對朦朧詩的“前理解”,我們則很難厘清朦朧詩經典建構的合法性。《朦朧詩及其他》建立了經典詩人與朦朧詩現代性品格之間的聯系,引入了外國現代主義詩歌的批評方式,并確立其歷史合法性。這種以詩歌風格為編選標準的傳統得到了沿襲,1989年花城出版社編選的版本《朦朧詩300首》,便直接把朦朧美作為編選詩歌的擇取標準,借此重新厘清新詩的發展譜系,建構了思潮意義上的朦朧詩與其文學批評傳統。
以1985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朦朧詩編選《朦朧詩選》為界碑,學界對朦朧詩的編選開始有明顯的概念建構性質,朦朧詩的概念邊界在該版本的傳播過程中被基本劃定。編選版本的差異與標準的嬗變標志著朦朧詩不再作為一種詩歌創作的理念被流傳,而是作為一個具有實體的詩歌流派被建構。《朦朧詩選》的編選顯示了去語境化的努力,批評家謝冕為此書所寫的序言以“歷史將證明價值”為題,體現了該版本的編選原則參考了文學史的建構方式。此后出版的朦朧詩選的編選體例基本沿用該版本建立的范式,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版本是2004年洪子誠、程光煒編選出版的《朦朧詩新編》,其擷取朦朧詩派中業已形成影響的詩人及其作品,囊括的16位詩人與248首詩作皆是該流派創作實踐的最高成果,強烈地反映該流派的創作個性與藝術風格。可以說,1985年版的《朦朧詩選》確立了該體例朦朧詩選本的概念邊界,影響了大眾對朦朧詩的文學接受度。洪子誠、程光煒版的《朦朧詩新編》則顛覆了此前諸多朦朧詩選本對朦朧詩流派詩作的陳列式編排方式,以苛守質量的選本原則甄選能夠代表朦朧詩派成就的經典詩篇,以具象化的詩篇作為朦朧詩派命名概念的生動注解,以導引式的介紹準確地向讀者傳遞書中的內核,以此把握難以掌控的“朦朧”,改寫了大眾對朦朧詩的印象。
從美學范式的確立到流派概念的界定,從還原文學論爭現場到奉行經典化的編選原則,朦朧詩編選版本的流變及其特征印證了編選體例對文學經典化與文學史建構的作用。隨著編選版本的流變,大眾對朦朧詩的理解也逐漸由寬泛轉向具體,由語境化轉向去語境化,這個動態過程將隨著新的編選版本與體例的不斷出現而一直延續。
二、 朦朧詩編選版本與經典化建構之關系
觀照朦朧詩編選版本的流變,透視該流變過程與朦朧詩經典化構筑之關系,我們可以發現,詩歌編選版本對朦朧詩經典地位的建構是至關重要的。選本編纂的內在機制不僅影響了朦朧詩流派的經典化形成過程,而且也影響了朦朧詩內部秩序的建構,影響了詩人的影響力序列及流派整體風格印象的確立。這種編撰出版環節對朦朧詩經典化建構過程的影響已經構成福柯權力話語理論中的話語場,朦朧詩因不同話語之間的論爭而在大眾視野中正式亮相,在傳播、接受與批評中不斷地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形成美學的范式與風格的傾向。正如有論者指出的:“文學選本的變遷是作品經典化的直觀反映,在熔化銷匿和愈發奪目之間,作品的價值也隨之產生跌宕起伏的變化,或升入殿堂,或墜入深淵。”[1]各種朦朧詩的編撰版本實質上就是參與朦朧詩創作的流派締造的力量之一,各種版本的朦朧詩選本不是被動地記錄著朦朧詩的潮起潮落,不同選本的遴選標準與其傳播力度是朦朧詩經典化建構過程中的重要力量。
首先,不同的朦朧詩編選版本的問世為朦朧詩的經典化建構爭取了論證空間,使朦朧詩獲取了經典化的合法性。詩歌相對于其他的文體而言,更具時代性,詩的時代性并非單純地通過內容的記述體現,而是通過詩人的生活經歷、特定時期的話語環境、作者個人特質等多個方面展現,是極具個人風格的“時代語錄”。因此,不同時期的詩歌編選,可以呈現一個詩人創作內容、風格、語言習慣等方面的流變。早期圍繞著朦朧詩展開的文學論爭反映在出版的編選中,使朦朧詩與五四時期的現代詩、外國現代派詩歌建立了有效關聯,從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與世界文學的聯系中論證了朦朧詩在新詩流派中的地位。有學者指出:“選本通過‘選’的方式表明其肯定態度。”[2]此外,朦朧詩的不同編選方式也為朦朧詩美學品格與創作風格的形成爭取了批評的空間,朦朧詩的批評方式與鑒賞體系逐漸被建立,并應用于具體的詩歌批評中,落實于詩的創作實踐中。
從文學史建構的角度看,不同編選版本的范疇重合對朦朧詩派的形成也產生了影響,以概念的形式存在而沒有真正實體的朦朧詩派逐漸有了群團的面目。而這種由抽象概念向具體詩派的落地與各種朦朧詩的編選版本緊密關聯,不同選本沿用不同的編選標準,集結為文學批評認可的具有朦朧詩特征的詩人及詩作,將散布于各種刊物的論證觀點及相應的詩作予以集中展現,使朦朧詩的經典建構這一抽象的過程產生了直觀的效果。
其次,不同版本的朦朧詩編選影響了朦朧詩經典建構中的內部秩序及流派結構。朦朧詩的經典化在不同的編選版本中逐漸有了清晰的路徑,而在朦朧詩的經典化建構過程中也隱含著朦朧詩人的經典化過程,不同編選版本中詩人所寫詩歌的收錄比重、詩歌編排的名錄順序都在無形中影響朦朧詩內部集群的秩序,塑造朦朧詩派的內部結構。1985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朦朧詩選》基本框定了朦朧詩派的代表性詩人及其詩作,后續編選版本的陸續問世基本上形成了以北島、舒婷和顧城三人為核心的詩人格局,如1986年作家出版社編選的《五人詩選》、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朦朧詩精選》、1988年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朦朧詩名篇鑒賞辭典》等。這種由不同編選版本確立的朦朧詩內部的集群秩序在文學批評中不斷得到更正,也對文學史的敘述產生了重要影響。此外,受朦朧詩編選傳播的影響劃歸到“朦朧詩群”的作家被打上了身份的烙印,即使其后續的創作躍出了朦朧詩的范疇,大眾仍習慣將其放在朦朧詩的審美范式中加以欣賞,他們的身份標識與文學史定位也逐漸在各種編選版本的問世中被不斷加固,經典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對詩人其他創作維度的遮蔽。
可以說,文學的經典化過程是其權威性建構的過程,而對朦朧詩的編選不僅意味著傳播,還意味著某種內部的秩序已經在文學生產中形成。這種內部秩序的建構是朦朧詩派介入主流話語并形成經典地位的過程,也是朦朧詩人的個體經典化過程,透過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窺見出版編選對其造成的深層影響。
三、 朦朧詩編選之新變及其意義
朦朧詩經典化地位的建構已走向潮落,而朦朧詩不同版本的編選綿延不絕。逐漸遠離文學現場,歷經時間的積淀是文學經典化不可回避的動態過程,在這一動態的過程中,經典作品的標準會隨著時代而更易,經典作家的權力秩序會隨其后續創作風格的變化與大眾接受程度的改變而變動,許多潛經典會隨之浮出歷史地表。這便賦予我們討論朦朧詩編選版本的新變及其意義的必要性,通過分析當下最新的朦朧詩編選版本,我們可以窺知當下朦朧詩經典化建構的發展趨勢,了解大眾對朦朧詩的文學接受度。以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編選的版本《朦朧詩選》及其流變史為切入點,我們可以一探朦朧詩編選在當下的發展態勢及其話語環境。
“新編”的提法在出版圖書的命名中并不常見,但確實是編輯工作中常見的組稿方式。尤其是對于集群性作家的創作成果,隨著集群中不同作家的創作數量與質量的變動,重新對該流派的創作成果進行輯錄,對反映其當下的創作實績,記錄其創作傾向的變動具有必要性。1985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朦朧詩選》在當時產生的閱讀效應是石破天驚的,直到當下朦朧詩的經典化在文學批評與出版的助推下已取得豐碩成果,歷史證明了朦朧詩的詩學價值。此后,出版業對朦朧詩的各種選本幾乎都攜帶著1985年版《朦朧詩選》的胎模,凸顯了構成經典價值的質素穩固性。1994年,參與《朦朧詩選》編選的閻月君等又與春風文藝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后朦朧詩選》。該選本收錄了被認為是“后朦朧詩”代表的海子、張棗、翟永明等詩人的作品,編選標準的變動拓寬了朦朧詩經典囊括的范疇,印證了朦朧詩經典化建構的新動態。從這個向度出發,2020年春風文藝出版社編選的《朦朧詩選新編》既存在與35年前的《朦朧詩選》之間的內在繼承性,又體現了朦朧詩經典向大眾化傾斜的趨向。
1985年版本的《朦朧詩選》收錄25位青年詩人和青年作者的詩作共193首(組),2020年版本的《朦朧詩選新編》則收錄了15位詩人的作品共150篇。詩人數量的減少與詩歌數量的變動,顯示了朦朧詩經典化的沉淀結果,具有現象性而創作實績不突出的作家被經典化的淘洗機制逐漸排出經典序列之外。2020年版的《朦朧詩選新編》撇去了1985年版本的《朦朧詩選》中時代印記強烈、描寫意向重復的詩作,其收錄的北島、舒婷、梁小斌、江河、楊煉、芒克、王家新都是“老作者”,他們參與了朦朧詩經典化地位的生成過程;新版本則增加收錄了海子、駱一禾、張棗、歐陽江河、翟永明、西川等“后朦朧詩”詩人及其詩篇,產生了朦朧詩編選中新老并置、前后共存的局面。本書的選編中,除食指、北島、江河、舒婷、海子的作品外,其余均由詩人本人自選或其親屬、詩友代選。而這也是此版本具有特殊意義地方,不僅體現了詩歌的大眾閱讀角度,也糅合了詩人自我選擇的印記。35年的歲月變遷,詩人在不斷創作新詩,也在不斷與過去的作品對視,而這次選編也呈現了作者在不同時代語境下的作品的對比。體現了經由時間之河淘洗后的朦朧詩經典化的新秩序,也記載了35年中當代詩壇的變遷與守恒。正如本書封面語所寫:見證人生軌跡的轉變,印證文學于人的意義。
最后,《朦朧詩新編》顯示的朦朧詩編選的新變也體現了詩歌的大眾閱讀角度,其編選的詩人及篇目皆為大眾所熟知,既取消了此前各編選版本的導引、文選及附錄等,也取消了前版本中作為導言的評論文章,為讀者呈現“為讀詩而編選的詩選”。朦朧詩大眾讀本的出現無疑是朦朧詩拓展其接受群體的有效方式,這種朦朧詩編選方式的新變產生的輻射將面向新的代際。80后及此后的讀者成長于詩學氛圍日益淡薄的21世紀前后,他們適應了小說、散文等文學創作品的閱讀習慣,在理解思想深刻、意義晦澀的詩歌時難免會有些抗拒。而大眾讀本區別于學院派對作者和選篇的嚴苛,撇除了肩負時代意義的史學概念對編選過程的影響,可以更多地展現詩人與大眾緊密聯系的面貌,使朦朧詩從經典的神壇中下移,在完成經典建構后也不斷地大眾化,從而煥發新的活力。不同朦朧詩編選版本的更迭顯示了中國的文藝出版社對文學意義、文化現象與文藝作品的關注,在編選版本的新變中延續、守衛著朦朧詩的經典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建華. 三十年來朦朧詩選本研究:以北島、舒婷、顧城為中心的考察[J]. 許昌學院學報,2017(4):60-65.
[2]徐勇. 選本編纂與“朦朧詩派”的建構[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55-64.